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一个公案,什么公案呢? 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想要出家修道。当时佛不在祇桓精舍,佛的弟子一看到这个老年人,这么大年纪了,又老又穷,又邋遢,出什么家呢?这些证果阿罗汉一观察:这个老年人啊!一点善根都没有,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一点善根,这不能出家的,因为出家一定要有善根。 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生生世世种了很多善根才能出家;没有善根的人,想出家也出不成功。前一念想要出家,后一念就想:「不要!不要!出家太困难了,不好!不要出家!」自己就给自己打退堂鼓:「不要去了!不要去了!」 阿罗汉看这个老人没有善根,所以不肯收他出家。这个老人穷得也没有饭吃,也没有衣服穿,差不多九十岁、一百岁的样子,走路也很困难,心想: 「我这么大年纪了,想要出家,以为可以得到一点安乐,孰不知佛的弟子不收。」于是就哭起来,一边走一边哭,自己就打主意了。打什么主意呢?说: 「我啊,去跳恒河!自杀去好了!」离恒河不远,将要往恒河里跳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来了,说: 「唉!老人家,你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往河里钻?这么大年纪,还想游水吗?你年纪太大了,手也很笨,脚也不灵活,不可以游的。」 「不是!我呀,我要死啰!结束我的生命,不愿意活着了,活着没有意思。」 「哦!你为什么活着没有意思呢?你可以告诉我吗?」 「我本来觉得世间的事情没有什么意思,就想要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修道。今天我到那里请求出家,佛的弟子说我没有善根,不收我。我心想:想出家也不能出家,那我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觉得活着没有死了的好,所以就想跳恒河,喝饱了恒河水,来生变个年轻的人,再去出家。佛的弟子都不喜欢老年人,大概看见我生得相貌丑陋,所以没有人欢喜我。」 「哦!你要出家呀?那你不要跳河啦!我收你做徒弟,你可以回来。」 「你是谁呀?」 「我就是释迦牟尼佛啊!」 「哦!你是释迦牟尼佛?你肯收我吗?」 「我看你哭得很可怜,收你做老徒弟吧!」就带他回去为他说法,一说法,这个老年人就证果了,证罗汉果。 在佛住世的时候,很多人证罗汉果的。佛看他的因缘,为他一讲佛法,他就证果了。所以一些弟子就想:「他这么老了,又没有善根,怎么会证果了呢?」对佛法就生了怀疑,请问世尊说:「这个老年人根本不能出家的,你收他出家,结果他证果了,奇怪到了极点,我们对佛法生了怀疑。」 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知道八万大劫以内因因果果、善善恶恶的事情;至于八万大劫以外的事,你是看不见的。好象你在这房子里,房里的事情,你看得见的;房子外面的事情,你就不知道了。因为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外,他是一位在山上砍柴的樵夫,遇着一只老虎要咬死他,他在那时候,就念了一声『南无佛』。因为这一声『南无佛』,现在因缘成熟了,所以他出家证果了。」所以现在想要出家的人,这都不是很偶然的事,或者过去都曾念了很多『南无佛』,所以今生才可以出家,不然我也不会收你。
相关推荐
过渡牌
《江湖集·敬叟庄和尚送人之沔水颂》云:“小朵峰前绊草鞋,奯 公帆挂待君来,风休水面平如镜,下却江头过渡牌。”《联灯会要·巖头豁禅师章》云:“师因沙汰,遂于鄂州湖边作渡子,两岸各挂一板,有人过渡,打板一声,师云:‘阿谁?’或云:‘要过那边去。’师乃舞桌迎之。”..
四种报
或分为四种业报。一、现报 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果报也。二、生报 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三、后报 后报者,谓今生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四、无报 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
三时业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次生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次生受报。三、顺后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见《俱舍论》所载。..
因果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果报
【果报】即由过去的业因,所招感的结果。此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异熟果等。此有二种:一、总报,即由引业(总报业)而来的果报,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业而来。二、别报,即人人个别的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美丑、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若就时间而言,则..
三生成佛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生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少康
(?-805)唐代高僧,为净土宗第五代祖师。缙云(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在睦州开净土道场,集众念佛。师每念佛一声,口随出一佛,时称为后善导。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归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
德本
1、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无量寿经说:消除诸漏,植众德本。2、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二果
(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二一来果也。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又】一、习气果,由宿世修习善恶之气分,而今生感善恶之果也。如往昔修善,故今生善心强,往昔修恶,故今生恶心强。二、报果,依宿世善恶之因而感今生之苦乐感。前之习气果为等流果,后之报果为异熟果。见阿毗昙论一。..
十声一声
(术语)净土门之极意,念声是一,一念之信,即为一遍之声名,故十念一念,谓之十声一声。无量寿经下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观无量寿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是也。
如宝《佛祖统纪》
如宝。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钟鸣一声。众皆惊异。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
赵清献公抃《释氏稽古略》
赵清献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名路)天钵重元禅师(嗣天衣怀)为方外友。而咨决心法。暨牧青州日。闻雷有省。即说偈曰。退食公堂自凭几。不动不摇心似水。霹雳一声透顶门。惊起从前自家底。举头苍苍喜复喜。刹刹尘尘无不是。中下之人不得闻。妙用神通而已矣。已而答富郑公书。略曰。近者旋附节本传灯三卷。当..
打静法
子题:等得、等供、打犍稚止为白告静众、钟磬打为事用行事钞·诸杂要行篇:“打静法,维那先户外具仪,敛掌,傍门面入已,至打处立,合掌。右手取稚,举起拟砧讫,然后打一声,不得有重响,方乃卧稚;手从柄处捋之。然后合掌,有所启白。若有施与咒愿,唱告等得等,维那口陈其缘。不得打稚,以为事用;..
一念灭罪
乃“多念灭罪”之对称。谓由信心之一念,或由一声至诚之称名,即能消灭烦恼罪障。 p51
一声雷震清飙起
禅林用语。一声震动天地之雷鸣能兴起清凉风;引申由于得悟,则一切烦恼消除殆尽。碧岩录第四十九则(大四八·一八五上):“千尺鲸喷洪浪飞,一声雷震清(飙)起。” p82
二种妄语报
由前世妄语,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记载,即:(一)多被诽谤,指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得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二)为人所诳,指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得今生为人之所诳惑。 p224 ..
二种邪见报
由前世邪见感得今生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邪见报即:(一)生邪见家,指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于邪见之家。(二)其心谄曲,指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 p227 ..
二种两舌报
因前世两舌,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今生感此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两舌报即:(一)得弊恶眷属,指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得今生得弊恶眷属。(二)得不和眷属,指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得今生得不和眷属。 p227 ..
二种偷盗报
由前世偷盗,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偷盗报即:(一)贫穷,指因前世盗取他人财物,令彼空乏,故感得今生己亦贫穷。(二)不得自在,指因前世劫夺他人财物,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于五家(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不得自在受用。 p232 ..
二种杀生报
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杀生报即:(一)短命,指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二)多病,指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 p233
二种淫报
指妇不贞洁、得不顺意眷属。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由前世所作邪淫,今生所得之报有二种,即:(一)妇不贞洁,指因前世犯辱他人之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二)得不顺意眷属,指因前世邪淫,夺人之所爱宠,令彼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 p233 ..
二种贪报
即多欲与无厌。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贪报即:(一)多欲,指由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着。(二)无厌,指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 p234 ..
二种恶骂报
由前世口多恶骂,所得今生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恶骂报即:(一)常闻恶音,指因前世口无禁忌,发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二)恒有诤讼,指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 p235 ..
二种无义语报
由前世语言无义,今生所得之二种果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无义语报即:(一)人不信受,指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而人亦不能信受。(二)不能明了,指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亦不能明了。 p235 ..
二种瞋报
由前世多瞋,所得今生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瞋报即:(一)常为他人求其长短,指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瞋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指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 p238 ..
十一声
为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举出之十一种声。又称十一种声。即:(一)可意声,即和适其意之欢乐声。(二)不可意声,即违逆其意之愁苦声。(三)俱相违声,指不苦不乐之声。(四)因受大种声,又作执受(有感觉)大种声。指由内之四大种所出,如语言等声。(五)因不受大种声,又作不执受大种声。指由外之四大种所出..
十念业成
由十念相续得以成办往生之业事。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大四○·八三四下):“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辨耳,不必须知头数也。”此乃昙鸾将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念解为忆念之义,而谓相续之心念阿弥陀佛,至十数为具足十念,然此十念为明示业事成办之意,若修行者能不缘他事,专心相续念佛,则不论具足十念与..
出世
云何出世?几是出世?为何义故观出世耶?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无分别出世间义,能对治三界者,谓诸圣道此复二种。一声闻独觉所得,对治常等颠倒,无颠倒分别故名无分别。二菩萨等所得,对治一切色等法戏论,无戏论分别故名无分别,诸无为法非一切分别所依处故,名无分别。又出世后所..
半择迦
【半择迦】此云变,今生变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