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
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
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
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
算命不如认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相信这个道理就行了。
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
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
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
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
算命不如认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相信这个道理就行了。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有些人学佛以后压力很大:“哎呀,我造的业太多了。”“我烦恼太重了,习气太重了……”无需担心。如果你能认真学修佛法,并且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哪怕再深重的烦恼,再严重的恶业,也能立即消除。 《华严经》中有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猫一出现时..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很多人还认为自己在修净土宗,随便念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愚痴!念佛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戒学。若是一点佛理都不懂,怎么受戒啊?哪些是戒?哪些是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得到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去戒体? 戒是清净的意思。若没有如理如..
世间任何事都有规律,找到了命运的规律,就不难推算出人的命运轨迹。很多人算命,就是在困境的时候就是求个希望,在顺境的时候就是求个心安,都是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三分天命,七分人为。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是自己的心与行为在时时刻刻左右命运。改命要调整自己心态,修正自己行为福从哪里来?..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学佛修行的过程一定要如理如法,明理很重要。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还去学佛信佛,这都是迷信,都是盲修瞎炼,永远成就不了。很多人学佛修行很长时间,但是始终达不到效果,最后都灰心退步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如理如法地学,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比如..
【乐界】 p1307法蕴足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云何乐界?谓顺乐触所起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界。复次修第三静虑顺乐受触所起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界。
指五种边见,相对于“中道实智”。即:(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五)非非有非非无等五种着边之法。前四句乃就所缘之境,后一句则就能缘之观,依之而建立五边。依通玄钞所载,第一执有是增益谤,第二执无是损减谤,第三执亦有亦无是相违谤,第四执非有非无是愚痴谤,第五执非非有非..
(805~882)唐代僧。秀州嘉禾(浙江嘉兴)人,俗姓朱。字执经。自少入道,及长,精通相部律及中观论。唐开成元年(836),止於越州嘉祥寺,敷阐毗尼。后移居静林寺讲涅槃,学众逾千。会昌法难之后,住越之开元寺,宣讲律乘。中和二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八。师素通儒典,善为文,尝自撰墓志,详述志业..
据起世因本经卷一载,劫初世间黑暗时,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遂有昼夜年岁时节。日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照于四洲,遂有昼夜之不同。四洲指:东弗婆提(胜身)、南阎浮提(胜金洲、赡部洲)、西瞿耶尼(牛货)、北郁单越(胜处、俱卢洲)。 法苑珠林卷四将日照四洲、昼夜不同之情形列举四种,..
指世尊初欲出家时所发之四种愿。即:(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普曜经卷四] p1559
梵语vijāna-āhāra,巴利语 viāna-āhāra。四食之一。指认识作用。以精神为主体而保持生存状态者,称为识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苦乐品(大二·六五六下):“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杂阿含经卷十五、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俱舍论..
“自力念佛”之对称。指全力投托于弥陀之本愿力,此时之称名念佛即称他力念佛;反之,若以自力求开智慧、积功德,则其所作之称名念佛,或观念念佛,均称为自力念佛。 p1540
因明用语。梵语parārthānumāna。又作他比、为他比量。为因明三比量之一。即以他许(问难者之同意)之法所立之量(论式)。依“自比量”确知自己(立论者)所立之义,更为破他所立之义,而以敌者(问难者)所许之法立量,称为他比量。作他比量时,必于宗(命题)中置“汝执”等简别之词。他比量又可..
(一)谓圆常大觉之方便之德。为三般若之一。方便,犹言善巧。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故称方便。即指道种智。[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参阅“三般若”603) (二)指方便智与般若慧。证达实理,称般若慧,得此慧者,心行寂灭;通权谋之智,称方便智,得此智者,备省众机。[往生论注卷下] p14..
释尊在过去世为国王之子,称为月光太子,一日出外游观,遇癞病之人哀求太子救疗,太子问诸医,群医谓唯有自幼至长未尝瞋怒者之血髓可疗此病,太子乃破骨取髓,涂于病人之身,并出血令饮之。[大智度论卷十二、经律异相卷三十一] p1462 ..
(名数)一暖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暖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暖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暖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
僧鞋之一种。即僧众所穿之鞋,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鞋面除脚尖部分外,皆缝缀为若干方孔,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亦有鞋面全部无孔,仅在前端缝一硬梁者,与一般之便鞋无异。 在佛世时,已允许僧众着鞋。据央掘魔罗经卷四载,比丘可以受持死牛之皮所做之革屣。据释门归敬仪卷下..
又作锤鍱佛、押出像、押出佛。为佛像制作方法之一。系依金属板模型锤击出,制成似浮雕之佛像。除礼拜用之大型佛像外,装饰门扉或光背之小型佛像亦使用此法制作。昔时西域地方亦盛行此种佛像之制作法。梁高僧传卷五竺道壹传载,道壹于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在会稽嘉祥寺造金鍱千像;又同传卷十三释法..
(名数)佛尝就人之死次受生,对波斯匿王之问说四种之死生。一从冥入冥,世人生于卑贱之家,旃陀罗之家,及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作卑贱之业,名为冥。处此冥中,复于身口意行恶业,死而堕于恶趣也。二从冥入明,处前述之冥中,于身口意行善业,身坏命终,而生于人天也。三从明入冥,生富..
(人名)杭州招贤寺会通,唐德宗时为六宫使,乞为僧,礼鸟巢道林禅师而落发。通一日欲辞去。师曰:汝今何往?曰会通为法出家,和上不垂慧诲,今将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上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时号为布毛侍者。见传灯录四。..
(饮食)Pūrikā,饼名。大日经疏七曰:布利迦译云着鉴饼,以种种上味和合,为鉴作之。
(名数)一财施,如上。二法施,如上。三无畏施,以无畏施于人。谓救人之厄难也。见智度论十四。
(术语)对于体灭而言。诸法之灭,其体非灭。体为常住恒有。其作用灭也。是为诸法灭之主张。
(杂名)Śravaṇa牛宿名。宝星陀罗尼经四曰:失罗婆(唐言牛宿),牛宿星生者,于右胫上必有两靥,常丰爵禄,受身无病,人所爱乐,命终生天。
(人名)魏书释老志曰:统万平惠始到京师,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始自习禅,至于没世,称五十余年未尝寝卧。或时既行,虽履泥尘,初不污足,色愈鲜白,世号之白白脚师。
(行事)白月十五日(即阴历十五日)、黑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即晦日)两度之布萨也。白黑月之终,说戒经而清僧众,谓之布萨。律院之严制也。
(术语)由加行私起之果也。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余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术语)正者对邪而言。正信者信正法之心也。维摩经方便品曰: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起信论曰:起大乘正信。
(术语)梵语三昧Samaya,一译正受。三为正,昧为受也。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三曰:纳法在心名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同序分..
(术语)三藐三菩提,新译为正等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
(杂名)宿泊于旦过寮之僧。谓行脚之禅僧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