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元音老人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修禅人:朗月当头时,尤是阶下汉。要月落时相见,才是全体圆明。
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元音老人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修禅人:朗月当头时,尤是阶下汉。要月落时相见,才是全体圆明。
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
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诸佛平等的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谓之一真法界。
指皈依自己色身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生等三身佛。六祖坛经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譬喻)以一月譬法报应之三身。宝王论曰: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盖法身者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生出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为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之照临万象,无有隐形。应身为变化之用。用无自性,..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随有应见清净三业之机。而得乐免苦者。即便为现端严相好。及妙音声平等三念。与乐拔苦之缘。故次慈悲而辩相好八音三念处也。今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
Foshen佛教术语。原指释迦牟尼之生身。释迦入灭后,其弟子们认为佛陀的特质不止在于觉悟,还应具备多种理想的品质,遂以佛陀能证能显诸法实相之智和所显所证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称为佛身。佛身理论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成佛的意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同样要..
藏传佛教觉囊派的学说。12世纪时,该派始祖裕摩不动金刚创立。14世纪,其九传弟子笃补巴慧幢著《山法了义海论》,依《第四结集》、《摄义》、《科制》、《宝性论释》及《现观庄严经论释》等书阐发他空见之精义。据《山法了义海论》的见解,一切法空性胜义谛是常、恒、不变的,在阿赖耶识中有识、智二分..
子题:学据始终不学即结罪、无知罪五夏后结、学通一形、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依止须具三德、不学之罪通据始终三根无异、无知之罪位分三别、上根不待五夏结无知罪、中根五夏后结无知罪、下根一向不结无知罪行事钞·持犯方轨篇:“分齐者,就教对行,从根三别。(一、就教)言就教者,学据始终,不学即..
乃毗卢遮那如来不思议法身之尊称。尊特,尊贵特殊之谓。谓如来法身即是法界自性,以其本性清净,净除一切尘垢,故为一切世间最尊特之身。大日经卷五(大一八·三六下):“其中如来,一切世间最尊特身,超越身语意地至于心地,逮得殊胜悦意之果。” p7 ..
梵语 sarvatathāgata-jāna-mudrā,西藏语 de-bshin-g?egs-pa thams-cadkyiye-?es kyi phyag-rgya。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遍智院中央之三角智印。又作一切佛心印、一切遍智印、诸佛心印、大勤勇印、三角印等。此三角印系表四种法身之三昧耶形,为四智印之总标帜。其色鲜白,立于白莲华上,外有光焰围..
【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闼阿竭,后秦翻为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以法身释。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以报身释。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约应身释。..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论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师言正遍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言觉。妙宗云:此之三号,即名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故维摩云: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摩诃衍..
【鸠摩罗伽】或云鸠摩罗[馬*犬]。或云究磨罗浮多。此云童真,亦云毫童,亦云童子。熏闻云:内证真常,而无取着,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大论云:复次又如王子,名鸠摩罗伽。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
利山和尚,僧问:「众色归空,空归何所?」师曰:「舌头不出口。」曰:「为甚么不出口?」师曰:「内外一如故。」问:「不历僧秖获法身,请师直指。」师曰:「子承父业。」曰:「如何领会?」师曰:「贬剥不施。」曰:「恁么则大众有赖去也。」师曰:「大众且置,作么生是法身?」僧无对。师曰:「汝问..
[出华严经]身即法身也。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名一身。经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是也。
[出宝王论]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输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
[出涅槃经]一住地分见谓十住等菩萨。破一品无明之惑。显一分三德。从浅至深。故名住地分见。(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二究竟无见谓等觉菩萨。断最后品微细无明之惑净尽无余。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本有性德。一时究竟显现。更无所见。故名究竟无见。..
[出华严经疏]一草木花谓凡草木之花。皆有开敷结实之义。以喻万行之因。则有成就佛果之能。故名草木花。二严身花谓世间金玉等花。皆能严饰其身。以喻神通相好。则能庄严法身。故名严身花。
宝积经。广博仙人问。佛灭度后。云何种植。获福报耶佛言。诸如来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又问。福为积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压之时。汁不可见。彼于一节二节之中。求汁积聚了无见者。然彼汁不从外得。福德果报亦复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相离。犹影随形○大集..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一、暖位 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暖相是也。此位创观四谛,修十六行。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 破惑证真,谓之慧法身。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一、惑障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兹说佛之三身,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者,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一、法身 谓始从初住,续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二、报身 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三、应身 谓始从初住,终..
凡夫具惑业苦三缚,大圣则具三德,如涅槃经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 佛之本体,身有常住不灭之法性者。二、般若德 般若译作智慧,法相实觉了者。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得大自在者。
佛土在经论中有时也叫做佛刹、佛界、佛国、净刹、净界、净国、净土等。随着大乘教义的开展,佛不仅在本世界有,而且在十方世界都有;佛的体性也有二身、三身等分别,所居的刹土体性也随着不同。因此,关于佛土的差别,体性,分量,处所,共与不共等法门分别也随着展开了。佛土的差别和佛身的差别有紧密..
念佛,是忆念所归依的无上正觉者之意。在修持上,用这样一心忆念佛、明记不忘的法门,就可以达到正念现前。早在《阿含》类经,已列它为六念(念佛、法、僧、施、戒、天,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十二经)或十念(加定方便、安般、身、死四种念,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之一。经上说,修习此法门..
性恶是天台宗阐释性德的理论。它主要说明:恶是性德本具,了达恶即法性,就能妙用无染。性恶说的明确提出,始见于隋代智顗的《观音玄义》。其重要论点是:一、善恶都是性德本具。性德本有,是因果根本。性德了因种子修得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缘因种子修得即成解脱,究竟即成断德涅槃;性德..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一、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二、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四、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五、如凡夫人觉知前念..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净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