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论理事〗〖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正)与佛学报馆书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正)与佛学报馆书
相关推荐
六趣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妄感为因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识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支的因,与后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过去世的十因,感现在世的二果。但若将十因视为现在世,则二果就是未来世了。此这称为二世一重因果。..
二种因果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种无漏因果
【二种无漏因果】即无漏因与无漏果。《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载,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苦果,则戒定慧三学为无漏之因;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此涅槃即无漏之果。无漏因即四圣谛中的道谛,无漏果即四圣谛中的灭谛。..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
世出世间因果
子题:三恶道因、三善道因、世间因果、三乘因、出世因果资持记·释钞序:“十不善业,三恶道因;十善五戒,三善道因,此世间因果。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是三乘因,即出世因果。”(事钞记卷二·三○·一七)..
一切智
【一切智】 p0002瑜伽三十八卷一页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
一切异类可得相
【一切异类可得相】 p0011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页云: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
一心
[出华严经]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观行
[亦名唯识观出宗镜录]一寻伺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粗心在缘曰寻。细心分别曰伺。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二真如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合干
忠曰:“干,关也。可关系其事之人也。”《敕修清规·尊宿唱衣》云:“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又云:“与丧司合干人封定。”
五盖
所说烦恼随烦恼中,有依异门。佛说为盖,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此由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也。五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此之五法,能盖覆心性,使不能生善法。一、贪欲盖 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
寂灭
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灭无,故谓之灭,是小乘之所归趣也。
结说
已上七科,即是生灭道谛。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何故不顺因果,而列果因?以钝根者举因推果难,举果推因易也。
明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鄙喻
法句经云。佛言。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口意三毒。垢秽充满胸怀。如洗足水不。可复用(谓不可用馔食)又云。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堪盛食(澡槃即洗足器)。
一心
种种事理,不出一心。故须谛信一心,乃为究竟。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
五盖(二)
五盖者,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诲,五、疑。小乘篇中已述之,兹从略。
因果一异四见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相等四分
于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相分 相、谓相状也。所缘为义,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之心,不能缘故。色尘有青黄等相状,声尘有执受非执受等相状,香尘有香臭差别,味尘有甘辛等相状,缘触有坚湿等相状,第六识缘法尘随则有色心相状,第七识缘第八..
因果理
世间生灭之相,亦非乱生乱灭,皆有其一定不易之律。所谓因果,故明生灭后,更须明其因果。
因果各义
因果之义,若分叙之,有种种义,于下逐次述之。兹明因果总义。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是为因果之理。如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等是。若举六道之果以辨因,则:一、地狱之果 正由上品十恶业因。二、畜生之果 正由中品十恶业因。三、饿鬼之果 正由下品十恶业因..
因缘
就因之义分之,说有因缘。因缘者,于一物之生,赋与强力曰因,旁添弱力曰缘。例如种子因也,雨露农夫等缘也。虽辨因果,应识因缘。若但知因,则惑于缘,因果之义缺矣。
三时业
由因果之差别,则现三时之业。三时业者:一、顺现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直于此生得受苦乐之果报,顺现法受业是也。二、顺次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二生得受其果报,顺次生受业是也。三、顺后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三生以上,乃至不定若干生后,得受其果报,顺后次受是也。虽辨因果,须达三时业因,若唯知..
三果报
就报上观之,又有三种果报。三果报者,谓异熟、等流、增上三者。第一、异熟果 善恶之业,异世而熟,其所受果,云异熟果。第二、等流果 由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无记因生无记果也。例如由前念之不善心,起后念之不善心,又生不善业,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是曰等流果。循等流之果略解十恶十善之因果。一..
人类因果
因果各义,上已述之。兹专就人类因果言之。
人生因果
人生因果之大要,观于辩意长者之十问、释尊之五十答解,极为明晰。一、以何因缘得生天国?答:一者、慈心不杀,恤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贫乏。三者、贞洁外色,护戒不犯,精进奉斋。四者、诚信不欺,能护其口。五者、不饮酒。二、以何因缘来生人中?答:一者、能行布施,恩..
十界因果
前言世间,明六凡因果。兹合世出世间,以明凡圣因果。惟但举其略,不加详及,故说十界业因及十界业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一、六凡因果 一、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极苦无间即地狱果 二、悭贪不施即饿鬼业缺乏不遂即饿鬼果 三、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昏钝困苦即畜生果 四、我慢贡高即修罗业战斗争夺即..
观三时门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与有因法,前时后时一时生,不可得故。如说:若法先后共是皆不成者是法从因生云何当有成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从因生者,先因时则无有因,与谁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无因时有因已成,何用因为?若因有因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