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
元音老人答:不对!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须不著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灵知觉性亦不可著。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
元音老人答:不对!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须不著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灵知觉性亦不可著。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诸天将欲命终,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四者、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五者、眼本凝寂,令数瞬动。三者、于浴浴水,滴着其身。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
shixiang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
亦名:戒场上子题:异界行事钞·足数众相篇:“戒场上者,由前(别住)外界不成,谓言在内者得。此二界同在自然,不同一相,是别界故。”资持记释云:“戒场中,前释别住,既约异界,自摄戒场,不当重列;故对前科假疑以释。初叙疑。此下,决疑。二界即别住及戒场。同在自然者,场虽法地,然在自然之外..
【一切门戒】 p0005瑜伽四十二卷一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习戒,四者、方便相应戒。正受戒者:谓诸菩萨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谓诸菩萨,住种姓位,本性仁贤。于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一切法无自性】 p0009世亲释五卷十页云: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是名一种无自性意。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此复一种无自性意。自性不坚住者:由法纔生,一剎那后,无力能住;故无自性。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如执取不有故许无..
《敕修清规·节腊章》云:“西域三时,以一时为安居,出入有禁止。”又云:“五竺地广,暑寒霖潦,气候之弗齐,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所谓雨安居者,因地随时,惟适之安。或曰坐夏,或曰坐腊,戒腊之义始此。”《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文偏约夏月..
什云。喜有二种。一有现世功德自然忻预。二后得涅槃心常安悦○肇云。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善者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
【大乘二种性】修大乘菩萨行,必具足无漏菩提种子,此种子有二种,一为本性住种,一为习所成种。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依附于第八阿赖耶识中法尔本具的无漏种子,以善根未熟,因缘未具,未能听闻正法,未发起菩提心,熏习种子使之增长,故未能成佛。习所成种,是具有本性住种的有情,已经发心修行,以..
【五眼】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
【本性住种】为二类种子之一。与‘习所成种’对称,又称本有种子,为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称为本有种子。
【六地断障证真】十地中现前地的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净)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参阅‘十地’条。
【静虑波罗蜜多】即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静虑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五是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有三种:一、安住静虑,就是安于现法乐住而不动。二、引发静虑,就是由静虑所引发的神通妙用。三、办事静虑,就是成..
【自然外道】古代印度的外道之一。此外道主张万物非依因缘而生,系由自然所生者,与无因外道相同。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法尔】又作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此是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的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的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载四种道理,其第四种为法尔道理,此即表某事物原相之天然道理,例如火是热性、水是..
【爱水】自爱欲之情流出的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卷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慧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谓能断除烦恼,显发本性,称为慧学。因为观达真理为慧,进习为学。断惑证理,乃慧之作用,为发此慧而进修,故称慧学。参阅‘三学’条。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于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
又名语密,即持诵真言时的口业,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隐秘,所以叫做口密。
本性常、不断常、相续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又再化现,永不断绝。
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无师智是无师自通的智慧;自然智是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的一切种智,也是如来自觉自证之智;无碍智是佛的自在无碍的智慧。这三种智,都是如来的大智,也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之智。..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谓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实相,原无生灭。
谓用不著什么作为,心体上自然就有清净戒的德相。
谓靠著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众生自然能够往生净土。
本来就有的意思,这是指人人固有之性德而言。根据性宗说,不论有情非情,其本性万德圆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譬如矿中之金,那是本来就有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