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乌荣悲(U Win Pe) |
迈向解脱 当禅修者全神贯注于感觉,不起杂念地观察着它,直至它完全熄灭或突然终止的时候,禅修者的心意会变得纯净、澄清、坚定和适用(Serviceable),他对所有众生都会充满慈爱和关怀,并且能够将此真正的慈心遍布给他们。这种慈心并非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反复念诵,它是无私和无我的,它使禅修者不去分别他所恨的人、所爱的人、或是无关的人。 禅修者以纯净、澄清、坚定和适用的心意,于心中观察着心(即心念住)。心中有欲望时,他如实地知道心中有欲望;心中没有欲望时,他如实地知道心中没有欲望;心中有憎恨时,他如实地知道心中有憎恨;心中没有憎恨时,他如实地知道心中没有憎恨。他知道在贪或瞋生起时,要对它们保持专注,令它们不可能成为因去产生将来的贪或瞋,推动生死轮回一次。这就是在果中灭因。当他接触到一个可以引起贪或瞋的事物时,他保持奋力地专注着它,令贪或瞋不能生起。这就是在因中灭因。 在上述最后的专注历程中,禅修者的修习将会完全像巴利圣典所指导的:【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感觉只是感觉;想只是想。】禅修者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已透过专注不适意的感觉,令心意达至澄清、坚定和适用。 对一般直觉迟缓的禅修者来说,在最初的禅修阶段,试图做到「看只是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心识(Consciousness)是很深细隐密的,不纯净且软弱的心意是不容易将它把触和看牢的。 但是当禅修者经过专注不适意感觉的修习,使心意坚强和稳定后,他便能够:【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感觉只是感觉;想只是想。】 有些方法建议:在禅修时如果有干扰(分心的事物)出现,心意应跟着去注意它们。理论上,跟随每一个干扰并专注地用心抓住它们是可能的。然而在实践中,受干扰的心意能觉察到干扰它的东西是极端地困难的。 如果注意力是强劲而又集中的话,它根本就不会被干扰,离开了原来的禅修观察对象。此外,注意干扰会有下述危险:禅修者会以为自己正在觉察着它,殊不知自己已不知不觉地被那些干扰所牵引着。因此,最安全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专注最初的禅修观察对象,譬如触觉或感觉。 至于法念处的观察,它们比心念更深细和更隐密,禅修者是不可能直接地观察到它们的。对法念处的观察可说是奋力观察感觉之后才可行的修习。 其实四念处 —— 身、受、心、法 ——并非是各自独立生起。它们是相关地集起的。当禅修者专注于触觉时,其中已存在着身、受、心、法四念处。祇要专注一个念处,禅修者即已专注所有念处。 这有如一杯柠檬汁,水、柠檬、糖和盐已同时互相混合其中。而当其中一种成份较强时,这杯柠檬汁便会被分别说为水汪汪的、酸的、甜的或咸的。同样地,当感觉较强时,我们便说是受念处,若当心意较强时,我们便称它为心念处,如此类推。 当四种念处都圆满成就时,禅修者将达致正觉。然而,这个阶段在孙伦禅修法的简介中,我们无须深入探究。当芒果的种子已播下,芒果树便会慢慢地发芽成长。禅修者应该将全副精神放在播育最好的芒果种子上,最后自然会瓜熟蒂落。 |
相关推荐
有执受
【有执受】即是有感觉的意思。亦即被心、心所法所执持的众生之身体。反之,则称无执受、非执受。俱舍宗认为有生命即有执受,因众生之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香、味、触等四境,合之为九界,共为心与心所法所执持,且亦为心与心所法之依处,故称为有执受。此五根、四境即有情众生的‘有根身’,..
无执受
【无执受】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的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参阅‘有执受’条。..
境
【境】境为感觉作用的对象,又作境界、尘。即根与识的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的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唯识大乘自本质之有无将境分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以论见、相二分种子之异同。..
八触
将获得初禅定的人,其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觉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
身心受业
身受业和心受业。身受业是欲界的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产生感觉相应的异熟苦果;心受业是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的善业,能产生与意根相应的异熟果。
一日禅:幸福是心的感觉
幸福与哀愁往往会同时敲响人的心门,你把谁邀请进来,你就将与谁同在。你是否觉得烦恼、孤寂、不幸、痛苦?你是否感受过快乐?你是否品尝过幸福的味道?烦恼、孤寂、不幸、痛苦、快乐、幸福,这些都是形容词,而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相对而言的。没尝过痛苦,又怎知何谓幸福的人生?不幸又岂非人生之必经?..
梦参长老:任何众生都可以度 只是我的德不够
编者按: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家法名本为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老和尚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2017年11月27日,老和尚在五台山真容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三岁。噩耗传来,天地含悲,祗树凋落,四众哀恸,海天同悲,今天..

乘宗法师:完美的感觉
完美的感觉我们最容易散乱、耽着的境界,让我们的心无法安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就是五蕴当中的「受」,太直接地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现在的感受告诉你的讯息。不要太直接相信感受,因为那往往是与迷惑相应的答案。例如,很多修行人去依止一位善知识的标准,都是因为对他的feel不错,而不是因为他..

乘宗法师:只是爱上了感觉
只是爱上了感觉我们一般的人,最容易散乱分心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感受,一般人常说的「跟着感觉走」。但是,通常我们的感觉不一定是和智慧相应的。太直接地相信自己的感觉会更难发现内在的智慧。例如今天你很喜欢一个人,他给你的感觉很好,即使他有一些缺点,你都会觉得这些缺点好可爱。但是过了一阵..
一日禅| 所谓的美,不过只是日常
我们常常觉得美是一门学问,似乎要去学很多知识才能看见美、创造美。或者需要准备很多,才能够拥有美,不然就只是琐碎的日常。可或许,美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平凡如我们,在生活里多一点爱美的心,多做一点爱美的事,渐渐地,美就在我们的日常里。生活里处处皆有美,只是我们能否看见,能否心有..

吃动物的肉,迟早要还的,只是没想过是这样还
业障越来越重,智慧就越来越薄,福报就越来越浅。于是对正法,就越难以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对因果、对轮回,他听了之后就不相信,甚至哈哈大笑。你跟一般人谈因果轮回,他会哈哈大笑,他觉得你很迷信:“哪有这个事情呀?你看世间都是善人受煎(欺),恶人得势。没有因果!”你说极乐世界,他会说:“极乐..
低头摸脚,百病好调,很多病在脚上都有开关,只是你不知道!
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脚,行气血,联脏腑、通内外,不同的部位分别投射着五脏六腑。所以脚又被称作是第二心脏。中医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忏云法师某某师!要是有人,你在那讲经说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结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给你照相,你在那坐着,心里感不感觉很风光?或者是,大家拥护之下,出来捻香,在中间一走,感觉着,有没有一点风光?那时候要是有风光心,就是名。不要它,不管它。我在深山绝谷,我一个人也是这样,调自己的心..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是只老虎,张着嘴要吃掉我们,但是一般人却心存甘伏,心甘情愿地让人家吃..

这样的美丽只是一层皮肤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评价,是在不断的进步。你比如说,就像我老伴现在的身体状况,他离不开人,所以我现在就..

海涛法师:只是一层皮肤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为什么说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假象?
为什么说我们的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假象?众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执着于五蕴的身心世界为真我,殊不知,此五蕴身心世界本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无真实的体性,当我们过于执着这个假相的五蕴身心世界,就会产生无尽的痛苦。由此可知,这个五蕴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根本,佛法称之为苦本。而为了满足这个苦本对..

金山寺真的有法海,还有白娘子,只是这湖水怕是不够“水漫金山”
金山寺真的有法海,还有白娘子,只是这湖水怕是不够“水漫金山”金山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一部《白娘子》带火的不只有杭州西湖,还有金山寺。这座古寺位于镇江市区的金山之上,与北固山、焦山并称为镇江市区仅有的5A级景区,当然,金山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火的一部分,也是来镇江旅游必去..
诸识亦似色现
【诸识亦似色现】 p1351成唯识论七卷十四页云: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名言熏习势力起故。与染净法为依处故。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对法藏
【对法藏】 p1291俱舍论一卷二页云:其论者何?谓对法藏。何谓对法。颂曰: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论曰:慧、谓择法。净、谓无漏。净慧眷属,名曰随行。如是总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此则胜义阿毗达磨。若说世俗阿毗达磨;即能得此诸慧,及论慧。谓得此有漏修慧,思闻生得慧,及随行论。谓传..
烦恼伏断
【烦恼伏断】 p1192瑜伽五十八卷十页云:问:诸修行者、伏烦恼缠,当云何伏?答:以修三种对治力故;伏烦恼缠。一、了知烦恼自性过患,二、思惟对治所缘境相,三、以胜善品滋心相续。当知此是永断正见前行之道。问:诸修行者、断烦恼时,为舍缠耶?舍随眠耶?由断何故,说名为断?答:但舍随眠。以烦恼..
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 p0665 佛地经论三卷四页云:成所作智者:谓能遍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二解 佛地经论六卷七页云:论曰: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第一身化,..
伺
【伺】 p0709 显扬一卷十页云: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
六业
指五趣之业与不定业。即:(一)地狱业,为十恶业之上品。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称为上品;作已能悔者,称中品;正作能悔者,称下品。(二)畜生业,为十恶业之中品。(三)饿鬼业,为十恶业之下品。(四)人业,为散善之下者。(五)天业,为散善之上者,能招感欲界之六天;八..
钟山
位于江苏南京境内。又称蒋山、北山、金陵山、神烈山、紫金山、圣游山。山高四六八公尺。东接青龙、雁门诸山,北连覆舟、雉亭二山,西临青溪,南濒钟浦水。最高峰称为屏风岭,东有八功德水,西有道光泉、宋熙泉,北峰有一人泉,皆为山中名胜。据道书所载,此山曾立三十一洞,汉之蒋子文入于此山而死,于..
付法八祖
指日本真言宗中,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位祖师。与“传持八祖”相对称。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慧果、空海等八祖。(参阅“传持八祖”5391) p1537
文遂
宋代法眼宗僧。浙江杭州人,俗姓陆。自幼出家,十六岁游方,禅教俱修。谒大法眼文益禅师,文益以八还义勘之,不能对,乃服膺请益,后嗣其法。初住吉州(江西)止观院,乾德二年(964)迁长庆寺,更历清凉、报慈诸刹。署雷音觉海大导师,年寿不详。[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联灯会要卷二十七、五灯会元卷..
月忌
又作祥月。指于死者每月之忌日,请僧诵经供养。乃每月行一次之忌式。[沙石集卷二上] p1464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