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词是很精确的,我们说:我喜欢禅修,喜欢打坐,或者说欢喜禅修有什么不同吗?有。喜欢你还没有相应,那是一种习气,甚至于可能是偷懒,什么都不用干,你就盘腿打坐就好,管它是不是睡觉和昏沉都可以,这是喜欢。

欢喜打坐是什么?你打坐,上坐就相应,内在的这种喜悦升腾起来了,这是欢喜;然后修法相应,对于色业处,名业处都能够修的很相应;能够修止禅,修观禅,这个是欢喜禅修,欢喜打坐。

那么如何在种种感受之中修观禅呢?如果只是乐受时,知道乐受;苦受时知道苦受,不苦不乐受时,知道不苦不乐受。这个还不算修习受念处,只是一般人都有的感觉而已,了知受的生灭无常、无我才算是受念处的修行。

佛陀把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细分为六种,也就是有爱染的三种受和无爱染的三种受。六根接触六尘就会产生感受、受蕴,想蕴又会对感受做出好或者坏的一个评价或判断,给它贴一个标签。

一般人因为对诸法实相的无知和我执,有执著的有爱染的三种受,就是禅修者对于三种受生起了贪爱或者抗拒的反应;无爱染的三种受就是觉知到感受,但是切断了习性反应,不生贪爱和抗拒的反应,称为无爱染的三种受。

人的一生之中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不苦不乐的感受,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愚痴,这是一种对我执的迷惑,是不知道因缘法则的愚痴。其实贪里面有愚痴嗔、里面有愚痴,这个不苦不乐受就是愚痴。

为什么要觉知感受呢?

因为导致到我们轮回的是我们不断不断地生起了贪爱和嗔恨的情绪,然后造种种业,或者内在不断地起贪嗔反应还茫然无知、茫无所知。这些贪嗔习性反应的诱因就是感受对于乐受起贪,对苦受起嗔。

所以我们要断贪嗔,就要学习以客观的态度,能够保持不间断地去觉知,能够觉知所有的不同的感受。然后接受任何自然生起来的感受,保持平等心,不去加以判断,不加以判断想蕴就不会生起来。

对所有的感受都是不迎不拒,只是不中断不间断地用觉性去面对和照亮一切的感受,而不卷入其中。以觉性和平等心来超越一切感受,活在当下,就能够亲见感受的生灭现象。

一般的人都会喜欢乐受,其实乐受里面就隐藏着贪爱。不能觉知进一步就会被这种乐受引发出欲望,就会造业,苦受潜藏着嗔恨。当我们能够以正念觉醒来保持觉知,不再随乐受苦受起舞的时候,那么每一刻感受的觉知,都是我们能够用来断除习性反应的工具。

所以觉知、观察愉快的感受,不起习性反应就能够根除贪欲;正念、觉知不愉快的感受,不起习性反应就能够根除嗔恨;观察不苦不乐的感受,不起习性反应就能够根除愚痴、无明。

对于不苦不乐的感受,因为它不强烈,所以要真正的去觉知它,这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至少在当下这一刻就不再制造贪嗔习性反应,不再制造轮回的种子,这就是莫造新秧。

能够真正做到不造新秧以后,那么心之流就在你没有新的养分提供给它,它就被迫把过去生的业行种子,一个一个的以各种感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然后你一直一直去继续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就可以根除过去的业行种子,根除旧的习性反应,这个就是消旧业。所以随缘消旧业,更未造新秧。当所有的习性反应能够一一根除以后,我们的心也就能够解脱了。

节选自大愿法师《大念处经学记》

原标题:活在当下,以觉性和平等心来超越一切感受

转自微信公众号:六祖寺修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