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人根陋劣,智识昏迷者,许多虽读佛经,不会佛意,罕获正知正见也。不是执理废事,便是执事废理,不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但据净土法门而论,若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固则美善无加。其或未能,执理不如执事。何以故。不见莲宗诸祖云,事有该理之功,(以名该德,全德在名)理无独立之能(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又云,执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徒遭落空之诮。今人所谈般若,未明中道实相菩提正眼者,多是执理废事。一向恶著偏空,谬解般若,破除净土。此乃所谓但知破相显性,不知即相即性。按破相显性者,即二乘所解偏真般若也,直须即相即性,性相不二,真实一如者,方合诸佛如来中道般若也。苟知中道实相般若者,决不破除净土法门也,何以故。般若如大火聚,何怕添薪。火若得薪,更增炽盛。既是娑婆五浊而不嫌,何独偏嫌净土七宝乎。噫。拙谈净土。尊重般若。彼谈般若。破除净土,吾不知其正知正见何在。何不历观古人,仰体佛慈,深会佛意。于弘宗演教之外,殷殷提倡净土,自行化他。或注经造论,以广其化,流传千古。利益无穷。如是知识,宗教通达,事理圆融。然后究竟归心净土者,自古迄今,多不胜举。彼等专门执理废事者,莫非见解超过古人乎。拙眼观之,彼等非但不识净土,于般若实相中道,又究竟何曾明了耶。因彼偏执过甚,未明般若实相正眼,不合诸佛如来菩提中道。早被古人呵云,偏见禅和,如麻似粟,不足贵也。
相关推荐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相应。三、系属于心王。心所以上三义建立,得我所名。这些心所,随著顺违之境,而起爱憎..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的觉者佛陀。佛陀证道后, 并没有立即离开菩提树他往, 仍在原处禅定思维, 他反覆思维自证的境界..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四大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4、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
4、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中国当代著名佛学家、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斋安祥示寂,享年92岁。徐老半年前就预知时至,遗嘱安排周详。临终手结法界定印,环视众人,之后仰..

龙舒净土文卷第四(下)
龙舒净土文卷第四(下)又祝云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今日所杀所食之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二十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以某念诵如来名号。一声一如来度一众生。尽其念诵之数。(古板此处出舍利) 亦复如是。尽度众生于极乐世界。礼拜。修持..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10、“兔”“鼠”禅缘
10、兔鼠禅缘浅记徐恒志大德李开宇徐恒志大德,九十岁,属兔。我属鼠。平日竟口无遮拦地称其为兔师,虽犯上,却不敢作乱也。一日,心血来潮。向兔师打探李钟鼎(元音老人)习禅趣闻轶事。兔师给我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记得有一次,访问元音老人。席间,彼突然起身,入内室闭门不出。久别重逢何以如此?别..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红包。我随後开心地上街买小人书、鞭炮,一直疯到元霄过後进了幼儿园,有一次,一个富..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7、威仪寂静不示相,平等谦逊显大悲
7、威仪寂静不示相,平等谦逊显大悲忆一代大德徐恒志恩师值恒公恩师圆寂周年之际,为续佛慧命,让更多的众生得闻佛法,让更多的同修能继续受益于徐老恒公的法乳甘露,智亮和莲明等师兄发心将恒公恩师后期与弟子、道友往来的书信收集整理,汇编成册,结缘于广大信众及同修。此编汇集的内容,就针对性而..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不要前去上海一趟。我回答说,今年已不想再出国了,连美国弘法、印度朝圣都不想动了。她说 ..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到了晚年,深悟世相如幻,便归信佛教,常常念佛坐禅,虔诚修持。那时我约十一、二岁,常..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浙江上虞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镇海。少年超颖,夙慧深植,悟世无常,归信佛教。早年亲近太虚大师,与大师书信往来,函..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闇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门;无尽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无边虚空界解脱门;种种焰眼主火神,得种种福庄严寂静光解脱门;十..

百喻经卷第四
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共相怨害喻效其祖先急速食喻尝庵婆罗果喻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唵米决口喻诈言马死喻出家凡夫贪利养喻驼瓮俱失喻田夫思王女喻构驴乳喻与儿期早行喻为王负机喻倒灌喻为熊所啮喻比种田喻猕猴喻月蚀打狗喻妇女患眼痛喻父取儿耳珰喻..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就好像身体里面藏了一颗可以大放光明的珍珠,但是却从来没有从衣服里面把它拿出来,如何让它拿出来放光明,重要在落..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含灵」,而眼睛是灵魂之窗。最近刚好善果林来了一只狗,它也自己跑来吃素,因为它全身有皮肤病,我们有一位法师非常仁..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现在这个社会思潮里面一定是认本为末,认末为本。我们看市面上畅销书,很多都是如何赚进生命中的第一个五百万、一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的都是坐了很长远的旅途赶过来。我在上海讲课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有一群长春(长春在东北)的老师,应该也有差不多十..
邪见圆满五相
【邪见圆满五相】 p0673 瑜伽五十九卷十五页云:何等名为邪见五相?一、有愚痴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谓乐作诸恶故。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理分别推求故。四、有失坏心。谓无施与、爱养、祠祀等,诽谤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邪见缠之所覆蔽,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出..
妙愿智
【妙愿智】 p0701 显扬四卷五页云:妙愿智者:谓于三世及非世摄所知法中,无余如实了知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妙饰间列
【妙饰间列】 p0701 佛地经论五卷十九页云: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故;智如其境,行相不杂,分明显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妙行清净寂默差别
【妙行清净寂默差别】 p0701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七卷十六页云:问:妙行、清净、寂默、有何差别?或有说者,名即差别。谓名妙行、名清净、名寂默。复有说者,义亦差别。谓善巧作义,是妙行义。体洁白义,是清净义。离痴乱义,是寂默义。复有说者,能感爱果,故名妙行。不杂烦恼,故名清净。究竟静息,故..
元长
(1284~1357)元代临济宗僧。越州(浙江绍兴)萧山人,俗姓董。号千岩。字无明。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尝于武林山灵芝寺学戒律,后谒中峰明本禅师。初于无明寺弘法,后迁住圣寿寺,蒙赐“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等号。至正十七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六。遗有..
太虚大师全书
凡六十四册,印顺主编。乃民国佛教主要推动者太虚大师之著述全集。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真现实论宗依论、真现实论宗体论、真现实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附册为印顺主编之太虚大..
引牒
密教十二口传之一。牒者,转记之义。即先作解释,后引经文以合之。(参阅“十二口传”331) p1394
心田
(一)指心。心如田圃,能纳藏善恶之种子,随缘滋生善恶之苗,故喻为田。 (二)(1936~)台湾台南人。十六岁出家于嘉义清华山。二十岁于关仔岭碧云寺受具足戒。先后毕业于中国佛教三藏学院及研究院。历任新营妙法寺住持、关仔岭碧云寺住持、台南佛教支会理事长等职。并曾创办侨仁职业学校及贫民施诊所,..
六震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据华严经疏卷六载,指: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动者摇飏不安,起为自下渐高,涌则忽然腾举,此三者指地动之形。震者隐隐出声,吼为雄声猛烈,击则砰然发响,此三者指地动之声。于形、声中各列举一种,称为震动。又此六者各有小(独)、中(遍)、大(普遍)三相,故合计有十..
檀林宝座
即指极乐净土之宝座。檀林,指栴檀林。意谓在栴檀林树下,众宝庄严之莲华座。无量寿经(大一二·二七一中):“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中):“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上引皆系关于极乐净土檀林宝座之描述。[法事赞卷下] p64..
檀契
檀,檀家,即信徒。檀契,指僧俗间之契合,尤指俗家对僧众之交谊。 p6443
禅念
(一)倾心于禅定,喜乐禅定之心念。即厌弃世尘烦累之念虑。续高僧传卷十八释慧欢章(大五○·五七七中):“尝经行山顶,误堕高岩,乃在石上端居,不忘禅念,其感灵如此。” (二)禅定与智慧。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大四八·四三五中):“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
禅林僧宝传
凡三十卷。略称僧宝传。宋代慧洪觉范(1071~1128)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为唐、宋两代禅僧八十一人之传记。据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三所载僧宝传序,此书系就达观昙颖禅师所著之五家传增补者,复收嘉祐以后至政和年间云门、临济二宗之杰出者而成。卷末附录有舟峰庵庆老所撰之补禅林僧宝传一卷,记法演..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