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
【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
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选自《虚云老和尚法汇开示》)
【经典原文】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
【经文解释】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
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选自《虚云老和尚法汇开示》)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识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支的因,与后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过去世的十因,感现在世的二果。但若将十因视为现在世,则二果就是未来世了。此这称为二世一重因果。..
一我 二众生 三寿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养育 七众数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见者次名色阴入界。而辨十六知见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略辨。即有十六知见之别。广对诸缘。则妄计..
Sanxing佛教术语。有两义:1、对善、不善等一切法所作的分类,即善、恶(不善)、无记三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顺益的,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为善性。对于现世来世和自他都是违损的,如贪等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为恶性(不善性)。非善非恶为中庸之法,是益是损,不可记别,是为无..
爱结者,谓三界贪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当知此中宣说诸结若相若用若位辩结差别。且如爱结,何等是结?谓三界贪是结自性。云何为结?谓有此者不厌三界,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于何位结?谓于后世苦果生位,如是恚结等并如理应知。..
六十二见者,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六十二见中。一、本劫本见, 种种无数,尽入十八见中。二、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四十四见中。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一、常论四┐二、亦常亦..
或分为四种业报。一、现报 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果报也。二、生报 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三、后报 后报者,谓今生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四、无报 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
【三世两重因果】小乘说一切有部,在十二有支流转中,以五取蕴为体,建立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行两支,是过去世的惑业,为招感现世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的因,识等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爱、取是烦恼,有是业,现在世的惑业,为招感未来世苦果的因,..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次生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次生受报。三、顺后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见《俱舍论》所载。..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即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成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能生支】在十二有支中,能生支是爱、取、有三支,能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成唯识论》卷八载:‘三能生支,谓受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庄严经论】又名《大庄严经论》,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凡十三卷。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的各种法门。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一般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
【果报】即由过去的业因,所招感的结果。此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异熟果等。此有二种:一、总报,即由引业(总报业)而来的果报,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业而来。二、别报,即人人个别的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美丑、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若就时间而言,则..
【两世一重因果】在十二有支流转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十支是因,生和老死二支是果,因在过去二支是果,因在过去世,果在现在世或未来世。因在现在世,果在未来世。只要有这一重因果,就可以表明三世具有,建立轮回,并破除断见和常见。以十支为因即破常见,以二支为果即破..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即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三种的业因和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做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于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能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证悟三乘或是佛果。..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生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二一来果也。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又】一、习气果,由宿世修习善恶之气分,而今生感善恶之果也。如往昔修善,故今生善心强,往昔修恶,故今生恶心强。二、报果,依宿世善恶之因而感今生之苦乐感。前之习气果为等流果,后之报果为异熟果。见阿毗昙论一。..
(名数)大藏一览三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余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一、五蕴,二、六根,三、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三、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众数者,十八、作者,..
(术语)一业因也。同一之业因也。俱舍论十七曰:一业引一生,业能圆满。一业引未来世一生之意。
(名数)一、过去世说过去世。二、过去世说未来世。三、过去世说现在世。四、未来世说过去世。五、未来世说现在世。六、未来世说无尽(于未来说未来亦曰未来无尽)。七、现在世说过去世。八、现在世说未来世。九、现在世说平等。十、现在说三世即一念,说见华严经五十三。..
(术语)华严宗又立三生成佛:一、见闻生,于宿世见卢舍那佛,闻普贤法门,成就金刚不坏佛种子之位,是属于宿善。二、解行生,于今生开圆解,修圆行,由十信具足十地等觉妙行之位。三、证入生,于当来世,证入佛果之位。然而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三世,为约于下根之义,即隔世之三生也。若对于上根之机..
(名种)三种之因与三种之果也。一、异熟因异熟果,言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于来世生果也。二、福因福果,言以布施持戒忍辱为因,于现在及未来世得自在之果也。三、智因智果,言以修习一切之智慧为因,故得证三乘及佛果也。出于瑜伽师地论。..
Minggaosengzhuan亦称《大明高僧传》,简称《明传》。明如惺撰。8卷(《龙藏》作6卷)。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据称作者在万历二十八年校刊《金汤编》时,涉猎史志文集,见到一些名僧的碑传,因而随喜录出。似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只为南宋至明万历间部分僧人立传。全书分译经、解义、习禅三科。..
亦名:造立佛像缘起行事钞·僧像致敬篇:“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
子题:无作一发续现、戒、持戒、陶家轮、作戒既谢无作独存、戒有五义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所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为作。故杂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办。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