【原文】
利己利他,要同样热心,但不可太热心,成为贪病,且背因缘自然之理,经云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学佛正因简明开示》
【注释】
对于自利利他,我们要怀抱热情,但是,又不能太过于热情,要把握好适度的准则。恰到好处的利他,才会让别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如果我们失去了利他背后的智慧和慈悲指引,太过热情的利他,我们的利他也许会是一种伤害。而且,太热心的利他,也会违背因缘的自然之理,对此产生贪心,心向外驰求,失去了我们本来的清净初心。给予他人恰到好处,又适可而止的帮助,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
利己利他,要同样热心,但不可太热心,成为贪病,且背因缘自然之理,经云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学佛正因简明开示》
对于自利利他,我们要怀抱热情,但是,又不能太过于热情,要把握好适度的准则。恰到好处的利他,才会让别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如果我们失去了利他背后的智慧和慈悲指引,太过热情的利他,我们的利他也许会是一种伤害。而且,太热心的利他,也会违背因缘的自然之理,对此产生贪心,心向外驰求,失去了我们本来的清净初心。给予他人恰到好处,又适可而止的帮助,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
戒律有开有遮,开者开许之义,遮者遮止之义。明开遮所以为持犯之准则也。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和四法印,这些法印是佛法的准则,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用在一观字,观个本来,言自己和众生本来自在,之所以不自在者,徒因迷而不觉,枉自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学佛务必从根本上著手学佛务从根本上着手,否则尽是外道魔业,反加生死,入手即须谨防,此责任全在于师,不可因其初学而误之也。根本者,心地法门也,宗下直证法之可贵,在使学人勿远绕圈子,直下荐取,说悟就悟。本来众生是佛,因迷而成众生,一醒遂又是佛,所以本极容易。奈无始无明所覆,如荡子狂迷..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王骧陆居士著阿弥陀佛本尊咒经义略说◎阿弥陀佛本尊咒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1. 嗡,卑马,达拉,塞,沙哈。2. 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巳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达。嘎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败家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兴旺衰败,兴旺一个家庭要有多方面因素支持,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出发点走向辉煌,然而要是衰败一个家庭可是很容易的,可能是一年,一个月,也可能是一天之内,就会让你从高山摔向谷底,细心的人可以看到败家前的种种征兆,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家庭不论贫富,最..
初学佛要分清理路名医看古方自会活用,庸医抄古方只知死用。所以经论言句,要悟后参,方不上当。然非上经论的当,是上自己知见的当。须知此事全靠自己,毫无奇特,毫无法门,不假他求,不借外力,只把自己的尘尘境境一齐放下,净荡荡,赤裸裸,这时看是什么。会游水的人全是自力作用,游戏自在,无往不..
序吾师王骧陆居士主讲于天津印心精舍凡七稔,于学人莫不随机启发,同门中得明心要者莘莘然,迩年皈依日众,请法之余,问答甚多,同人等扼要记录,裒为一帙,乃前所辑之《乙亥讲演录》中有未及者。天津张居士聘三,发心流布,以供同参,并嘱为之序。窃惟印心宗旨,唯一大事,良以众生苦恼,哀莫大于生死..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
谈养生之道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
人生的悲欢苦乐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缘妄,外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所辗转,明白自己天然有个自主独立性体,虽然一时糊涂妄作,一觉便回到本来。所谓悲欢苦乐,和一切一切,都是梦幻..
学佛要有聪明学佛要有聪明,始能得巧劲。往往死用功,越用功越远,倒不如不用功的人忽而得机,见到便见到,且问见到个什么?在不曾见到以前,往往死要去求他,不知越求越不见。譬如世上本没有这个人,你却要想象这个人的相貌年岁,如何可得。此本无面目的面目,要信得过,非有极大智慧,极大魄力,决不..
法偈(一)劝学佛勿分门户偈言佛法是整体。 方便而分立。 法法都归元。 门门皆般若。三世一切佛。 依之波罗蜜。 痛彼分宗者。 妄树门庭见。念佛不放下。 如何而老实。 第一秘密持。 终归无相法。破相勿执相。 戒体应先立。 教外虽别传。 不传于有别。教内无文字。 立者为谤佛。 佛为劣慧者。 兼存有相说..
学佛只是一念之转,转有著烦恼心,归无住空净心,要寂然无所作著便是佛境,故心净则佛土净。此是正法。心量宜大,以慧力观照一切本空,便不执取坚固,自然退让,在表面似乎吃亏,但修德成就,功夫精进,根本上大得便宜,是真布施,此以除贪。心能平等,法法都幻,有什么得失成败,自然宽宏不计较,且心..
近廿年学佛人近廿年来,学佛人与往昔已大不同,咸知有向上事,而真肯用功的人却亦不少,都想明心地,了生死,求个究竟。也知道不可全赖求乎佛,全凭乎法,全赖乎师,而想自己谋出路,这是佛法的大进步。尤其是一班青年,以天赋的热肠和精进的毅力,想维持佛法,打破世人佛法迷信的劣见,更要把真正佛法..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无生无生实相 非可眼见 杳杳冥冥 其中有精 证悟之者名曰见性 是故无求 心自宁一 无心可惑 即是大定得大..
甲、生死义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之义大矣哉。世人莫不乐生而畏死,但不先明生,何以能知死。生死本属一事,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人生最大之苦根始断。要了生死,先得明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是个相续之相,何谓相续呢?是继续相生,不是凭空而有。譬如一树生子,子再生树..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说起信仰,有的学者在进行深度研究之后,作出一种判断,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为什么呢?有一点是说,外国人的宗教,人家在体现信仰素质的时候,并不会讨论教主是否真有其人和教主所说的法是对是错。他们和别人交流所信仰的宗教时,根本不在这些问题上面进行讨论,他们认为这些是不容分说的,没有讨论..
1、《黄帝内经》开篇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寿命与分寸和度有关:黄帝问他的老师歧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灵敏;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就衰弱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够取法天地阴阳自然变..
人与人交往,越是八面玲珑的人,往往越交不到真心的朋友。人活一世,不必要满足和迎合每一个人,一个真心的朋友,比得上一群点头之交。所以,对人对事,保持热情,适度冷淡,才是最好的态度。
◎ 王建光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了文字与事项之间的指称不完整性与不确定性,发现子文字的不准确性和不可靠性,并因之延伸..
◎ 李叔同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一)礼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不少暂舍,亦难报其万一,此生时之孝也。若亲生天,释尊便升天说法度之,亲堕饿鬼,目..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非宗教家,不信有灵魂者,名曰断见,总是隔靴搔痒。佛法虽亦说作善者转人天,作恶者转..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得到!很多人一天专门去看别人的缺点和短处,没有一点见贤思齐的想法(意识),这就是..
有人说,念阿弥陀佛佛号,必须亡者本身有信愿才能往生净土,但念六字大明咒,亡者一历耳根,即可以直接关闭六道轮回之门,所以对于生前有修行念弥陀之人,可为其助念弥陀圣号。明证法师开示:往生不往生的主要因素是信愿行,这是往生者本人的事,他如果有信有愿又念佛,肯定往生,不管有没有助念,不管临终往生的时..
【平等障】 p0532辩中边论上卷十页云: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