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间道,就是无漏道,即于修道中法智类智所摄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彼相应的三摩地,皆是出世间道。其所依定,或者是未至定所摄,或者是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因为非想定由不明了想恒时现前,没有猛利取所缘相的作用,不能作极明了现行的圣道之所依止,故非想地一向是世间所摄。所以世尊在经中说,只有有想的三摩钵底,才能如实照了通达无漏圣道。灭尽定亦是出世间摄,因为灭定是圣道后之所证得故。
相关推荐
谛决择
云何谛决择?谓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刘一明祖师传丨吾将上下而求索之修道需先行人伦
[摘要]当刘一明祖师回到了龛谷峡,再次请教樊仙人时,将他的经历告诉了老师。听罢,樊仙人向他强调了行人伦对修天道的意义,决意让他回家。同时,老人也肯定了刘一明的修行,将毕生所学传给了祖师。文/贾来生乾隆二十年,刘一明回到了龛谷峡。樊老人问刘一明:这两年你都去了哪里,你的丹道功夫有什么..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幼秉宿慧,迥异常儿,六岁得道祖度化,重拾道根,道号-妙..
深山修道三百年!他是如何做到的?
导言道家的确有修行一脉,但是不是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表演的,这当中涉及到因缘、修行根本等很多问题。下面为你介绍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我本人的真实经历,真实感悟。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但请积修口德,勿给自己造下业障。若有疑问或质疑,尽可提出,我会一一解答。一般人看到标题中的三百年,一定会..
你是在修道,还是在修魔!
内容导读就像追逐时尚一样,仿佛一夜之间,身边的人都在修道,神仙遍地飞。用心观察,发现许多不现实的事。 有的人修道后,像黑社会老大,动不动就威胁你,你这样做会下地狱,你那样做会有报应。你吃块肉,他横眉冷对。你无意中说了一句不好的话,他怒目圆瞪,教训你半天,如果你不听他的,他郑重地宣..

在修道人眼中,特异功能到底是什么?
壹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人的本能。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拥有。我知道,很多人练过气功,对修道、宗教等事情很感兴趣,可是练了多年,也没出功能。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你没得真传,二是你目的不纯。没得真传这个原因好理解,目的不纯难道也是练不出特异功能的障碍吗?这是肯定的。一般人想要特异功能干什..
不出家在家能修道吗
相对来说,不出家的俗家人在家如果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修行的。不一定就要出家去修行,住在庙里也不见得就能清净,常言道:心静万事静,心定万事定。假如自己心性顽劣,固执不化,执着自见,自以为是,不谦虚,没有慈心下气、恭敬一切的道性观念,总是计较自己的得失,眼前的名利享受,有许许多..
修道要明理,至少这三条得搞明白!
修持并不是说什么都不管,告诉意守小腹就意守小腹,让炼小周天就炼小周天,让静坐就静坐,它更要明理,要用智慧,才能往前走。所以人比大象更有本事,尽管人没有大象的力气大。要明理,就应该需要研究些什么?一、明天地人的存在,是要先清楚我们个体。但人却不易看清楚自己,也不知精、气、神到底都是..
修道这些事儿:如何去和无神论者谈信仰?
有人说,任何一种形式的宗教都是排他的,这使其带有了先天上的狭隘性。很多无神论者把此话奉为圭臬,但这句话其实只讲对了一半。凡是论及宗教,必然要提到宗教信仰,其典型的表现形式便是对宗教神明的尊奉。在所有宗教信仰中,可归纳为三类基本形态,即:一神信仰,认为唯有自身宗教所信仰的对象才是唯..

贫病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
◎ 宣 化病后始知身是苦,死后方知错用心。这是众生的通病,在没有病时,满以为在世间非常快乐和满足,到有病的时候,不能动,也不能吃,一切都不自由了,再加上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觉得原来这个身体是令我们苦的,可是呢?已经太迟了。所谓: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谁叫你自己在没病的时..

修道要恒心不变
◎ 宣 化树是一天一天的长,你虽然没有见到它的生长,但不知不觉中它是在长大。等到十年或百年后,就变成有用的材料。树是这样子,我们人修道也是如此,不要着急,不要想今天修行,明天就开悟,不是这么容易的。必须要天天锻炼,天天修行,也不管它有什么进步,你不退步就是进步。你只要一天一天把妄想..

宣化上人:真正修道的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贪图享受
真正修道的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贪图享受,希望人家准备好菜好饭吃,或者好地方住,不可以有这种念头。人家对自己好就高兴,稍为不圆满就不高兴;修道的人有这种念头,就是种堕落的因。一般人不是供养我们的色身,是供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吃饱了,有地方住,这已经不错了。我告诉你们,我在参方的时候..

修道不要争第一
修道不要争第一◎ 宣化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

宣化上人开示录三十二.修道不要争第一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
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你们仔细地研究,这是有道理的经验之谈。有人想:“我修行很多年,我想休息几天!”你..

爱欲是修道的绊脚石
生死爱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无论对人或是对物,生出爱欲之心,都会障碍修道的发展。浅言之,爱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爱欲,爱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爱欲无明,终不能离开生死大爱海。如何能离开生死?简单得很,就是断欲去爱,别无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爱的思想,更不能有情爱的行为。..
逮得第一现法乐住
【逮得第一现法乐住】 p1187佛地经论二卷十二页云:逮得第一现法乐住者:证得不退胜静虑故。
喜谈世事虚度时日戒
【喜谈世事虚度时日戒】 p1166瑜伽四十一卷十一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虚空容受三业
【虚空容受三业】 p1169佛地经论三卷十九页云: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者:如太虚空、虽无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业。身语二业、有形碍故;可须容受。意业云何?非无形质,有对碍故;须他容受。即以此事名为容受。谓彼生时,不为障碍。有对碍物,亦以生时无障碍故;说言虚空之所容受。此法亦尔。生时无..
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 p0686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二解 如四道理中说。三解 显扬二十卷十五页云:若由诸因诸缘故;诸法若证得,若成满,若彼已生,能起业用;是名作用道理。四解 杂集论十一卷八页云:作用道理者:谓异..
五重世界
谓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即: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种、一佛世界。其中第二之世界性,在大智度论中称为一佛世界,冠注五教章卷下之四则依准旧华严经所说十重世界之次第,称之为世界性。[旧华严经卷五十六、大智度论卷五十、华严经搜玄记卷一末、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彰所知论卷上、..
天师道
即五斗米道,其开祖张陵自称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北魏时寇谦之改良五斗米道,加入佛教仪礼,提倡新天师道,颇见重于太武帝。(参阅“五斗米道”1070) p1355
分诸乘
“融本末”之对称。法藏于华严五教章中,以融本末解释同教一乘之名义,而以分诸乘彰显同教一乘之法体。所谓同教之名义,系以一乘为本,三乘为末,合同融和三一本末,故释其名义为融本末。然同教一乘之法体,乃方便引接分为二乘、三乘乃至无量乘之诸乘,或将一乘分为二乘、三乘乃至无量乘而诱引之者,故..
化仪
谓佛陀化导众生之形式方法。教化众生之经典内容,称为化法。化法有如药味,化仪有如药材,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方可奏效。天台智顗立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为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为化法四教。[天台八教大意](参阅“五时八教”1132) p1327 ..
天人
又作天众。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据经典记载,天人欢喜赞叹佛事,奏天乐,散天花,薰天香,飞行于虚空。以多披挂璎珞,飞于天空,故称为飞天,自印度以来,佛教多用以表现其庄严。于诸经中,甚少有关色界天人之记载,然欲界六天之记述则颇为详备。欲界天有火、金..
六头首
六班之头首,乃禅林中司掌修行教育之六职。临济宗称首座、书记、藏主、知客、库头、浴主等为六头首,曹洞家则以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等为六头首,其席位排于法堂之西序。又六头首中之最上位者,称为大头首。[禅苑清规卷五、卷六、百丈清规卷下] p1311 ..
隐峰飞锡
唐代元和年间(806~820),隐峰禅师欲登五台山,途中遇官军与贼兵交战,师为除彼等之苦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均符日前之梦兆,斗心顿息。此则事迹亦可显示隐峰之神通力与慈悲心。[景德传灯录卷八邓隐峰章、禅苑蒙求卷上] p6534 ..
斋钟
报斋时鸣大钟。禅苑清规卷六警众条(卍续一一一·四五五下):“城隍先斋钟,后三下;山林先三下,后斋钟。”[僧堂清规卷五] p6551
四料简
(术语)临济宗之教相也。人天眼目曰:或时夺人不夺境(是一),有时夺境不夺人(是二),有时人境两俱夺(是三),有时人境俱不夺(是四)。人为情量分别知见解会等。境为万法。又言句也。
四绝
(名数)绝有无等四句,谓之四绝。中论疏一曰:真谛四绝,故名为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