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一种心理,当现状不如意时,总以为换个环境就能变好。你厌倦了都市的生活,嚷着要去寻找理想中的乌托邦。
可当你真正踏上旅途时,你会发现,苟且依然在。所谓的岁月静好,其实也给不了你想要的世界。
而你以前所看到的美好,也只是被理想化了。无论哪一种生活,亦都是苦乐相伴。一切就在于你以何种心态去面对。
你有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你所做的选择,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能割裂了生活与责任的关系,或选择逃避的方式,不然你也无法得到生活的馈赠与成全。
人总有一种心理,当现状不如意时,总以为换个环境就能变好。你厌倦了都市的生活,嚷着要去寻找理想中的乌托邦。
可当你真正踏上旅途时,你会发现,苟且依然在。所谓的岁月静好,其实也给不了你想要的世界。
而你以前所看到的美好,也只是被理想化了。无论哪一种生活,亦都是苦乐相伴。一切就在于你以何种心态去面对。
你有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你所做的选择,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能割裂了生活与责任的关系,或选择逃避的方式,不然你也无法得到生活的馈赠与成全。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对于三境,感受之情有三:谓苦、乐、不苦不乐是。受者,领纳外境也。一、苦受 领纳违情之境,起苦痛之感也。二、乐受 领纳顺情之境,起乐适之感也。三、不苦不乐受 亦名舍受。领纳不适不逆之境,苦乐之感,皆舍离也。..
由有作业,即须受报,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报者酬报,受者承受,谓承受苦乐身世迟速之酬报也。果者结果,妄惑作业,结果皆归趣于酬报而不爽。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识一分说。谓心识生起认识作用时,唯起于自证分(自体分)。能认识作用的见分,被认识对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无的遍计所执之法,属于无体之法,此乃凡夫无始以来执著我、法的熏习力,而生出类似于能缘、所缘之识体。安慧的一分说,古来即难解,其说虽不是正义,然可说是护法四..
【二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曰:‘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补特伽罗无我即是人无我。人何以无我,人是四大和合而有,此中无真实之我。法无我者,即固执诸法为实有,这叫做‘法我’。而诸法都是仗因托缘的有为法,并无其实体自..
【八识三境】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境了。再者,定中的..
一与异。彼此相同叫做一,彼此各异叫做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由心所造的。
Changlewojing佛教术语。其义有二: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变异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
Kong佛教教义。音译舜若。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
Sanxing佛教术语。有两义:1、对善、不善等一切法所作的分类,即善、恶(不善)、无记三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顺益的,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为善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违损的,如贪等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为恶性(不善性)。非善非恶为中庸之法,是益是损,不可记别,是为无..
shixiang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
亦名:治不见举法子题:举、不见举、不见举本缘、不见罪举羯磨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不见举者,倒说四事,法说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二果,邪见在怀,障于学路。或由不达教,或知而故犯。僧问何不见犯?答云不见。僧即遮举,与作不见举治之。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不同僧事,目之..
不动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无为。
业感缘起 小乘观世间一切法之缘起,皆由业感,是为业感缘起。缘起者,谓一切事物必待缘而起,一切之有为法皆是也。起谓起始之义,故名缘起。业感者以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也。盖小乘观苦辨集,明世间缘起,由于业感耳。..
十住断结经云。一不染三有。知之为苦。二我与彼人。苦乐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自共二相者。一、自相 诸法自体,唯局法体不通于余,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名自相。二、共相 通在诸法,如缕贯华,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名共相。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乃至一事中有多极微,以事为共相,以极微为自相,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唯有自相,共相体性,都是无有。..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
观种种众生,居种种生灭海中,生此死彼,迁流不息,无非一轮回之相而已。盖众生自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六道之中,如车轮之旋转,无有已时,故曰轮回,或曰轮转,或曰流转。流,相续义;转,生起意。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即一切凡夫作善恶之业,依苦乐之果,轮回于六趣者是也。..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度是说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见《宋会要辑稿》第六十七册《职官十三》),就是品官所用的纶诰(其实物在日本还保存有最澄入唐所得的一轴,那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
灯录即传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记载,譬如灯火相传,展转不绝,所以叫传灯录。灯录之作,通途传说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略谓东魏静帝兴和年间(539~542)高僧云启至龟兹,遇天竺三藏那连耶舍,共译出梵本祖偈因缘一种(即七佛至二十八祖传法事),耶舍带来东土传播于高齐境内(一说此祖偈因缘系耶舍..
《弘明集》十四卷,梁释僧佑(445~518)撰(僧祐行事见本书僧祐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僧祐自撰《弘明集》目录作十卷三十三篇,而现行本作十四卷五十八篇(包括书末附僧祐后序)。十卷所载都是梁以前的文章,后来增入的,多半是梁代的文章(亦有少数梁以前的文章),而两唐志均载《弘明集》十四卷。因..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