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
元音老人答: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佛者,乃觉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又能成为道上的增上缘。
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
元音老人答: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佛者,乃觉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又能成为道上的增上缘。
【二我执】二我执,指的是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一、指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称为俱生我执。二、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即依自己之分别力而生者,称为分别我执。..
【一切门戒】 p0005瑜伽四十二卷一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习戒,四者、方便相应戒。正受戒者:谓诸菩萨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谓诸菩萨,住种姓位,本性仁贤。于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出华严经疏]一思择力思即思惟。择即决择。谓能思惟决择一切正行。对治诸障。不令再起。故名思择力。二修习力修即修治。习即数习。谓因修习之力。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成就。故名修习力。
[出宗镜录]一俱生我执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分别我执谓于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是名分别我执。
宗镜录中,辨二我执二法执。一、二我执者: 一、俱生我执 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 二、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是名分别我执。二、二法执者: 一、俱生法执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着,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
大乘起信论云发三心: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发相有善根发相及恶根发相,善根发相又有二种: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不杀盗淫妄语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不求三界报,不乐五欲乐。身口七支,恒沙烦恼,皆能止息。及其他六度十度四摄万行等,一切无尽善行。二、内善根发相 所谓不贪嗔痴慢疑恶见,不起喜怒哀乐等心,不随六情根,不执七识我意地。一切..
【自业自得】一切善行、恶行,凡自身所造之业因,必由自身承受所造成的苦、乐之结果,此又称自作自受。一般称受到自身恶业所招感之苦果,为自业自得。《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恶】为三性之一,相对于‘善’、‘无记’,与‘不善’同义。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的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能障害圣道等。《俱舍论》卷十六载︰‘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诃厌故,此行即恶,故名恶行。’。善,即所有善界之善行。反之,恶,..
【戒】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戒有五..
【数习力】累积多数习惯,谓之数习;由数习所成之力,称为数习力。又作串习力、习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三载:‘中有才起,由串习力,圣道现前,断余随眠。’
善行师者。晋州人也。少辞桑梓访道东山。长习律仪寄情明咒。温恭俭素利物是心。则净之门人也。随至室利佛逝有怀中土。既染痼疾返棹而归。年四十许。
亦名:说法二相子题:止相、行相行宗记·释持犯方轨:“佛说法有二种:一、止相,二、行相。谓息一切恶名止,修一切善名行。外道难曰,已说善行,不应复说恶止,以恶止即善行故。内曰,止相息,行相作,性相违故。”(戒疏记卷四·三四·一八)..
亦名:劝足食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劝足食戒三十六。制有三意:初、不听劝意。然出家之士,理应益物,迭相匠导,劝修善行。今乃恶心劝彼,令他得罪,己自招殃;彼我俱损,理所不应,故制不听劝。二、解同犯意。食中数戒,此彰同犯者。有人解言,此戒余食法开,容有不犯;日既未过,人..
子题:善行可爱果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成实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随机羯磨卷上·一六·一六)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又云,一日夜者,以五种三归,文相丛杂,故须简定,义无混乱。故准多宗,必..
亦名:受随无作戒同异子题:圆教宗受随二无作戒皆心种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一、明五同)今详二业,初有五同: 一、名同。俱称无作故,莫非是业任运而起。二、义同。俱防七非故。三、体同。如上三宗故。四、敌对同。以受体形期,随非防过,为护体故,即名本体有防非能,能实随行,行起护本,相依持..
子题:伏业随机羯磨·忏六聚法篇:“若作事忏,但能伏业易夺。”(随机羯磨卷下·二三·一二)羯磨疏·忏六聚法篇:“以恒三业,昼夜六时,绕旋虔诚,面对仪像,由善伏恶,不随起故,但是事伏;未息业源,不名灭也。言易夺者,若不行忏礼诵,诸业恶常现前,相续不已,如家犬也;今发善行,依教忏荡,暂..
【九因恭敬听法】 p0095瑜伽八十二卷二页云:九因者:谓能解脱九种世间逼迫事故。一、能出生死大牢狱故。二、永断贪等坚牢缚故。三、弃舍七财贫,建立七财富故。四、超度善行闻正法俭,建立善行闻正法丰故。五、灭无明暗,起智能明故。六、度四暴流,升涅槃岸故。七、究竟能疗烦恼病故。八、解脱一切贪..
【十二种行】 p0114如事依处三种中说。又云:复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为欲故,造后善业。或有能感恶趣。如以非法,摄受诸欲。离行、若有毁犯;能感恶趣。若能成办;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资粮。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资粮。不善行、能感恶趣。苦行、能感恶趣。由依邪见,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
【观察田】 p1468瑜伽七十四卷二十一页云:观察田者:当知略由五相。一、于是处,乞求可得。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贫匮。三、于是处,已有贫匮;复无依怙。四、于是处,有无依怙;复行恶行。是名为田。五、于是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善行可得。由七种相,当知非田。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
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第十四载,菩萨修行有九种差别,即:(一)善行生死,指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而不为生死所染着。(二)善行众生,指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若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三)善行自心,指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四)善行欲尘,指菩萨虽处..
谓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一)谓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称为俱生我执。(二)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即依自己之分别力而生者,称为分别我执。(参阅“我执”2942) p198 ..
恶行有三,谓贪、瞋、癡。由依止贪瞋癡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故名恶行。由贪瞋癡能引杀生等诸不善行故,又即依此贪瞋癡门,广生无量恶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诸有情爱味世间,所有为因行诸恶行贪求财利,行恶行故分别世间,怨相为因行诸恶行,由怀瞋恚不忍他过多行恶故执着世间,邪法为因..
【婆薮】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于时文殊师利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于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而出(云云)。婆者言天,薮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言广,薮言通;又婆言高,薮言妙;又婆言断,薮言智;又婆..
[出大智度论]一财贫谓其先世不能布施。不作众善之福。是故现世乏于资生种种财物。是名财贫。二法贫谓众生起诸邪见。不信正法。不修善行。则无功德之财。资于智慧之命。是名法贫。
[出大乘庄严经论]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着。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三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譬如有智之人。..
[出涅槃经]一佛世难遇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而遍众生不修胜因。不行众善。虽佛出世。亦不得遇。故云佛世难遇。二正法难闻谓虽值佛出世。或缘有违逆。身有障难。根有愚钝。不能听受。又若佛灭后。或有说正法处。身为他人制伏。不能往听。或生邪见。虽听不能信受。故云正法难闻。三善心难生谓人..
忠曰:“凡有可议,则与预事人和同会论,拣善行之。”《敕修清规·祈祷》云:“维那和会堂司行者报众,挂祈祷牌。”又〈开堂祝寿〉云:“预先和会维那宣公文,首座宣山门疏。”又〈都监寺〉云:“凡事必会议,稟住持方行。”《经国大典注解》云:“和会:和,顺也;会,相应也。”..
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