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季羡林

华人居士网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季羡林

华人居士网
【九心轮】心对某一对象之一作用有九种,连续不断,循环如轮,称为九心轮。此九种作用为:一、有分心,即未接触对象以前,毫无知觉思惟之心。二、能引发心,即对对象能起强烈作用之心。三、见心,对对象起见、闻、嗅、味等六识之心作用。四、等寻求心,判断对象有无价值之心作用。五、等贯彻心,洞悉对..
【六师外道】为古印度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他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它的原意是说:‘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内典,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待信者。……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余如竖义。”行宗记释云:“标中,余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示..
心对某一对象之作用有九种,连续不断,循环如轮,称为九心轮。即:(一)有分心,即未接触对象以前,毫无知觉思惟之心。(二)能引发心,即对对象能起强烈作用之心。(三)见心,对对象起见、闻、嗅、味等六识之心作用。(四)等寻求心,判断对象有无价值之心作用。(五)等贯彻心,洞悉对象价值之心作用。(六)安..
乃指表示事物意义之两种方法,即:(一)遮诠,即用否定方式来显示某一意义者。(二)表诠,即以肯定方式表示者。(参阅“遮诠表诠”6191) p218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于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间之成立。[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初”2815) (二)指人之降生于世、人之生命。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七上)谓:“惟人生,无不有苦。”(参阅“七惟”105) p254 ..
真言宗用以解释梵字真言等诸字门之意义的十六种方法。即:(一)遮情,遮凡夫之迷情,觉法性之无相,不住一法,不着一相,无执无著,修行佛道。(二)表德,于一一法不论邪正,悉了本不生之理,于所见境界表显真言之功德。(三)浅略,即其意义浅显、内容简略。(四)深秘,言外含有深奥之意义,非其机不授之。..
宇宙是指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指人类自己。释迦佛一生讲经说法无数,所讲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宇宙和人生,都是缘起性空。
在显教是指能了知各种经典意义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迷者迷惑宇宙人生的真理,悟者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迷时是众生,悟了即成佛。
1、迷与悟都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大家空的体性一样,故谓一如,这是空宗所显的意义。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属一体,叫做一如,这是性宗所显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我执是一个很不好的概念,但我执在“社会学”上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无我的发心,一个人能否掌握权力就取决于他的我执重不重。社会学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经济基础,第二是价值观。中国人80%的精力是在追求经济基础,20%的精力是在追求价值观。经济基础包含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需求,..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
甚至,我们从佛陀,再说到凡夫众生。根据《大乘起信论》说,我们的心,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所以称为体大、相大、用大。心的「体大」,大如虚空,甚至比虚空还要大,所以佛经裡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人如果有容纳宇宙虚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在我认为,心的「体大」就是生命,..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这里我们作一次分别介绍。第一,人乘: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来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法门。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六道的依据,修善则有升天、..
此观音兼具折伏之威及摄取爱护之德,佛经有云:“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而为说法。”天大将军是统领鬼神,拥护佛法,救护国土之大将,具备大威武及德行,故名为“威德观音”。〝威德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十五尊,〝化身相〞是〝比丘身〞,亦是〝天大将军身〞的示现,民间此尊形象大..
提到释迦牟尼,一般读者大都知道他是佛教创始人,是西天佛祖,后世也常以如来佛称呼他。但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与后世所说的佛及如来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等同。释迦牟尼是佛,是如来,但佛、如来并不就是释迦牟尼,其内涵要丰富得多。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彼国者、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也。发菩提心者,发念佛生西,上求佛道..
五加行可以说是正式修行的基础,可以把修行当作为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做一件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情要准备什么呢?一、要建立强烈的信心及渴望二、要明确做这件事情对自己及其他人的影响三、放开之前的经验或束缚四、要清除障碍五、累积自己的资源能不能成佛真的不知道,但是如果按照五加行的启示其实做任..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就是逻辑学,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有的,后一明是各学派有各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以四吠陀为内明。声明,就是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工巧明,即是工艺、技术..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典传译到中国之后,在唐代形成了一个宗派,通称为法相唯识宗。与其他宗教的信仰方式相..
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 有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 ‘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实际包含在‘无我’里面。‘诸行无常、诸法..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欲望是人的本能。世间欲望,包括五种: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是人的本事。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凡事适可而止,方是为人处世之至境。财俗语云,人不为利,谁个早起?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人生在世..
众生意义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
中国佛教在经过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后,而在现代中国呈现了复兴的气象。佛教改革、佛学研究以及佛教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界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内铸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契理契机,应机说法,初步建立了富有时代文化特点的人间佛教新模式。佛学研究以唯识学为主,并一度成..
一 心体与名言熏习心体所蕴藏的有漏种子乃是世界生成的根本依据,用唯识学术语讲即所知依;用现代语言讲,此心体即为本体,诸法即世界万物为现象。而此有漏种子乃是由熏习产生的。经熏习产生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之自体中,它有能生白果的功能。前念之种子生后念之种子,前灭后生、自类相续,有如..
我出家受菩萨戒时,有一个环节是授锡杖。当时戒和尚从大殿出来,持着锡杖,一听到锡杖发出的环铃撞击之声,我寒毛直竖。授锡杖时有一句话:执持锡杖,示如实道。这句话一直在戒场内盘旋,我跪在地上,止不住泪流满面。及至今日,这一幕还是时常现前。接过锡杖时,手一持,环铃一震,佛的三藏十二部就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