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
请问师傅:我和男朋友都是佛教徒,修净土,他喜欢念地藏经,然而我是一心念佛。如果他要我也念地藏经,我应该如何应对?
请问组建佛化家庭,应该如何做?要注意什么?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有共同信仰就好,学修不同,可以互样尊重,慢慢转化,以求一致。自己守持念佛,并劝其念佛,若有需要,了解一下地藏经也无妨,可知因果不虚,出离艰难,由此更深信净土一法。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
请问师傅:我和男朋友都是佛教徒,修净土,他喜欢念地藏经,然而我是一心念佛。如果他要我也念地藏经,我应该如何应对?
请问组建佛化家庭,应该如何做?要注意什么?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有共同信仰就好,学修不同,可以互样尊重,慢慢转化,以求一致。自己守持念佛,并劝其念佛,若有需要,了解一下地藏经也无妨,可知因果不虚,出离艰难,由此更深信净土一法。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之一,「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故曰「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是对治众生的嫉妒心。随喜功德,又有随喜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声闻..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随喜的意思,随喜是指见到他人做善事,随之心生欢喜。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随喜不仅包括内心的认同,语言的赞叹,还包括相应的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才是身口如一的随喜,才是由衷、清净的随喜。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学会随喜,可以..
随喜赞叹,即见到他人行善,能够心生欢喜,口出赞叹。「随喜」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叹」称美赞扬。做好事,说好话,我虽然没有能力为之,但是你做了,你说了好话,做了好事,我很欢喜,我随喜赞叹。佛说,果能如此,其功德与亲自去做没有分别。随喜赞叹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为寺院塑佛像,..
随喜,即随顺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称扬赞叹。当我们和这些善心善行相应时,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随喜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随喜可以破除我执。唯有将自己和他人视为一体,才会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善行,之所以不能随喜别人,是因为在我们的..
禅宗自菩提达摩五传至弘忍,其下分“南能北秀”。“南宗”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则重视“息妄修心”,强调“渐修渐悟”。后来,顿渐一直纷争不已,能、秀的门徒也势如冤家,各护其主。首先,根据《传灯录》记载,神秀禅师的徒众经常讥讽南宗的惠能禅师说:“能大师不识一字,..
戒定慧三学,也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学佛者必须修持这三种基本原则,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三学在佛教中百指的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又称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定:又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度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慧:又称增上慧学..
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亦称增上(卓越..
武汉道场第91期(2010年10月21日—10月27日)打七归来,昨天晚上才到家,感觉人还是晕乎乎的,甚至睡在自己的床上,都在犯晕。在回来的路上,在公汽上,在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梦幻的灯光,可以听到情色的言语,这真是一个繁华的世界。从东湖往市中心走,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一点犯晕,也有一点想..
三年前打七前,我的生活经历着人生中最痛苦的一页。婚姻行将破裂,一个人在外面租了一间小房子,准备将共同生活的大房子卖掉,然后分钱,签离婚书,我每天都盼望着快快卖掉我们的房子,可以过自由的生活。先生是国家大机关的中层干部,相貌堂堂,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笑眯眯的、很和善的。女儿乖巧,学习优..
至诚通天 感受佛力加持大同第85期(2009年2月1日至7日)源起虽然一直以来,看过不少的佛书,也断断续续地诵过几部经,但总是妄念纷飞,心无法定下来。自己也想做一些利益社会、利益别人的事,但总是发不起那份真诚的恭敬心与感恩心。自己这颗心仿佛不属于自己,被无尽的烦恼包围着,以至于工作、家庭都不..
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由衷地随喜赞叹。随喜赞叹的内容是一切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
佛教语言,佛语。就是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扬之心。随喜拼音:suí xǐ 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2、随著他人之欢喜而欢喜;3、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赞叹拼音:zàn tàn 指赞美惊叹大德之人事物。1、对人、事..
赞偈:寂静施药观世音,寻声救苦难思议;谛观圆照三千界,杨枝淨水洗凡尘。施药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九尊。应身相为施药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毗沙门身〞!菩萨坐于池边,右手托颊,倚于膝上,凝视着面前的莲花。表示菩萨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又常施予良药,除治众生身心两面病苦。施药..
四依法,是佛陀教导弟子们随顺教诲的原则。学佛的人,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要有智慧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而理智的随顺就是:一、依法不依人,依法是依靠经里所教导的,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不依人是不管你多么有名、有地位,如..
十一面观音主救济阿修罗道,千手观音主救济饿鬼道,他们是观音菩萨众多身相之二种。天台宗《摩诃止观》立六观音,与六道相对应。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 ..
十一面观音(梵名Ekadasa-mukha)是六观音之一,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罗道的一切众生,全称为十一面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梵文的意译为十一最胜,或十一首,有时又称为大光普照观音,由于形象上具有十一头面,所以通称为十一面观音。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名号,是由其神咒而来。该神咒名为“十一面..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义僧与凡夫僧。声闻僧以二乘法为主修,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无常苦空无我及缘其性..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要的条件。因可以认为是内因,缘可以认为是外缘、外部条件。打一个比方,我们所许的愿..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半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离不开我们的经验,离不开我们的需要,离不开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处理,事实上是不客观的,因为人会受到他的..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败得失,但本心如如不动,不为所染。佛教是非常讲因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聚合..
肝脏是一个脆弱的器官,如果保护不好便可能致病。病毒侵入肝脏后,肝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正常功能衰退。大部分肝病可治愈,但少数迁延不愈,变成慢性肝炎。肝脏的保养很重要,专家建议要在生活中学会养肝护肝。饭后养肝护肝需注意以下几..
《杂阿含经》世尊说:“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世尊说,有五受阴,受是承受的意思,一切生死都受在五阴上,故说五受阴。八苦的前七苦:生、老、病、死、..
什么是色离如实知?如果对于一切色产生贪爱能够如实知,并且如实知一切四大所造色皆是无常变易法,是苦法,苦法即非我,那么我们就于色调伏欲贪。怎么调伏?保持正念观察,于色生贪、喜乐如实知,于色无常色患如实知,随其生随其灭,我们不要干涉它,令其自生自灭,即名调伏,也叫断欲贪、越欲贪,不随其..
每个人都由“五蕴”所构成,可以说“五蕴”就是我们自己,“色蕴”即“物质”,受蕴(前五识、根识)、想蕴(第六识)、行蕴(第七识)、识蕴(第八识)。“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它可以内变“根身”(正报),外变“器界”(依报)。我们所见到的“色蕴”(物质),其实质是“心生之物象”,如果离开了我们自己的“..
学习智慧所要深入的大地,它的内容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缘起、四谛。第二个重点就是五清净的修观次第。就修观的实际需要来看,先详细地学习五蕴是最基本的,其余的处、界、根、缘起、谛都是在蕴的基础之上作解释或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第六章先详细说明五蕴,第七章解释其..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们说这几桩事。第一个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够离开“利养”,决定不能够贪图..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