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佛音
Tfoyin.Com
网站首页
佛学文库
佛学词典 佛经经文 善书启慧 佛学文章
佛乐聆听
佛音专辑
禅心视频
佛学动漫 佛陀转
菩提镜观
佛菩萨相
静书梵行
抄心经 大悲咒 药师经 阿弥陀经
佛寺导览
佛教寺院 佛教寺庙 祠堂祖祠 道观古刹 庵园精舍 国学地图
快速链接
佛历查询 藏历查询 黄历查询 随喜打赏 法物流通 关于我们 在线直播 网站地图
首页 /文库/文章/生命讲堂/九个字,看懂的都是高人

九个字,看懂的都是高人

发布时间:2025-09-03 12:44

相关推荐

词典

玄奘(600—664)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

3个月前
词典

一分家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识一分说。谓心识生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能认识作用的见分,被认识对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无的遍计所执之法,属于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著我、法的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的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不是正义,然可说是护法四..

3个月前
词典

二无我

【二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曰:‘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补特伽罗无我即是人无我。人何以无我,人是四大和合而有,此中无真实之我。法无我者,即固执诸法为实有,这叫做‘法我’。而诸法都是仗因托缘的有为法,并无其实体自..

3个月前
词典

八识三境

【八识三境】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境了。再者,定中的..

3个月前
词典

一异

一与异。彼此相同叫做一,彼此各异叫做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3个月前 112
词典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3个月前
词典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3个月前
词典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3个月前
词典

一切唯心造

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由心所造的。

3个月前 107
词典

常乐我净(nitya-sukha-atma-subha)

Changlewojing佛教术语。其义有二: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变异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

3个月前
词典

空(sunya)

Kong佛教教义。音译舜若。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

3个月前
词典

三性(tri-svabhava)

Sanxing佛教术语。有两义:1、对善、不善等一切法所作的分类,即善、恶(不善)、无记三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顺益的,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为善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违损的,如贪等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为恶性(不善性)。非善非恶为中庸之法,是益是损,不可记别,是为无..

3个月前
词典

实相

shixiang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

3个月前
词典

无常(anitya)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

3个月前 120
词典

自共二相

自共二相者。一、自相 诸法自体,唯局法体不通于余,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名自相。二、共相 通在诸法,如缕贯华,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名共相。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乃至一事中有多极微,以事为共相,以极微为自相,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唯有自相,共相体性,都是无有。..

3个月前
词典

度牒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度是说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见《宋会要辑稿》第六十七册《职官十三》),就是品官所用的纶诰(其实物在日本还保存有最澄入唐所得的一轴,那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

3个月前
词典

灯录

灯录即传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记载,譬如灯火相传,展转不绝,所以叫传灯录。灯录之作,通途传说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略谓东魏静帝兴和年间(539~542)高僧云启至龟兹,遇天竺三藏那连耶舍,共译出梵本祖偈因缘一种(即七佛至二十八祖传法事),耶舍带来东土传播于高齐境内(一说此祖偈因缘系耶舍..

3个月前
词典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梁释僧佑(445~518)撰(僧祐行事见本书僧祐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僧祐自撰《弘明集》目录作十卷三十三篇,而现行本作十四卷五十八篇(包括书末附僧祐后序)。十卷所载都是梁以前的文章,后来增入的,多半是梁代的文章(亦有少数梁以前的文章),而两唐志均载《弘明集》十四卷。因..

3个月前
词典

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的心情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 平声缓念,即平声静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就是念佛号时声音略高一些。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两会都是缓念,此言非缓,就是不再太慢,稍快一些,故言非缓;但..

3个月前
词典

性起

性起说是贤首宗最精彩的理论。贤首宗说法界缘起,以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互相融通而成一大缘起。即宇宙的森罗万象,都互为因果。所以以此一法为能缘起,则其他一切万法都是所缘起。又以其他一切万法为因,则此一法便是果。自它互为能缘起所缘起,相资相待,圆融无碍,总收法界为一..

3个月前
词典

法界观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贤首宗的中心观法,其余观法都是环绕着它的。法界观的全文,见于法藏所撰述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到了澄观才把它提出单行,并且把作者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即杜顺),又作《华严..

3个月前
词典

五法

【五法】又称五事。《入楞伽经》卷七所载,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称为五法。在唯识学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最重要的名词。此五者的意义是:一、相:相者事物的相状,森罗万有的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法,此法于生起存在期间,各有其相。如人有人之相,畜有畜之相,以至于瓶、钵、象、..

3个月前 105
词典

生我见相应位

【生我见相应位】这是末那识缘阿赖见分,所生起的我执位。此位有我执,一切凡夫、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摄。

3个月前
词典

破我

【破我】佛教不主张有一个常、一、主宰的神我(即婆罗门教的 Atman),故说‘诸法无我’,并所以破我。破我者,在破除有情对我之执著。我之执著通常不出下列三种:一、即蕴我:世间一般人的执著,执著五蕴法即是我,《成唯识论》卷一曰:‘初即蕴我,理且不然。……’其理由是:五蕴是五类法的和合体,..

3个月前
词典

唯识中道

【唯识中道】此为唯识宗所立的中道。唯识宗立三自性、三无性,即在于显示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而唯识中道的理论根据,系建立在《辨中边论》两首颂上。颂文是:‘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以上颂文的意思是说:能取者,..

3个月前
词典

念心所

【念心所】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念是记忆,于所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忘,就称为念。《成唯识论》曰:‘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凡是感官接触过的境界,或思维过的义理,都是曾习境,于曾习境的记忆作用,就是念的自性;定依为业者,由忆念曾习正理,念兹在兹,而生正定,即是其..

3个月前
词典

两重二假

【两重二假】《唯识三十颂》颂文曰:‘由假说我法’。认为世人所执著的我、法,全是假法。‘假’是假托义,非真实义。《成唯识论述记》上,以‘两重二假’来解释这个假字。即一重是无体随情假,有体施设假;一重是以无依有假,以义依体假。一、无体随情假: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本来没有..

3个月前
词典

性境

【性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性境之性,是‘实’的意思,亦可说是现前的实境。性境是实种(色法种子)所生,是以因缘变而变现,不是随第七识的‘非量’认知,或第六识的分别心幻化假设,亦不是已落谢的六尘影子。所以在唯识学上,性境有三个条件:一、为..

3个月前
词典

暖位

【暖位】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参阅‘四加行位’条。..

3个月前
词典

圣教相违难

【圣教相违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三难。外人问曰:如果没有心外实有的色法,为什么世尊在《阿含经》中,说有六根、六尘的十二处的教呢?论主答:其实这六根、六尘,仍是依托内识所变现。世尊为了要破众生的我执,证得我空,故说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内外处的教法。同时为遮除断见(外道计众生死后断灭..

3个月前

评论

发表评论

分享推荐
点赞文库
收藏文库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