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
【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
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虚云老和尚解)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
【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
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虚云老和尚解)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远离一切之相,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名一相法门。
信己略说为三:一、信己不异于佛。所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二、信己修即成佛。所谓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三、信己本来是佛。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亦众生,亦复如是。..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须知真性,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一切之法,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名为种性。
【地论释心】地论师对心有三种解释,一者八识总称为心,《大乘义章》曰︰‘一切识总名心’。二者第七阿陀那识称为妄心。三者第八阿赖耶识称为真心、净心、或第一义心,《十地经论》卷三称︰‘名色共阿梨耶识生,如经于三界地复有芽生,所谓名色共生故。’意谓三界色、心(名)诸法,皆此阿赖耶(真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2、指庵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亦即真如、真心。
一、想颠倒,思想上的颠倒错误,亦即妄想;二、见颠倒,见解上的颠倒错误,即邪见;三、心颠倒,由妄心去邪识一切事物,是诸颠倒的根本。
(名数)一、地狱趣Narakagati,二、饿鬼趣Preta,三、畜生趣Tiryagyoni,四、人趣Manuṣya,五、神仙趣Bṣi,六、天趣Deva,七、阿修罗趣Asura也。楞严经九曰: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名数)宗镜录所出。一、自性妄想。妄执根尘等之法,各有体如,不相混滥也。二、差别妄想,差别无差别之妄想也。三、摄受积聚妄想,妄执五蕴和合而成一切众生也。四、我见妄想,执有我之妄想也。五、我所妄想。妄执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别可爱之净境而不断之妄想也。七、不念妄想..
【七颠倒】 p0055瑜伽八卷五页云: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即于彼..
【六种想缚】 p0300瑜伽七十五卷八页云:复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萨,略于六种妄想缚中,当令其心,速得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所谓于身,乃至于法,发起内想;是初想缚。即于是中,发起外想;是第二想缚。即于是中,起内外想;是第三想缚。若于十方无数无量诸有情界,愿令解脱,修习念住;此中诸想,是第..
谓一念不生时,则大道之全体自然显现。众生本具佛性,但以妄想、沉迷故,不能显现本有佛性;如妄心不生,则本有面目自然得现。从容录第七十六则(大四八·二七五中):“遇贱则贵,贵则贱;得珠罔象兮,至道绵绵(一念不生全体现)。” p50 ..
禅林用语。谓仅用一言一句,即可截断一切分别妄想心之作用,终息千算万计,当下即呈现本体之真相。截流,乃截断众流之略称,即截断分别妄想心之意。寝削,乃停止、削除之意。碧岩录第五十六则(大四八·一九○中):“大丈夫先天为心祖(一句截流,万机寝削)。” p29 ..
禅林用语。逴,乃超越之意。谓一跃而超越烦恼妄想。又转指直下承担之意。 p71
指真实无二之理,即真如、法性;以其无二无别,离诸虚妄,故称一实相。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六六下):“诸众生妄想梦未觉,不解一实相,生是非想,轮回五道。” p75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 p85
(一)真心与妄心。真心即真实之心,离虚妄不实。妄心谓妄想分别之心。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下):“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二)定心与散心。定心即止息妄念杂虑,心住一境。散心谓心驰骋六尘。善导之观经疏卷一玄义分(大三七·二四六..
即宗镜录卷七十六所示之八种妄想。八者即:(一)自性妄想,谓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不可见无对色者..
[出法界观]一体者。常住真心之体也。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颂云。情与非情共一体。是也。..
安吉州道场慧颜禅师,上堂:「世尊按指,海印发光。」拈拄杖曰:「莫妄想。」便下座。
[出华严经疏]同教者。谓会三归一乘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一唯说无听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唯说无听。二唯听无说谓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是名惟听无说。三说听双全谓佛真心现时。不碍众..
[出楞伽经]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
[出楞伽经]经云。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随境有异。一切愚夫。计著有无。故有十二种也。一言说妄想谓计着种种妙音歌咏之声。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妄想。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事。穷其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是名所说事妄想。三相妄想谓随事起见。犹如渴鹿。奔逐阳焰。作于水想。如..
[出楞严经]一坚固安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
[出宗镜录]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也。不可见无对色者。..
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大乘十喻之一。
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和妄心。见二心条。
指离弃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叫放下。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