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二则
非无知解
归宗和尚曰: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 涌泉云: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保 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
问处求证
佛眼云: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语,将为事究明令彻去,不似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达者。
摘自《禅宗正脉》
禅语二则
非无知解
归宗和尚曰: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 涌泉云: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保 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
问处求证
佛眼云: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语,将为事究明令彻去,不似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达者。
摘自《禅宗正脉》
此律居常式也。此云共住又云净住○毗奈耶云。裒洒陀唐言长养净。谓除破戒垢长养清净故。意令半月半月忆所犯事对无犯人说露异改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则惩未来之慢法故○毗尼母论云。何名布萨。答断名布萨。谓能断所作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故又云。清净名布萨。..
行事钞·忏六聚法篇:“忏悔之法,大略有二,初则理忏,二则事忏。此之二忏,通道含俗。若论律忏,唯局道众。由犯托受生,污本须净。还依初受,次第治之。篇聚立仪,悔法准此。”(事钞记卷二八·四·三)..
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心态决定命运。..
人和人,事和事,别说配不配,一万元的一桌席也离不开一元一袋的盐,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哪有样样顺心。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
自伞自度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那个人听禅师这样说,于是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里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你应该可以度我了吧?禅师说道..
凡四十卷。南宋法应集,元代普会续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系编集古来禅家诸祖颂古之作。内容共收世尊机缘二十四则、菩萨机缘三十则及大乘经偈六十二则、祖师机缘七○二则。举凡增续及续收均冠以续收二字,与原集区别。[阅藏知津卷四十二、禅籍志卷上] p6461 ..
表示天台宗五时判教中第四般若时特征之用语。全称转教付财融通淘汰。语出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于般若会座,须菩提等声闻蒙佛力加被,代佛为菩萨演说般若法门,称为转教。融通,即融会无碍之意,谓般若法门说一切法皆摩诃衍(大乘),大小融会,无二无别。如斯般若时有转教融通之事;喻显佛意者,为付财、..
(杂语)禅语。行者行食,益者益食。见禅林象器笺十二。
(术语)断字,主眼也,坐者平坐之义。碧岩六则评唱曰:坐断千差。同三十二则垂示曰:十方坐断,千眼顿断。碧严四则着语曰:不妨坐断天下人舌头。
指同事一师而共同参禅者。后成为僧侣间一般之称呼。与“同学”同义。此外,同参亦有互相研究之义。[碧岩录第二则] p2248
(公案)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见五灯会元十五洞山章,碧岩十二则,无门关十八则。
(公案)碧岩十二则曰:有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示禅之大道于言句不拘泥也。
(公案)云门示众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来灯笼上。此据肇公之宝藏论广照空有品: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号玄玄。拈灯笼已下为云门之注脚。形山为四大五蕴,灯笼譬一宝之明照,佛殿里比形山之空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