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相关推荐
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史略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
昙无谶(385—433)
昙无谶(意译法护),中天竺人。六岁丧父,跟着母亲做织工过活。他母亲看到沙门达摩耶舍受人崇拜,得到丰厚的供养,很为羡慕,就叫他去做达摩耶舍的弟子。十岁学念经,聪明特出,记忆力强,一天能背三百多颂。他本学小乘,后来遇到白头禅师,辩论了一百天,难不倒禅师。禅师便给他树皮的写本《涅槃经》,..
佛驮跋陀罗(359—429)
佛驮跋陀罗,简称佛驮跋陀,意译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他原是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住劫比罗伐窣堵,因祖父在北天竺一带经商,迁居出来。五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寄养于舅家。十七岁出家,在诵经时显出异常的聪明,一天读完一个月的功课。受了具足戒后,更加勤学,博通经典,以精于..
菩提达摩(?—536,一说528)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
菩提流志(?—727)
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姓迦叶。十二岁从外道出家,熟悉数论学说,并通晓声明、术数等。直到六十岁,遇着大乘上座部三藏耶舍瞿沙(称音),辩论屈服,才改信佛教,注意实践,五年间就通达了三藏教典,名称远闻。唐高宗于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请,十年之后即武周长..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佛祖统纪》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字惟远。高丽国。族姓尹氏(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生)梵相异常顶有肉髻。眉毫宛转伸长五六寸。幼从龟山院释宗为师。受具之后学华严起信。为国宗仰。晋天福时来游中国(师于天福末。方十六七。正受具学华严之时来中国。应在二十后。以历推之。当在汉周之际。今言天福恐误)至天台云居..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尝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居焉。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少亡。贤三岁孤与母居。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
昙无谶(晋河西)[《高僧传》卷二]
昙无谶。或云昙摩忏。或云昙无忏。盖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岁遭父丧。随母佣织毾[毯-炎+登]为业。见沙门达摩耶舍。此云法明。道俗所崇丰于利养。其母美之。故以谶为其弟子。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诵经日得万余言。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讲说精辩莫能酬抗。后遇白头禅师。共谶论议。习业..
佛教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
迦叶波
【迦叶波】此云饮光。二万岁时,出成正觉。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种观世。故大论云:一者观时,人寿百岁,佛出时到。二观土地诸国,常在中国生故。三观种姓,刹利种姓势力大,婆罗门种智慧大,随时所贵,佛于中生。四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
慧学
慧者,分别事理,决定断疑之作用,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为智与慧之通名,但二者相对。达有为之事相曰智,达无为之空理曰慧耳。名慧学者,观达真理为慧,进习为学。断惑证理,是慧之作用。为发此慧而进修,是曰慧学。三藏中之阿毗达摩藏,为显慧学之法藏也。慧分声闻慧、缘觉慧,下分述之。..
三断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云三断:一、见所断 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二、修所断 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惑,故名修所断。三、非所断 谓声闻第四果,三界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无惑可断,故名非所断。..
丛林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
传戒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范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序(白四羯磨,即会..
清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见《..
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具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经典。此经总有十六会,其最早形成的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于此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其梵本于后汉灵帝光和初 (178)由天竺沙门竺佛朔赍来中国,次年与月支沙门支娄迦谶在洛阳共译成十卷,名《般..
阿毗达摩集论
《阿毗达摩集论》(略名《集论》)是无著所撰简略汇集《阿毗达摩经》中要义的两部论书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为依据写作的(另外一部是《摄大乘论》,据大乘不共的法相而写作)。纯粹的《阿毗达摩论》书在小乘的典籍里,虽然数见不鲜,但大乘中仅有此论一部。又大乘理想中的完整《阿毗达摩论》应该具备对..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或简称为《大毗婆沙论》,或又简称为《婆沙》,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论藏。此论广明法义,备列众说,为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摩发智论》而造的释论。《阿毗达摩发智论》原是印度二十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和《集异门..
阿毗达摩俱舍论
《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论》),是世亲早年还未信仰大乘佛教时的著作。世亲为公元第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罗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时北印度一带的有部学徒以迦湿弥罗地方的毗婆沙师为正宗。他们独尊《大毗婆沙论》,世亲起初也从而学习,后又采取当时比较进步的经部学说,作了一部含有批评毗婆沙师..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释道原撰。本书叙述天竺佛、祖以迄中国禅宗的传承世系,记载佛祖付法因缘和著名禅师机缘语句,附辑偈、颂、诗、歌,是一种以禅宗师资传承世次为纲,以记言记事为主要内容的纂述。书名传灯录,取义于这部书记载历代禅法传承,有如灯灯相续的用意。又以本书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
三藏
经律论三藏是佛典的总称,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故称三藏。精通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或素怛缆藏;律藏,梵语音译毗尼或毗奈耶律;论藏,梵语音译阿毗昙、毗昙或阿毗达摩藏。此即通称经律论三藏。经、有綖贯佛法,令不散失之义,藏有包含蕴积之义。..
教判
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的叫做教判。教判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到了隋唐还继续盛行。从有教判以来,就未得一致的见解。又由于诸家所见各异,遂生宗派之别,所以教判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在南北朝时代,南北判教著名的有十家..
看话禅、默照禅
看话禅、默照禅是宋代临济宗和曹洞宗两种不同的禅观法门。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所倡导的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历久真实参究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默照禅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所倡导的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禅宗于唐武后及中宗时,在黄梅弘忍以下,由慧能、神秀开创南北..
入道四行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参禅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
世亲
【世亲】世亲又名天亲,梵名Vasa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三八Ο至四八Ο年间。陈代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
摄论宗
【摄论宗】此为我国陈隋之际,真谛译出《摄大乘论》后,与其弟子所建立的一个宗派,为我国大小乘十三宗之一;此宗依于《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又取弘通摄论之义,称为摄论家;宣扬此宗之诸师,称为摄论师、摄大乘师。以陈代真谛为开祖。..
护法
【护法】梵名 Dhamapala,音译达摩波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约六世纪中叶人,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至城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然于结婚之日落发出家。《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称他:‘学乃渊于海浚,解又朗于曦明,内学穷于大小,声论光于其俗,外道小乘咸议之曰:大乘有此人也,既犹日月之丽天,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