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假如我们是用权势、用我们的地位去压别人,他的心不会很服气,虽然表面上还是对我们毕恭毕敬,可能鞠完躬离开了他的视线以后就怎么样?他可能就变一个脸,可能就开始数落、骂我们都有可能。假如我们给予别人的一种尊重是这么表面,那我们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因为这样的尊重是很虚华的、是很浮面的,人生要追求比较实在、比较真实的人生。有一个小朋友他就说道:妈妈打我,就是从小成长过程,妈妈打我我都忘记了,但是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记得很清楚。同样是处罚,为什么差这么多?为什么?妈妈打他,动机是什么?是爱护他,是管教他,所以打完之后他心里也明白自己错了,反而会去改正;但是爸爸打他,出发点不见得是要教育他,而是怎么样?可能脾气一来就打他一顿,他的心里很不服气,所以每次都记得很清楚。小孩子也是很明白我们到底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他接收得一清二楚,所以要理服人,方无言。家庭如是,我们处在工作之中,在我们的企业之中亦如是。所以领导者也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你今天喜欢这个人就大大的用他,今天不喜欢这个人,纵使他有能力,你也把他打压下去,这样势服人无法赢得人心的支持。应该遵循着道理,理服人,方无言,要用平等,才能让人心平和;要用关怀、要用爱敬,才能让整个团体气氛愈来愈祥和,愈来愈和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要用权势、用武力把天下打下来的,那个朝代的时间都怎么样?不长;而以道德、以孝悌来教化人民,来以身作则的朝代,它的历史都会比较悠久,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都甚深。所以我们看看中国最长的朝代是哪一朝?周朝,就是以德治天下,所以理服人。我们看看用武力打下的天下,秦国它的朝代只有几十年就怎么样?就被推翻掉。所以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借镜,要让家庭、让企业长治久安,绝对要用道德,绝对要用理智,才能够赢得人心。历史能让我监往知来,不要人生又重蹈古人的覆辙,这样才不会辜负我们这些老祖宗留下了《二十五史》给我们人生的帮助。
相关推荐
人死舍报相
人既有死,死相如何?兹述人死舍报之相。人死时身心昏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意识,必不现起。六种转识,行相所缘,必不能知。是散有心,名生死心。此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验其舍暖,最后在于何部,可知升沈何趣颂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
三止
修止有三:一、系缘守境止 系心于鼻端脐间等处,使心不散也,如猿之着锁。二、制心止 随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驰散也。三、体真止 若随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诸法,心既不取诸法,则妄念自止,是体真而止息妄念,故曰体真也。..
独影境
【独影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所谓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一、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
唯识
【唯识】梵语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
一超直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喻之为八风。..
八句义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说功德学问。三、占凶吉相。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五、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此五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故名为五邪命。
八句义
(术语)禅宗之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八句是也。
一超直入
(术语)顿速蓦直超入于本觉地也。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不屈著于他之教相言句,不依赖于念佛修忏,直彻见自己是何物,到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真境也。永嘉证道歌有曰: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与所谓单刀直入同义。..
禅师元浩《佛祖历代通载》
浩弘台教。翰林梁肃尝请撰涅槃经疏。浩许之。是夕感异梦。喜以为瑞应。即下笔自述所证。其略曰。予闻先觉云。大宝流辉之不变曰常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率土知化之归宗曰行。交感人心之至极曰证。然则以道行御其时。以法性合其运。当应物之际。与显晦同其光。恢扬至化自他昭著者。实播厥鸿名。钦恭文思..
良价(唐洪州洞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人也。少孺从师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云岩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
无言通(?~826)
Wuyantong唐代禅宗僧人。越南无言通禅派创始人。以沉默寡言取法号。俗姓郑,广州人,从学百丈怀海禅师。出家于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双林寺,后住广州安和寺。唐元和十五年(820)至越南北宁仙游县扶董乡建初寺传授禅学,创立无言通禅派。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惠能、怀让、道一和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
五事是三种取所行义
【五事是三种取所行义】 p0288瑜伽七十三卷五页云:问:如是五事,当知几种取所行义?答:略有三种。一、有言有相取所行义。二、无言有相取所行义。三、无言无相取所行义。此中最初,是言说随觉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说随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于言说离随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谛取。最后、是..
一超直入
乃顿速超离迷界,直入菩提之谓。亦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无须依靠名言教相及念佛修忏,即可悟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境。 p70
一默
默者无言之意。诸佛菩萨或说或默,皆能显于妙理,故维摩经卷中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后,文殊师利问维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默然无言。文殊叹道(大一四·五五一下):“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此即以无言遣言,正谏实相之意,故教内有“维摩一默一声雷”之语..
八灾患
乃指妨碍进入色界第四禅之忧、喜、苦、乐四受,及寻、伺、出息、入息等修道之障。对火难、水难、风难等外灾而言,此八灾患是为内灾,可扰乱人心之平和而妨碍入禅定。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大二九·七六二下):“颂曰:‘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论曰:‘下三静..
十界互具
乃指天台宗所谓:佛界至地狱界等十界互相具备其他境界而言。今谓一心能造十界之因果,人心已具足十界,可知十界之心性无异。十界中之任何一界,均具足十界,合有百界。此百界中,每一界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总计则有千如,称为百界千如。(参阅“一念三千”49、“..
恼
恼者,忿恨居先瞋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高暴粗言者,谓语现兇疏切人心腑。
难陀跋难陀
【难陀跋难陀】文句云:难陀,此云欢喜。跋,此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磈。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大论云: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巨乙切)利,二名..
新罗龟山和尚
新罗国龟山和尚,有人举裴相国启建法会,问僧:「看甚么经?」曰:「无言童子经。」公曰:「有几卷?」曰:「两卷。」公曰:「既是无言,为甚么却有两卷?」僧无对。师代曰:「若论无言,非唯两卷。」
令滔首座
令滔首座,久参泐潭,潭因问:「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潭曰:「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师曰:「牧牛。」潭曰:「作么生牧?」师曰:「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潭曰:「子大好不会。」师于言下大悟。遂成颂曰:「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
铁佛因禅师
无为军铁佛因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一寻寒木自为邻,三事秋云更谁识?」曰:「和尚家风蒙指示,为人消息又如何?」师曰:「新月有圆夜,人心无满时。」
五事生人中
[出辩意经]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也。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恡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二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三忍辱谓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动。是名忍辱。四精进谓人直心向道。勤行众善。无有懈怠。是名精进。五忠孝谓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
八风
[亦名八法出佛地经论]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览云。失可意或曰衰。是也。三毁毁者毁谤也。谓..
法名
忠曰:“凡名加祖字、宗字者,祖之宗之之意也。祖宗者,尊崇之也。其所尊崇者,下某字是也。而今人不详此义,浪加祖宗字,非也。今以明极语证之。”《焰慧语要?金庵主警策》云:“庵主名宗金,求语为警策。余曰:‘古人既说金多乱人心,汝苦要宗他作么?莫是以其为世间至重之宝欤?莫是以其有坚刚不坏..
风刀
正法念经云。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若有善业。则不多苦恼○显宗论云。为人好发言。讥刺他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风刀之苦。
善知识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
依报随正报转
依报是指环境,正报是指人心,当人心改恶向善时,则所生活的环境,也会随之而获得改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