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恶鬼。

皈依僧,不堕傍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集颂》:

杀母弑父害罗汉,破僧出佛身中血。

随犯一种成他胜,不孝欺毁谤责僧。

群党破坏塔寺等,是五逆类边方罪。

此条戒是说若犯了五逆重罪的任何一条,就同时犯了菩萨十八根本戒。里面包括五条重罪和它的边方罪,即等同于五种重罪的罪过。边方罪为:1、 不孝父母;2、欺诳、毁谤师长、善知识;3、侮辱、责骂僧众;4、以破坏他人团队为目的的拉帮结派;5、破坏寺院、佛塔等,其最等同五逆重罪。

五逆重罪即五种无间罪和无间地狱的特点,现引《往生的障碍》的章节,以做说明:

五逆重罪与无间地狱

五逆重罪

五逆重罪是五条非常严重的罪过。它同时被世间法所不容忍,更不要说是佛法。在佛经当中讲,如果是犯了这五条罪过,就是堕落到无间地狱的正因。也就是说,死了以后是堕落到无间地狱。他不可能往生西方,连人身都难得。五逆重罪在不同的经典当中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有五条。

五逆重罪之杀父

第一条是杀父。这个杀父包括了杀自己的亲生父亲,或者是养父,包括了杀父未遂,这都是杀父的罪过。

五逆重罪之杀母

第二条就是杀母。确实有非常暴虐的一些人,就是业障极重的那些人,会造杀父杀母的罪过。

五逆重罪之杀阿罗汉

杀阿罗汉在佛经当中,也叫杀圣人。佛经当中的圣人,和我们民俗当中所讲的圣人是不完全一样的。民间我们所说的圣人一般是指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威望的人。像孔老夫子,我们叫他圣人。佛经当中的圣人一般是说:了脱了三界束缚的人,证得果位的人,不再轮回的人。

小乘佛教当中把圣人最低限度称为阿罗汉。也就说你只要是证得阿罗汉果位了,才称为圣人。大乘佛教当中登地菩萨,只要是你证得菩萨果位了,不再轮回了,也称为圣人。当然圆满佛果的佛陀,更是我们心目当中的圣人。

阿罗汉在佛经上是什么意思?小乘佛教当中修行的极果,小乘佛教修行最高果位是证得阿罗汉果位。阿罗汉分两种,有一部分阿罗汉就是进入偏真涅槃,享受法乐去了。由于部分阿罗汉证得果位以后,他发现:我能够进入的这种涅槃境界,相比佛陀证得的圆满无碍的大般涅槃境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有很大一部分阿罗汉,就回小向大,再通过修行六度万行,去行菩提道,最后去证得佛果。

阿罗汉,因为包含了很多的含义,所以这一句印度话,翻译家没有把它翻译过来,而仅仅是用我们的汉语发印度音。印度音也叫阿罗汉。它包括了下面几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杀贼;第二个含义是不生;第三个含义是应供。

[杀贼]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断见思惑了,并且是断除三界的见思惑。这种人在佛经当中称为圣人,也称为阿罗汉。断见思惑了、见真了、证道了,这种人就称为阿罗汉。所以这个杀贼的含义,并不是我们民俗说的那种杀盗贼啊!杀小偷啊!是断见思二惑称为杀贼。

第二个含义[不生]。因为阿罗汉能够进入涅槃,不再轮回了,不再在三界受生了,所以它的这一个含义叫做不生。

第三个含义是[应供]。因为阿罗汉证得漏尽通,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他能够受天人的供养和人间的供养。所以说他可以做众生的福田,所以第三个含义叫做应供。

我们知道阿罗汉是佛教当中,修行小乘佛法所能够证得的最高果位。因为他是圣人了,所以不管是谁,如果是杀掉阿罗汉的话,即断送阿罗汉性命的话,那就是五逆重罪的一种,叫杀阿罗汉。

五逆重罪之出佛身血

第四条就是出佛身血。事相看,历史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曾收过一个徒弟,叫提婆达多。他也是释迦牟尼佛的亲戚。释迦摩牟尼佛出家修行成佛以后,功德智慧圆满具足了,也非常威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赢得了很多的国王大臣恭敬和礼拜和供养。

这时候提婆达多看到了就要求出家!释迦牟尼佛就说:你适合在家修行。但是提婆达多执意要出家,祈请了三次。虽然释迦牟尼佛知道提婆达多后来的作为,但是为了不断送他这个出家的因缘,释迦牟尼佛在提婆达多三次祈请以后,就默认了,也就同意让他出家了。

提婆达多出家以后,不长时间就发现,包括佛陀,包括佛陀的弟子,都受到很多人的恭敬和供养。所以提婆达多贡高我慢的心就起来了。他也想像佛陀一样受到大家的恭敬和供养。提婆达多从外道那里学了一部分神通,有一次提婆达多是设计亲自把一块大石头从悬崖上推下来,砸破了释迦牟尼佛的脚。因此,提婆达多是生陷地狱。

事相上的出佛身血,就是提婆达多谋害释迦佛,砸破了释迦牟尼佛的脚

五逆重罪之破坏和合僧

第五条是:破坏和合僧。先说僧,僧在古代印度叫做:僧伽耶,我们现在简称为僧。僧的含义是什么呢?是大家聚到一起修行佛法,还没有证得佛果的一个和合团体。正在修行佛法,尚未圆满佛果的一个和合团体,叫僧团,也叫僧伽耶。像我们出家以后是凡夫僧。这个凡夫僧够四个人以上,就属于僧团。一个人呢就是僧人。破坏和合僧就是破坏了非常和合的一个修行团体。

关于和合,它也有标准的,和合的标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六合敬。六合敬它分理和合,和事和合。这个理和合:就是遵循佛教的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还是那句话,就是正在修行佛法的人。事相上的和合有六种,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六合敬。

第一个是身和同住。身和同住就是远离杀、盗、淫、妄,共修诸善法。修善的,想了脱的,也就是说修出家法的,从狭义上讲就是僧人。

第二就是口和无诤。我们聚到一块不是谈论是非,不是互相争斗,不是互相挑毛病。口和无诤。这个口,我们在一块最多的业是什么呢?是诵经、念佛、羯磨等等,这一点体现的是口和无诤。

第三是意和同悦。意和同悦是大家共同修的善法,我们没有很大的分歧,而且又是多生多劫有这种佛缘,我们在一块,心下是非常欢愉的。意和同悦

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和同修根据佛教的含义,佛教的要求,我们受戒以后在一块,如果轻的戒,不怎么清净的话,就是非常轻微的戒条我们很难把持的话,就是半月一次羯磨。在羯磨的过程当中,就完成了我们的戒体的复原和清净。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广义的说是我们对佛教都有信心,对佛教都有相对正确的佛教之见,我们才能坐到一块修行,我们才能住到一起共同探讨。

狭义的讲呢,就是我们修的法门是相同的,功课是一致的,唱腔是一样的。包括调子,包括法器这都是一样的。这样,大家修起来就比较容易,比较欢喜,共同熏修的功德容易生起来。这是见和同解。

第六就是利和同均。佛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讲慈悲,讲平等。慈悲和平等,在佛教团体内部,以利和同均为主要的平等形式,利和同均。一个和合的僧团在一个地方长期的熏修,非常容易产生功德,也非常容易成就人。如果有哪一个人,用任何的手段、方便和善巧、用任何的方法使这个僧团不和合了,那就叫破坏和合僧。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