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人根陋劣,智识昏迷者,许多虽读佛经,不会佛意,罕获正知正见也。不是执理废事,便是执事废理,不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但据净土法门而论,若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固则美善无加。其或未能,执理不如执事。何以故。不见莲宗诸祖云,事有该理之功,(以名该德,全德在名)理无独立之能(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又云,执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徒遭落空之诮。今人所谈般若,未明中道实相菩提正眼者,多是执理废事。一向恶著偏空,谬解般若,破除净土。此乃所谓但知破相显性,不知即相即性。按破相显性者,即二乘所解偏真般若也,直须即相即性,性相不二,真实一如者,方合诸佛如来中道般若也。苟知中道实相般若者,决不破除净土法门也,何以故。般若如大火聚,何怕添薪。火若得薪,更增炽盛。既是娑婆五浊而不嫌,何独偏嫌净土七宝乎。噫。拙谈净土。尊重般若。彼谈般若。破除净土,吾不知其正知正见何在。何不历观古人,仰体佛慈,深会佛意。于弘宗演教之外,殷殷提倡净土,自行化他。或注经造论,以广其化,流传千古。利益无穷。如是知识,宗教通达,事理圆融。然后究竟归心净土者,自古迄今,多不胜举。彼等专门执理废事者,莫非见解超过古人乎。拙眼观之,彼等非但不识净土,于般若实相中道,又究竟何曾明了耶。因彼偏执过甚,未明般若实相正眼,不合诸佛如来菩提中道。早被古人呵云,偏见禅和,如麻似粟,不足贵也。
相关推荐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就好像身体里面藏了一颗可以大放光明的珍珠,但是却从来没有从衣服里面把它拿出来,如何让它拿出来放光明,重要在落..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含灵」,而眼睛是灵魂之窗。最近刚好善果林来了一只狗,它也自己跑来吃素,因为它全身有皮肤病,我们有一位法师非常仁..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现在这个社会思潮里面一定是认本为末,认末为本。我们看市面上畅销书,很多都是如何赚进生命中的第一个五百万、一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的都是坐了很长远的旅途赶过来。我在上海讲课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有一群长春(长春在东北)的老师,应该也有差不多十..
邪见圆满五相
【邪见圆满五相】 p0673 瑜伽五十九卷十五页云:何等名为邪见五相?一、有愚痴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诸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理分别推求故。四、有失坏心。谓无施与、爱养、祠祀等,诽谤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邪见缠之所覆蔽,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出..
妙愿智
【妙愿智】 p0701 显扬四卷五页云:妙愿智者:谓于三世及非世摄所知法中,无余如实了知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妙饰间列
【妙饰间列】 p0701 佛地经论五卷十九页云: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故;智如其境,行相不杂,分明显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妙行清净寂默差别
【妙行清净寂默差别】 p0701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七卷十六页云:问:妙行、清净、寂默、有何差别?或有说者,名即差别。谓名妙行、名清净、名寂默。复有说者,义亦差别。谓善巧作义,是妙行义。体洁白义,是清净义。离痴乱义,是寂默义。复有说者,能感爱果,故名妙行。不杂烦恼,故名清净。究竟静息,故..
元长
(1284~1357)元代临济宗僧。越州(浙江绍兴)萧山人,俗姓董。号千岩。字无明。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尝于武林山灵芝寺学戒律,后谒中峰明本禅师。初于无明寺弘法,后迁住圣寿寺,蒙赐“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等号。至正十七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六。遗有..
太虚大师全书
凡六十四册,印顺主编。乃民国佛教主要推动者太虚大师之著述全集。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真现实论宗依论、真现实论宗体论、真现实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附册为印顺主编之太虚大..
引牒
密教十二口传之一。牒者,转记之义。即先作解释,后引经文以合之。(参阅“十二口传”331) p1394
心田
(一)指心。心如田圃,能纳藏善恶之种子,随缘滋生善恶之苗,故喻为田。 (二)(1936~)台湾台南人。十六岁出家于嘉义清华山。二十岁于关仔岭碧云寺受具足戒。先后毕业于中国佛教三藏学院及研究院。历任新营妙法寺住持、关仔岭碧云寺住持、台南佛教支会理事长等职。并曾创办侨仁职业学校及贫民施诊所,..
六震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据华严经疏卷六载,指: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动者摇飏不安,起为自下渐高,涌则忽然腾举,此三者指地动之形。震者隐隐出声,吼为雄声猛烈,击则砰然发响,此三者指地动之声。于形、声中各列举一种,称为震动。又此六者各有小(独)、中(遍)、大(普遍)三相,故合计有十..
檀林宝座
即指极乐净土之宝座。檀林,指栴檀林。意谓在栴檀林树下,众宝庄严之莲华座。无量寿经(大一二·二七一中):“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中):“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上引皆系关于极乐净土檀林宝座之描述。[法事赞卷下] p64..
檀契
檀,檀家,即信徒。檀契,指僧俗间之契合,尤指俗家对僧众之交谊。 p6443
禅念
(一)倾心于禅定,喜乐禅定之心念。即厌弃世尘烦累之念虑。续高僧传卷十八释慧欢章(大五○·五七七中):“尝经行山顶,误堕高岩,乃在石上端居,不忘禅念,其感灵如此。” (二)禅定与智慧。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大四八·四三五中):“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
禅林僧宝传
凡三十卷。略称僧宝传。宋代慧洪觉范(1071~1128)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为唐、宋两代禅僧八十一人之传记。据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三所载僧宝传序,此书系就达观昙颖禅师所著之五家传增补者,复收嘉祐以后至政和年间云门、临济二宗之杰出者而成。卷末附录有舟峰庵庆老所撰之补禅林僧宝传一卷,记法演..
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
全一卷。元代拔合思巴(八思巴)集记。又作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旨在说明出家作法及受具足戒之作法。与义净译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之受具足戒作法相比较,则本书所举之作法较为殷重,且于四依法文及四重禁戒之戒文增加甚多。此外,..
四悔
(名数)五悔中,除第一之忏悔,其余劝请等之四悔也。法华忏法之式于前既于六根段修第一忏悔。故于后唯修四悔也。
尼连河
(地名)即尼连禅河。水经注曰:佛尝浴尼连河。法苑珠林曰:尼连河里,非有垢而除。
十甘露明
(真言)又曰十甘露咒,甘露陀罗尼咒,无量寿根本陀罗尼。即阿弥陀之大咒。
龙施菩萨本起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龙施女自说过去之经历。
龙畜
(杂语)龙属于六趣中为畜生趣,故曰畜。
安膳林
(地名)在中印度沙枳多国,佛说法之旧地也。
所行假有
【所行假有】 p0739 瑜伽一百卷十三页云:所行假有者:谓过去世已灭诸行,唯作现前念所行境。是故说名所行假有。已谢灭故,而非实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