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疾如风”也是有一个譬喻,譬喻八正道。八正道,这八种正当的道路,是修道人应该依照这八种的道路去修行。这八种的道路是:(一)正见。见,是看见。怎么要有正见呢?因为你若有邪知邪见,你就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必须要以无漏的智慧,来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见,而修持正知正见。正见,是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你不要看。(二)正思惟。就是非礼勿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要听它,不要想它,不要思惟它。为什么有了思惟?就因为有听觉,然后就想了:这个事情如何如何,那个事情如何如何。(三)正语。就是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话,你不要讲。不要尽讲是讲非的,不要尽讲这个怎么不好、那个又怎么不对;非礼的话,不要说它。你就是明明知道那个人有过错,可以原谅就原谅他,可以包涵就包涵他。世间的人就是人嘛!人如果没有错事,早就成了佛了!人的习气太重,谁都免不了做一种、两种的错事;所以不要讲人的是非,这叫正语──说正当的话,不说邪僻的话。不要大家一坐到一起,就说某某人怎么样子、那个人又怎么样子,就给人家来做评判员。不要批评人!在这世界的人,大家都有缘,才会遇到一起,互相来学佛法;就看他对的地方,不要看他不对的地方。那么说,他不对不改,怎么办?你不要想他不改嘛!你想他会改的。你想他会改的,他就改了。你若说他:“你这个不对,你要怎样怎样……。”他反而生出一种反感来:“我何必你管我?我还要管你呢!我看你还不对呢!”两个人都打起来了。这一打,你说两个人对不对?两个人都不对了、都错了!两个人都生烦恼了!一生烦恼,就退了菩提心:“我不修道了,我走了!我也不出家了,还俗了!”你说,这个罪过多大!所以要说正经话,不要尽找人家毛病。(四)正业。就是非礼勿动;也就是要做正当的事业,不要做邪业。邪业,譬如找几个会赌钱的人开赌馆,用会赌钱、会骗人的人,能把骰子一变,要它出什么就变出什么;这都属于赌钱的一种神通;不要做这个,这就是邪业。还有,我知道现在三藩市有很多这样人,找几个青年的女人做不正当的事情,指望着这个来赚钱,这也是邪业。总而言之,不正当的事业,都叫邪业,所以不要做它!什么是正当的事业呢?参禅、打坐、不打妄想,这是最正当的事业!学佛法,这是正当事业!那学佛法,谁给饭吃呢?你把佛法学好了,自然就有饭吃,你不要担心!(五)正命。命,就是生命。什么叫邪命?什么叫正命?你做事做得正当,这一生都光明磊落,这是正命。邪命,有五种邪命:第一,标异现奇。就是现奇特相,现一种很奇怪的样子。本来男人不戴花,他头上戴好多朵花,在街上这么走来走去的,令人特别注意,这叫乍现异象。或者根本社会没有这么一种的装束,他就用这么一种装束;或者他看人人都穿衣服,他跑到街上不穿衣服,令大家都注意他,都说这是个真模特儿!这也是一种乍现异象,奇怪的样子。好像我没来美国以前,美国这儿就有一个怪徒弟,他身上背着一个葫芦,写上字:“我是某某法师的徒弟”,在花园那儿给人讲演;这令大家对他都很注意的,这就叫现奇怪的奇特象。第二,说己功德。说我在什么地方造了什么庙,我又在什么地方修了什么桥,我又在什么地方设过粥厂,我又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布施;讲自己的功德,不知多少、多大了!第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占相,占是占卦。他算一算《易经》,“不得了!你明天就死了!如果不供养我几百块钱或者几千块钱,你这个命就保不住了!”这个人一听,我命若死了,留着钱干什么?把这钱给他,我把这命买得长一点!于是把人家袋里的钱就骗到自己袋里。或者说:“你将来是不得了,你将来会做总统!不过你现在要作功德,你最低限度拿出五千块钱来,你在我这儿做一点好事,你一定就成功的。”这个人一听,五千块钱就买个总统?不要错过机会!这是很便宜的。于是就给了五千块钱。将来做不做总统,你也找不着他,这个人或者又到旁的地方去了。说人家会死的那个人,他若知道人家什么时候死,那他自己什么时候死,他知道不知道?所以,这叫“占相吉凶,为人说法”,专门来骗人的。这也叫邪命。第四,高声现威。说起话,就大声喊起来了,令人一听:“这个人是不得了,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也就恭敬供养他了。第五,说人供养。说自己所得的供养,说某某人供养我五十万块钱、某某人又供养我一百万块钱,他对我真有信心!就对人专门讲人家怎么样供养他。为什么?也就好像叫你也要这样来供养他嘛!这就是一种攀缘心,希望人家来供养。(六)正精进。精进,有的是正精进,有的是邪精进。邪精进,他修一种邪法,这种邪法是害人的。怎么样害人法呢?有那种旁门左道的,他昼夜六时非常用功,勇猛精进,也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是无益的苦行,好像学牛的行为、学狗的行为、修习鸡的行为。他想学牛吃草,说这是精进;牛一天到晚都吃草,所以他也不吃饭,就学牛吃草去,他认为这是一种修行。那头牛生天了,所以他就以为吃草可以生天,也就吃草,以牛做师父。根本这头牛自己都不明白法呢!你跟着这么一头牛去学法,这就是邪精进。又有跟着狗去学法的,他说这狗在外头睡,给人家看门口,这有功;又去吃粪,这也是一种苦行。所以他就学狗这种的行为。又有学鸡的行为,鸡怎么样去找吃的东西?在地下刨食吃;所以他也用手就学鸡的爪子,用嘴在地下吃东西,他认为这是苦行。你看!这谁也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得到;其实这种就是无益的苦行。可是虽然是无益,他自己不承认那是无益,他认为这就是修行。为什么他这样子?就因为没有正精进,也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就持牛戒、持狗戒、持鸡戒;这样子,这叫邪精进。正精进,依照佛的四念处去修行,是正精进;依照佛的四正勤去修行,这是正精进;依照佛的四如意足去修行,这是正精进;依照五根、五力的法门去修行,这是正精进;依照七菩提分去修行,这是正精进;依照八正道分去修行,这是正精进;依照苦、集、灭、道四谛法去修行,这是正精进;依照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去修行,这也是正精进;再要依照六度波罗蜜去修行,这也是正精进。总之,依照佛法修行,这就是正精进;佛没有说的法,我就不修它。佛没有叫我们去做,我们不要做,这就是依教奉行,依佛的教诲来修行。在正精进,又分出身精进、心精进。心精进,就是勤念三宝,所谓“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进,要身体力行,譬如拜佛、看经、拜经、礼忏、称念佛的名号,以身体去行持佛法。(七)正念。“念”就是想念。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邪念,就是念见、念爱、念私。念见,念什么见呢?也不是正见,若正见就好了,他念偏见。念爱,这种情爱总忘不了。念私,就是自私,时时刻刻都要为自己打算;你想叫他忘人,他忘不了;你想叫他无我,他也放不了。所以这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我们除非没有时间,有时间就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好,或者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也好。念法,念〈大悲咒〉、〈楞严咒〉,这都是法;念《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这都是法。我们这儿有几位居士,白天做工,晚间连饭都不吃,来到这儿念经,敲着木鱼很响的,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贤圣僧。十方贤圣僧是谁?就是这些大菩萨摩诃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僧,这都叫僧;现在在世界上,出家人都是僧。你若念僧,得供养僧;念法,要供养法;念佛,要供养佛。你不忘了三宝,就供养三宝;你若供养三宝,就要恭敬三宝。供养三宝做什么呢?就种福。你想要有福田不是吗?你想要有福,一定要供养三宝,才会种福。有这么两句话说:凡僧虽不能种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龙虽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龙。凡僧,就是凡夫僧,没有证果的;修行可是修行,但是也没有开悟证果,和凡夫是一样的。虽然他不能给你种福,可是你想要求福的时候,你必定要在凡夫僧这儿求;你有一种诚心,十方的贤圣僧自然就会给你降福。如果你不在凡夫僧这地方种福,说要找圣贤僧去供养;你找,走到天涯海角,就去天的边上或海的尽处,你也找不着贤圣僧。所以你想求福不是吗?还要在凡僧这儿求福。泥龙,是用泥造的龙,它不会下雨的。可是你想要求雨,必定在龙王庙这个地方,来求那泥造的龙降雨。在西方人,对这种的问题,我相信是没有这种经验;在中国,天若不下雨,就要求雨了。到什么地方求去呢?就到龙王庙。龙王庙那个庙上有龙;龙是什么造的?是泥造的。所以求雨的时候,必定在泥龙那个地方求雨。你在泥龙那儿求雨,也就有感应,就会下雨。现在科学发达,说是这个雨并没有人管它,落雨是蒸气所造成的。不错!是蒸气。但是蒸气它是个死物,若没有一个主持者来主持它,不会自己降雨的。好像机器或者电脑,它会算东西;你若没有一个人去指挥叫它算,它不会算的,一个样道理。所以下雨虽然说是虚空里头蒸气的一种作用,可是在默默中,我们凡夫的肉眼看不见的,是有一种神龙在那地方支配它。不过这种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科学所能研究明白的,所以到现在还是这样讲;实际上,这个雨是由龙来降雨的。“我也没有看见过龙,怎么龙会下雨呢?”你没有看见龙?那等你将来看见,我再给你讲龙是怎么回事;现在你没有看见,我也不告诉你。记得我在东北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次事情。这事情很奇怪的,怎么奇怪法呢?我有个徒弟,他叫果舜;他修道用功比我都诚心、有工夫,这是我最欢喜的一个徒弟。他自己造了一个小小的茅蓬,茅蓬旁边就是龙王庙。茅蓬造成了,就请我到他那儿给那茅蓬开光。开光这一天,旁边有个龙王庙,就有十条龙都来要求皈依三宝。你说,奇怪不奇怪?龙来要皈依三宝!当时我带着四个徒弟,其中两个有天眼通的,另两个打坐入定就可以观察一切的事情。这十条龙来要求皈依,我当时对它们讲:“现在天气有几个月都不下雨,你们做龙的为什么不下雨呢?你们这么懒,变成懒龙了!”这十条龙因为要皈依,所以我骂,它们也没有发火。它们说:“我们没有这个权利,一定要玉皇大帝叫我们下雨,我们才可以下雨。他不叫我们下雨,我们虽然可以下雨,但是不可以随便下雨的。”我对这十条龙讲:“世上有这么一个出家人,他叫什么什么名字,现在要求在他所住的地方,四周围四十里地以内,请玉帝给下雨。如果明天下雨,我后天就给你们打皈依,因为你们帮我办这个事情办成了;明天若不下雨,我也不要收你们做徒弟!你们也不用皈依三宝了!”这样子,果然它们就到天上去求玉帝,转达这些话。这真是很神,是一种神话。第二天,果然就下雨了;这个雨下得也很奇怪,四十里地以内有雨下,四十里地以外就没有雨下。我因为这么样讲过,所以第三天就给它们打皈依。这是我自己经验的,龙会下雨;可是这个事情,虽然是我自己亲身经验说出来的,不相信的人就比相信的人多。究竟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八)正定。正定就异于邪定。定还有邪定吗?什么叫邪定?就是一种执着、放不下。好像有的人欢喜喝酒,你劝也不改;你叫他不要喝酒,那他绝对不可以!为什么?他有这种邪定。好像他吃迷魂药,吃这种愚痴的药丸子,越吃越愚痴。你说不要吃那个东西,他说:“可以开悟的!我吃了,就有很多的境界:我这个人都改变了,所看见的也不同了,所听见的也不同了,这个世界就变得七宝庄严的世界了!这不就是一种境界吗?”他也不改,这都叫邪定。
相关推荐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史略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史略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
净土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
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史略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
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史略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尝从因圣寺僧道珍学习禅法,后..
密宗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渊源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
后汉佛教
后汉佛教,是佛教流行于中国最早的一个阶段。佛教最初传入汉土,确实年代已难稽考。但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同时也传说汉明之前佛教即已传入,两说各自发展。最后,汉明求法说颇为一般佛教徒所乐道,而汉明以前传来说也愈推愈远。现在分别述之如次:(1)汉明帝以前佛教传来说..
三国佛教
三国佛教,包括公元220265年间魏吴蜀三国时代的佛教。其中,魏继后汉,建都洛阳,一切文化都承后汉的余绪,所以魏代的佛教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在这个时期,有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见《魏书.释老志..
西晋佛教
西晋佛教,是说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到愍帝建兴四年(316)建都在洛阳,共五十一年间的佛教。在这个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竺法护、安法钦、彊梁娄至等人分别在敦煌、洛阳、天水、长安、嵩山、陈留、淮阳、相州、广州等地,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他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起前代来有了相当的..
东晋佛教
东晋佛教是从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及夏、成(成汉)等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就中在后赵、前后秦、北凉均盛..
南朝佛教
南朝佛教,包括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陈后主祯明二年(588)中国南北分裂时期,在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佛教。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大略与东晋相同,统治阶级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诸帝中,文帝(424 453)最重视佛教。他听到侍中何尚之等告以佛化有助于政教之说,即致意佛..
北朝佛教
北朝佛教,是包括从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即晋亡之年)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南北分裂时期,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的佛教。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396409)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好黄老,览佛经。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
隋代佛教
隋代佛教,是从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到恭帝义宁二年(618 )中国隋王朝一代三十七年间的佛教。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大成时期。隋代虽然立国不久,但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两朝,各种文化也出现了综合的新形式,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而有新的教学、宗派建立,形成了划一时期的特色。隋文帝(581 604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祐四年(907 )二百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终于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
五代佛教
五代佛教是叙述从公元907 959 五十余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则先有前蜀、吴、吴越、闽、南汉,继有荆南(又称南平)、楚、后蜀、南唐诸国(通常连同北方在后周时割据独立的北汉、合称十国)。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
宋代佛教
宋代佛教是叙述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间赵宋一代的佛教。宋代政权建立之后,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治的力量。建隆元年,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了寺院的废毁。继而又派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
辽代佛教
辽代佛教是公元9161125年间契丹族统治着中国北部地区建立耶律王朝时代的佛教(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947年改号辽,后曾一度复号契丹)。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契丹族中一个部落主耶律阿保机统一邻部,扩大经略,即有意吸收内地文化,以收揽汉人。据说唐天复二年(902),辽太祖始置龙化州(西..
金代佛教
金代佛教是指公元11151234年间女真族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完颜王朝时代的佛教。女真族在开国以前,就已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这是从它邻境奉行佛教的高丽、渤海等国传入的。迨建国后,它以武力灭辽,又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其后南进,占领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攻略黄河流域以至淮水以北..
明代佛教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明代政权建立之初,有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逐渐恢复发展。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洪武元..
清代佛教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
安世高(约二世纪)
安世高,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当轮到即位的时候,他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
支娄迦谶(约二世纪)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从月支来到洛阳的译师。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支谶所译佛..
支谦(约三世纪)
支谦名越,号恭明。他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
朱士行(约三世纪)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川地方人。少年出家,时当嘉年中(240253)昙柯迦罗传来《僧祇戒本》,并创行羯磨受戒。他依法成为比丘,与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从这一点上,后人也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他出家后,专心精研经典。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他在洛阳便常常讲此经。但《道行..
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竺法护梵名达磨罗察(察,一作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支侨民,原来以支为姓,八岁依竺高座出家,以后从师姓竺。他博学强记,刻苦践行,深感当时(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因此决心宏法,随师西游。他通晓西域各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经典原本,回到长安。从晋武..
竺佛图澄(232—348)
竺佛图澄,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 (310)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
道安(312,一说314—385)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道安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
支遁(314—366)
支遁,是晋朝名僧,号道林,俗姓关,陈留人。亦说河东林虑人。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濛、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余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其后他回到吴地建立了支山寺。后来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