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婺源县,北乡有村女名秀娟者,其父在上海经商,只生此一女,秀娟貌既美又聪慧,父母爱如掌上明珠,自幼与原籍宋姓某订婚,女则随父母常住上海。日军侵沪时,秀娟母女避难返乡,路经宋姓家,即住宿一夜。秀娟同未婚夫婿素未谋面,宋某亦至是始识未婚妻,惊其貌若天仙,因此非常爱恋。秀娟母女第二天即乘船返家,其未婚夫送彼母女登船,候船开行,犹目送之,直至船行去远,目不能见,方怏怏而返。从此日思夜想,一病不起。
——《近代果报见闻录》
安徽省,婺源县,北乡有村女名秀娟者,其父在上海经商,只生此一女,秀娟貌既美又聪慧,父母爱如掌上明珠,自幼与原籍宋姓某订婚,女则随父母常住上海。日军侵沪时,秀娟母女避难返乡,路经宋姓家,即住宿一夜。秀娟同未婚夫婿素未谋面,宋某亦至是始识未婚妻,惊其貌若天仙,因此非常爱恋。秀娟母女第二天即乘船返家,其未婚夫送彼母女登船,候船开行,犹目送之,直至船行去远,目不能见,方怏怏而返。从此日思夜想,一病不起。
——《近代果报见闻录》
问:请大安法师慈悲开示,为什么近代的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少人推广慧远大师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远大师,而他是莲宗的初祖。答:首先,本人作为东林寺过来的,你有这份推崇我都感到很亲切,很好。我们弘扬净土宗,它有一个时节因缘的问题,慧远大师在对净土宗的贡献方面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原文】苏州庠生陆榖,字戬夫,曩与予同参寒灰湛明诸公,后专精禅学,颇有省发,益复沉静。庚午岁暮,乘小舟有所往,忽遇粮船上六人借登其舟,舟遂覆,六人皆无恙,榖竟溺死。家属叹其修行无灵验,乃示梦曰,余往世曾以一方便害此六人,今偿夙债,非修行咎也。设不修行,报当更剧矣。【译白】苏州秀才..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应将教与观相结合,不能有所偏废,为此,他撰写《唯识观大纲》,发掘基大师《大乘法苑..
问: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帕奥禅师答: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一位新会长来。其次,就是老会长如果一旦不讳,如何维持金陵刻经处的存在,并使刻经事..
四四、弄舌之报温州有个叫丁雪花的人,小时候父母失于管教,任由她巧弄舌尖以为快,好搬弄是非,教唆别人斗狠,暗喜以为奇巧;左邻右舍父母家长,都不许自己的儿女与她作伴而游。到了十八岁时,出嫁到姓庄的一户人家,丈夫名叫文华,庄家是大族;文华天性懦弱,又怜爱雪花娇美,任其所为,并不管束。家族..
五三、弃妻之报江夏这个地方有个叫常遇生的人,祖辈世代务农,父母只生他一人,所以格外爱惜。到了十五岁,状貌魁梧,随父耕稼,种地为生;备其勤劳,所以年年丰收颇有余裕。父母爱子情深,说:“这个孩子命带财库,以后家道小康。”这也是父母爱子的寻常之情。家有童养媳名叫阿惜,从小孝顺公婆,长大..
二三、天从有德丹阳有岳忠者,家道清苦,父早见背而母再醮,依祖母江氏抚养;长大奉侍祖母至孝。岳家五世皆为单丁过代,寿多三十而亡,至忠体质尤孱弱,身肢消瘦似不禁风。江氏为宗祧事重,昼夜关心,相依为命,到处祈神祷佛庇佑孙儿身体康强。一日,忠游于宅外,遇一老媪,白发如银,状似乞丐,独行踽..
四一、行善得第湖南,有个叫莫文彬的人,家道贫寒;二十岁了还未成家。家里有母亲,少有兄弟;母亲侍奉观音菩萨、佛祖很虔诚。而莫文彬也遵守母训,信佛更笃,凡是乡里有公益善事,无不积极去做;奈何莫天性愚钝,寒窗十年,没有获得功名以振门第。母亲对此事很是挂怀。莫与同窗石介之是好友,因从小是同..
九、至孝感佛姚孝女名小华,居京兆。父名大朴,在城西营豆腐店,年六十,妻已故,单养小华一人,年届破瓜,尚未字人。父病莫能兴,小华侍奉汤药,寝食俱废。值某寺佛诞,邻妪欲往参香,小华托妪以香烛赀,并问:至佛寺路程几许?妪答:步行须三小时。小华以父病,不能离身,乃于家中虔设香案,绕案三步..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提倡佛学应务救世的实际作用,以及唯识学的复兴和发展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佛学的主..
杨彻年杨彻年,陕西省扶风县西佐村人。夫姓赵。年二十四失偶,志守节孝于赵氏之门。善事翁姑,竭尽孝思。扶养夫弟之子女如己出。与诸姑娌和睦共处,约己任劳而不怨。与亲友邻里往来,温良恭谨而无争,人皆以贤善称之。氏性好清静,喜修善行。皈依良卿法师,师教修净业,遂长斋念佛,期生净土。精进修持,夙夜匪懈..
◎ 崇 恩印光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民国二十六年(77岁)冬,由于抗战,应妙真和尚请,移锡灵岩山寺掩..
【见圆满】 p0639 瑜伽九十四卷二页云:复次若有弃舍无因恶因,于因生法五种因中,获得正见;名见圆满。于此正法及毗奈耶,不可转故;亦得名为成正直见。由于涅槃,意乐净故,亦名成就于佛证净。于所知境,智清净故。由此三缘,如其次第,名于正法,趣向,亲近,及与正证。云何名为从因生法五种因耶?..
【烦恼缘起】 p1191杂集论六卷十四页云:缘起者:谓烦恼随眠、未永断故;顺烦恼法、现在前故;不正思惟、现前起故;如是烦恼、方乃得生。烦恼随眠未永断者:彼品粗重、未永拔故。顺烦恼法现在前者:现前会遇可爱等境故。不正思惟现前起者:于彼境界,取净等相;能随顺生贪瞋等故。..
【爱触及恚触】 p1204俱舍论十卷五页云:无明触中、一分数起。依彼复立爱恚二触。爱恚随眠、共相应故。
【意根】 p1206瑜伽五十二卷一页云: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亦名意处。亦名意界。二解 法蕴足论九卷四页云:何意根?谓意于法,已正当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增上,发意识;于法已正当了别、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于法,已正当碍,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于法,已正..
【烦恼粗重】 p1191杂集论十卷十三页云: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
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
(术语)藏通别圆四教之住地也。大日经具缘品明约于真言门菩萨,一生超四教之地,而度三劫十地。初说解唯蕴无我(是法相宗即通教),及拔十二因缘(是藏教),次说离违顺八心之业烦恼网超越一劫之瑜祇行,是度藏通之菩萨地也。故义释引阿含成实及三兽渡河之喻,是三乘同以无言说之道,得诸法实相者,皆..
【智记别】 p1152瑜伽九十四卷四页云:智记别者;谓有问言;云何知故,云何见故,彼生已尽?便记别言;生缘尽故;彼生已尽。以如是相、记别自己善解脱智所摄尽智;名智记别。
为梵语dīnāra 之音译。又作陈那罗、陀那罗。意译为金钱。据近代学者研究,其梵语dīnāra ,原指罗马时代(二世纪顷)之金银货币 denarius。近代学者曾研究此字之字源,并藉以推定经典之成立年代。如小乘经典撰集百缘经(汉译本有支谦译之十卷本)之成立年代原本难以确知,后即因近代学者对其梵本经..
(āryaSamāj)印度教近代著名之革新派。系由沙热斯婆地(Swāmī DayānandaSarasvatī)所创设(1875)之改革运动之结社。尊奉吠陀圣典,认为吠陀诸神永远为唯一神之异称。并调和欧洲近代思想与吠陀、奥义书等古代之精神,且富有民族主义之复古精神。以正统婆罗门教教理为立足点,意图以宽容之精神..
处于初期状态之宗教,存在于尚无成文历史之原始社会中。就此意义而言,与史前宗教相同。然一般专指残存于近代之原始社会之宗教。系研究宗教起源问题与宗教演化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原始社会宗教之考察,始于西方殖民运动发生之后,其时,不少残存于近代的原始民族已被全部或大半消灭,其宗教之原始状态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