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相关推荐
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史略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
一持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戒(sila)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
三学(tisrah siksah)
Sanxue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
不知教者毁伤戒律
行事钞·篇聚名报篇:“今时不知教者,多自毁伤,云此戒律所禁止,是声闻之法,于我大乘,弃同粪土。犹如黄叶,木牛木马,诳止小儿;此戒法亦复如是,诳汝声闻子也。”资持记释云:“自毁者,身为佛子,反毁佛教故;又自身禀戒,反毁戒律故。如黄叶等,此明倚滥,即佛经中有此言故。涅槃云,婴儿啼哭之..
中夏大僧受具初缘
亦名:汉境大僧受具初缘、东土大僧受具初缘子题:昙摩迦罗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之始、僧祇戒心、昙无德羯磨、此方三宝之始、依法正部行十僧受戒、神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中夏、昙谛译羯磨、昙谛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所言汉境受缘者。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盛,未禀..
不律仪业
不律仪业者,谓诸不律仪者,或由生彼种姓中故,或由受持彼事业故,所期现行彼业决定。何等名为不律仪者?所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屠羊者,为欲活命屠养买卖,如是养鸡猪等随其所应。缚象者恒处山林调执野象。立坛咒龙者,习咒龙蛇戏乐自活。谗..
戒之各名义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则曰律仪也。又无表(旧为无作)之戒体,名曰律仪。谓此戒体,在人身中,不他表示,谓之无表,不..
出家戒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
八藏
菩萨处胎经云。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是矣○若今安置经律论处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谓。库府之总称也。
出家行
涅槃经云。夫出家者。不应起恶。身口相应。我弃父母妻子。知识出家。正是信诸善觉时。非是修不善觉时○庄严法门经云。金色女白文殊言。听我出家。文殊语言。菩萨出家。非以自剃发为出家。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出家。非以自被染衣。自持戒行名出家。能令毁禁者。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
八戒(斋戒)
八戒者,又名八斋戒、八关斋戒、八支斋,亦单名八戒等。一、不得杀生 五、不得饮诸酒二、不得不与取六、不得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三、不得非梵行七、不得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四、不得虚诳语八、不得食非时食此八者在所当离,其中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因总称之谓八戒斋。此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
持犯
持犯者,持,谓保持。犯,谓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戒律谓之犯,持犯并举,乃总名也。戒律有止恶作善之二门,持犯亦各有二:一、二持者 一、止持 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之止恶法,防止三业也。 二、作持 保持安居、说戒、忏悔、礼拜等作善之法,策励三业也。二、二犯者 一、作..
开遮
戒律有开有遮,开者开许之义,遮者遮止之义。明开遮所以为持犯之准则也。
四正断
杂阿含经云四正断:一、断断 谓所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二、律仪断 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三、随护断 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四、修断 谓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诸不善法,自然断除,是..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
持律
保持戒律而不犯也,宝积经曰:谁是持律,谁持阿含。
戒
【戒】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戒有五..
戒波罗蜜
【戒波罗蜜】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二是戒波罗蜜多。戒有三种:一律仪戒,即严守戒律仪则,以防止过非。二摄善法戒,即摄持应修应证的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即拔济众苦,利乐有..
戒学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二十犍度
梵语犍度,华译篇章。戒律分为止持门和作持门,于作持门之戒,又区分为二十类,四分律由三十一卷至五十三卷,将此二十类的戒律集之为二十篇章,叫做二十犍度,即受戒犍度、说戒犍度、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稀那衣犍度、俱目炎弥犍度、瞻波犍度、呵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
七圣财
七种能使人转凡成圣的功德法财。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信受正法)、戒(严持戒律)、闻(听闻正法)、惭(于己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著)、慧(以智慧照见事理),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之戒律。
三举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经他人忠告而不肯认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说淫欲不障碍修道的人,对此三种人,应行白四羯磨之法,以举其罪而将之摈弃于众僧之外,谓之三举。
心戒
制止心念邪恶的戒律。
三世无障碍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藏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大乘结集
大乘经典的结集,这有数说。1、依菩萨处胎经里说,佛灭后七日,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令彼等请十方佛世界诸阿罗汉,于阎浮提娑罗双树间,得八亿四千阿罗汉众。先叫阿难将佛经分类为菩萨藏、声闻藏和戒律藏之三部,然后再将菩萨藏结集为八藏,即第一胎化藏,第二中阴藏,第三摩诃衍方等,第四戒律藏,..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