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弁言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
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
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
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摘自《印光文钞》
印光法师弁言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
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
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
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摘自《印光文钞》
放生一事,原为感发同人戒杀护生之心,实行自己恻隐不忍之念而已。世人多矣,心行各异,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至谓小鱼被大鱼所食,即放之长江,亦难免不遭网罟。此种计虑,似乎有理,实则为阻人善念,助人杀业。其人幸得为人,或不至身受杀戮,故作..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一心不乱,是为成就念佛三昧。三从字面意思看,一心就是定,即是三昧。又从经典的解释..
【因计非因见】 p0594大毗婆沙论九卷三页云:若因非因见,于五见,何见摄?何见所断?答:邪见摄。见集所断。问:何谓为因?答:业烦恼等。问:何缘外道,执内外事,无因而生?答:不了内外缘起法故。彼作是念:谁掘河海?谁积山原?谁纤棘刺?谁画禽兽?准此一切,皆无因生。故彼颂言:谁掘河海、积山..
【成就二十法堕险恶趣】 p0668 法蕴足论一卷五页云:成就二十法,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二十?谓自杀生,亦劝他杀;广说乃至自起邪见,亦复劝他令起邪见。若有成就此二十法,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
凡三十卷。南宋晦翁悟明撰。又称禅宗联灯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六册。列举过去七佛至天童正觉之法嗣等禅宗五家之传灯法系,并依序集录其重要之机缘问答。 本书撰于孝宗淳熙十年(1183),卷首有淳熙十六年淡齐李泳之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思忠之重刊序,及淳熙十年之自序。其撰述年代另有异说,佛..
(术语)弘通佛之教法也。正法华经三曰:逮闻弘教,心怀踊跃。续僧传(智脱)曰:欢传灯之弘教。
【所治义】 p0737 瑜伽八十一卷十一页云:所治义者:以要言之,一切杂染行。
【于上解脱希求忧戚】 p0752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页云:如经言:于上解脱,希求忧戚。云何希?谓修行者,作如是念:是处众圣能具足住。求云何?谓修行者,作如是念:我于是处,当具足住。戚云何?谓于下劣,不生喜足。忧云何?谓于无上,心生思慕。..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