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个无相的性体,尽管无相,但可以于无念时体会到它。是吗?
元音老人答:不对!不仅于无念时体会,更须于作用事相上体会。因作用与事相皆是自性的显现,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离。若仅于无念时体会,岂不落死水一潭么?
问:这个无相的性体,尽管无相,但可以于无念时体会到它。是吗?
元音老人答:不对!不仅于无念时体会,更须于作用事相上体会。因作用与事相皆是自性的显现,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离。若仅于无念时体会,岂不落死水一潭么?
【七分别】唯识家将心识的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瑜伽师地论》卷一所载:有相分别,谓于过去所受之义,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别。二、无相分别,谓随过去所引者,及婴儿等,不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别。三、任运分别,谓于现前之境界,随境之势力..
【七地断障证真】十地中远行地的菩萨,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执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参阅‘十地’条。
【八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不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参阅‘十地’条。..
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遍满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所作成就所缘。有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胜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无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真实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事边际所缘者,谓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者谓蕴界处。如所有性者,谓四圣谛十..
三解脱者,解脱自在之义。门者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也。一曰空,二曰无相,三曰无作。一、空解脱门 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无实体,故谓之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 绝众理之众相,离涅槃男女等..
前言三境,兹明无相。即谓一切诸境,皆由妄生,分别而有。了其虚幻,则诸境自空,一切法空,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是为转境依无相。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相相不相无相亦不相离彼相不相相为何所相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事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一、所言空者 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
华严经疏云二般若:一、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二、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
【三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槃的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三门。一、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
无相者,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是为一切诸法,皆空无相也。
由一切相,生一切惑,无相之法,举一切相而尽破之,是为破惑。
无相之理,破即是显。故破惑即是正观,正观即为破惑,无可分别。然就文立论,将就破立言者以为破惑,就观立言者以为正观,更益显明也。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
【不退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七位,又作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参阅‘十住’条。
【显识论】陈代真谛译,一卷,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谓识有二种,一曰显识,一曰分别识。并阐述一切三界唯识之论旨。此论原作者不详,唯真谛译本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的《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且宋、元、明版本藏经中,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以此推测,本论应系阐释..
【有功用】指假借身、口、意的动作,而修习无相观。亦即不能任运修习无相观,尚须藉方便加行来修。若不假借身、口、意三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下任运自如者,则称为无功用。于菩萨十地中,七地以前的菩萨,未能自然而然地修习无相观,必须藉努力加行方可修习,故称为有功用地。而八地以后之菩萨,..
【现前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六地。此位菩萨,观十二缘起,能引发离染净差别无分别最胜智令现前,如《解深密经》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者,后智现前观于缘起。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
【无没识】第八识十八名之一。《成唯识了义灯》卷四曰:‘无没识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
【无相中作加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八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前五地的观心尚劣,所以有相观时多,无相观时少。进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观时少,无相观时多,更进而至于第七地中,断了生灭细相,才能作纯无相观。虽纯无相观恒时相续犹有加行,由于无相中还..
【无相唯识】十大论师中的难陀,于‘四分说’中是二分家,他依据《摄大乘论》的‘唯二依他性’之说,立相、见二分,并主张相分是依于识体,为识体所变的现象,本身并无体性,即相分与见分同一种子,所谓‘心实境虚’,后人称之为‘无相唯识’。..
【远行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七位。此位菩萨,善修无相行,不起功用,远出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如《解深密经》云: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其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始从初地讫至第七,经一僧祇修无相行,方得无间证入无相,与彼第八..
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和所施物之相皆空。3、指我空、法空、俱空(我法俱空)。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一、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即三论宗,因三论宗是以般若所说的诸法皆空为宗。
阐明万法皆空的教法,如诸部般若经所说者是。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