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
忙中不说错话
乱局不看错人
复杂不走错路
自律的最高境界
无功不受大禄
无助不受大理
无能不得大位
生活的最高境界
常与高人交往
闲与雅人相会
每与亲人休闲
事业的最高境界
爱岗尽职无憾
养家小康无忧
自己开心无悔
荣誉的最高境界
你已远离江湖
江湖还有你的传说
喝酒的最高境界
你还知道他是谁
他已经不知道你是谁了
交友的最高境界
久不联系
常在心中
爱情的最高境界
虽已白发苍苍
依然执手相视
生命的最高境界
哭着来
笑着走
人生的最高境界
忙中不说错话
乱局不看错人
复杂不走错路
自律的最高境界
无功不受大禄
无助不受大理
无能不得大位
生活的最高境界
常与高人交往
闲与雅人相会
每与亲人休闲
事业的最高境界
爱岗尽职无憾
养家小康无忧
自己开心无悔
荣誉的最高境界
你已远离江湖
江湖还有你的传说
喝酒的最高境界
你还知道他是谁
他已经不知道你是谁了
交友的最高境界
久不联系
常在心中
爱情的最高境界
虽已白发苍苍
依然执手相视
生命的最高境界
哭着来
笑着走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
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出摄大乘论释]论云。于六识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识二分。一相分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六..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一者、名为业识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 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总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一者、粗 与心相应故。二者、细 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
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诸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
摄大乘论释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一、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二、随念 随念..
三藏法数云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一、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二、离垢地 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
二重曼荼罗者,胎金两部之曼荼罗,各有浅略秘密之两重。一、在胎藏界者: 一、大日经具缘品所说,大日住阿弥陀三摩地所现之加持境界也。是于三部中为莲华部之曼荼罗,浅略之曼荼罗也。 二、又秘密品所说者,为毗卢遮那本地之境界,三部中佛部之曼荼罗,即是秘密之曼荼罗也。二、在金刚界者: 一、教王..
爱取润业爱能润业,取支亦尔。且依初后,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芽。譬如麦时,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润业位,爱力遍增,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故十地经说,是爱增也。润生相貌于润生位有中生殊,于润中有,起自体爱。于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
【不可爱】《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云:‘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
【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
【生命】指自生至死的生命持续期间,有体温(暖)与意识(及潜在的阿赖耶识)同时存在,此即是一期生命的持续。此在佛教中,寿、暖、与识三者同时存在,互相支持,称为命根。换言之,暖与识维持一期寿命,二者之间有相互依存。报尽命终时,第八阿赖耶识离开身体,体温即不存在;反之,体温消失(如大出..
【六识取境四因】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著,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
【灌顶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一、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二、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
【现世】现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间。
【取】取著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又为烦恼之总名。《成唯识论》八曰:‘取是著义。’《大乘义章》卷五曰:‘取执境界,说名为取。’
【无想果】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的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界,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无想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的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的境界,乃无想定的异熟果,..
【法处所摄色】又名法处色,为唯识宗所立十一色法的第十一种,指意识所缘虑的法处所摄的色法。色法又可分为十一类,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及法处所摄色。法处之处,为生长、养育的意思,指能长养吾人之心与心所,且为心与心所依靠、缘虑者。处有十二种,即眼、耳、鼻..
【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
【安立谛】安立即施设差别的意思。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无差别、离名言者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的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据《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举出安立四义,即:一、 安置,系于已存在之事理上,建立其存在之依据。二、施设,系广以道理施设教法之理趣。三、开演,..
【现量违宗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六难。外人问:色、声、香、味、触五境,分明是五识现证,现量所得,怎可以说是没有外境呢?论主答:现量证境时,不会执为是外面的境界,后来由于意识的虚妄分别,才妄生外想,执以为实。因为现量境是五识所变的相分,它是识所变现,所以说为有。意识所执外法为心外实色..
【遮诠】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的,谓之遮诠。佛教中、特别是空宗,通常以此方式表达最高的真理、或觉悟的境界。因为真理或悟境,都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对境界,而我人的语言、概念,都是相对性的,只能表达相对性的现象,不能表达超越相对性的绝对理性,基于此,唯有以否定方式表达。如说赤色,..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