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者,长夜之慧日,饥世之稻粮,险道之导师,苦海之慈航。近世人心陷溺,竞兴异计。凡古圣人所立纲常伦理,各欲推翻,竟成一无法无天之世道。大张旗帜,实行兽化。以其邪说灌输于无知无识者之耳,肆意妄为,无所拘忌。而不知其自绝于人类,以永劫常堕恶道也。人情如此,若不设法挽救,则此后之现象,何可设想。故有智之士,群起而提倡佛学。以期人人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而勉力为善,不敢作恶,生为圣贤之徒。又令修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则仗佛慈力,出此浊恶,得预莲池海会。故余东盛忠甫,江景春等诸善士,与本庙住持慈辉大师,组织余东净业社,以为提倡。俾一切人咸知佛法,不徒阐明惟心自性之妙理,因果轮回之深义。即纲常伦理,较儒教尚为亲切。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各各令其尽自己之天职。又辅之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说。则纵极顽劣,亦当稍戢狂心,遵行正道。以冀不招恶果,得受善报。况其断惑证真之法乎。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而于现生决定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其余则多生多劫,尚未可决定即了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又须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以故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度群生。若非宿种善根,何能得闻此法。闻而不修,与修而不力,则可痛惜哉。既修持矣,又当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恤贫济困。躬行实践,以身率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则生有令名,没登佛国。渐次进修,以至成佛。方可不负自己即心本具之佛性,如来说法度生之婆心。果能人人如是,则何有尔诈我虞,相争相戕恶风。行看礼让兴行,干戈寝息。人祸既无,天眷常临。则世返唐虞,人乐太平矣。纵世人不能尽如是行,而一人行之,其即可亲得其益。而由一传百,至千至万,至无量无边,亦唯在人之提倡劝励之勤怠何如耳。世道坏时,由一二人而发起,以至坏得不可救药。今欲令好,岂可不知此意,而推置度外乎。故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离地求起,决无是理。愿入会诸人,与见闻者,同知此义,则何幸如之。至于净土法门之修持法则,自有净宗各经论著述在。此中固莫由详说,特为标其纲要而已。
相关推荐
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史略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尝从因圣寺僧道珍学习禅法,后..
作业为缘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七十七智
【七十七智】《瑜伽师地论》卷十载:何因缘故,依止缘起,建立七十七智耶?所谓七十七智,是在十二缘起的各支中,除无明外,于其余十一支,各就三世顺逆及法性常住观察之智。每支各具七智,合为七十七智;七智乃先观今之缘生而有老死,为知生缘老死智,次观非无缘生而有老死,为知非不生缘老死智,如是..
佛身(buddhakaya)
Foshen佛教术语。原指释迦牟尼之生身。释迦入灭后,其弟子们认为佛陀的特质不止在于觉悟,还应具备多种理想的品质,遂以佛陀能证能显诸法实相之智和所显所证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称为佛身。佛身理论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成佛的意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同样要..
十玄
shixuan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阐明佛教的各法门,彼此是互相关联、互相摄入而又周遍圆融的。是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的具体化和华严观法的基本内容。通过了十玄,便可入于幽玄莫测的华严法界,故称十玄门或十无碍;因这十门可以总摄一切缘起法,故又名十玄缘起。首创者为华严宗二祖智俨。他根据《华..
缘起(pratitya-samutpada)
yuanqi佛教教义。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大自在..
不揲坐具戒缘起
亦名:不揲坐具作新戒缘起、不贴坐具戒缘起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佛在舍卫、,遣人请食。[诸佛]常法,请后遍行诸房。见故坐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由诸比丘嫌其厚薄轻重,更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违制,比丘举过,佛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上·二八·一四)..
不次受食戒缘起
亦名:以次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八·一)
不用意受食戒缘起
亦名:用意受食戒缘起、正意受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请僧设供。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居士讥言沙门无厌,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七·四)..
不等受食戒缘起
亦名:羹饭等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已,入内取羹还,食饭已尽;时与羹已,复还取饭,饭还羹尽。讥似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七·一三)..
不系二、食戒缘起
亦名:系二、想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九·二)
不与欲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多比丘集论法毗尼。六群相谓,看诸比丘,似为我等作羯磨。从座起去,比丘唤住而故去。以事白佛,便诃而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二九·四)
乞缕使非亲织师戒缘起
亦名:使非亲织戒缘起、自乞缕使非亲织戒缘起子题:繀、莩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佛在舍卫国,跋难陀缝僧伽梨,乞线遂多。持线使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上·三二·二)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仪,故为过始。佛..
一切流转
【一切流转】 p0006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七页云:复言:世尊!何等名为一切流转?世尊告曰:若是处转,若是事转,若如是转,我总说为一切流转。复言:世尊!是何处转?世尊告曰:于三世处。由我分别。复言:世尊!是何事转?世尊告曰:内外六处。由我取执。复言:世尊!云何流转?世尊告曰:诸业异熟相..
一切寂止
【一切寂止】 p0006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七页云:复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切寂止?世尊告曰:一切寂止,略有四种。一者、寂止所依,二者、寂止所缘,三者、寂止作意,四者、寂止果成。
边执见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若常若断,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处中行者,谓离断常缘起正智。
十二支
前叙六因四缘,辨因缘生法。兹叙十二支,辨缘起次第。十二支者,旧译作十二因缘,新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 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 依过去世之烦恼,所作善恶之行业..
正观
业感缘起 小乘观世间一切法之缘起,皆由业感,是为业感缘起。缘起者,谓一切事物必待缘而起,一切之有为法皆是也。起谓起始之义,故名缘起。业感者以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也。盖小乘观苦辨集,明世间缘起,由于业感耳。..
十二因缘
缘觉之慧,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旧译作十二因缘,新译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缘觉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其间有三种因缘:一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约二世明十二..
缘起
缘者由藉之义。谓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义。缘起者,有事之起始,及事物之待缘而起二义。一切有为法等,皆从缘而起,故曰缘起。此起与生之义略同,故或曰缘生,言由缘而生也。但缘起由因立名,缘生由果立名,义稍别耳。..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是法藏晚年写的一部贤首宗的观法著作。据他说是备寻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此观的义旨和法藏的其他著作一样,建立在圆融法界无尽缘起论上。全书分作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显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
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三论宗理论与观行的中心。三论宗的根本圣典,是龙树论师所造的《中论》(也叫作《中观论》)。但是龙树论师自己所造只是《中论》的颂文,现存梵本,叫作《根本中颂》。所谓八不,即龙树论师于《中论》的篇首所说。龙树论师的思想,渊源于《般若》等经。《般若》立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即宇宙万..
性起
性起说是贤首宗最精彩的理论。贤首宗说法界缘起,以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互相融通而成一大缘起。即宇宙的森罗万象,都互为因果。所以以此一法为能缘起,则其他一切万法都是所缘起。又以其他一切万法为因,则此一法便是果。自它互为能缘起所缘起,相资相待,圆融无碍,总收法界为一..
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具足说应当是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是贤首宗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建立的。唐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这是法界缘起的名义见于载籍之始,嗣后法藏更在《华严经探玄记》当中组织慧光、昙衍、灵裕及智俨的学说而说《华严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进而在《华严一..
法界观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贤首宗的中心观法,其余观法都是环绕着它的。法界观的全文,见于法藏所撰述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到了澄观才把它提出单行,并且把作者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即杜顺),又作《华严..
缘起(二)
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而起,是为缘起之义也。一切诸法,依缘而起,缘起诸法,唯是真如。以是真如随缘,是故名曰如来藏也。
十地经论义记
【十地经论义记】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凡十四卷。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的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的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
十二有支流转门
【十二有支流转门】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此流转门,相当于四圣..
缘起得名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