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欽老和尚:
耳朵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能不理,這就是戒.
廣欽老和尚:
耳朵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能不理,這就是戒.
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帮助的功夫则叫做助行。
指念佛人念到能把烦恼伏住(压下去)的功夫。憨山大师说:要将这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情牵缠遮障。如此下功夫,久久成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又叫做极静,禅定的功夫达到心静的顶点,叫做至静。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精要开示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
我们在净土经论的学习当中,要老实。怎么样老实呢?比如经典常常讲到我们对经典怎么熟悉,读诵、书写、礼拜、念佛、求佛的加持,这样老实。我们读五经一论,你不能说我已经读了一遍了,或者我已经读了十遍了,你读十遍八遍就够吗?净土五经的境界那是太超越了,太清净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读了很多遍..
广钦老和尚法语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把这一件事释怀。所以放下的前面,还要看得破,就放得下。所以之前这一件事情我们有没..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梦 参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是根本。行的时候应常念:人终究是会死的,不一定活到八、九十岁才死。死是没有规定的。大家都活到九十岁?不可能。你得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在用功的时候障碍会很多,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要想我这一天很安定..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能令一切众生获得究竟的身心安顿,乃究竟圆满的终极关怀。它让我们走上一..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我们提供的修学科目。很多同修经常说学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的功夫不得力。那为什么我..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
诸位同修想想念佛为的是什么?不外现在能消灾免难,将来能往生西方。消灾免难即是修福,往生西方即是修慧,若现在不能消灾免难就是没有福,现在既是不能消灾免难,将来要往生西方就很不保险。既是不能往生西方就是没有慧,就是没得一心,此理极为平常,也很易明白。诸位同修想想现在能不受灾难否?想必..
妄想是个假的,可是因为一个假的生出来了,很多假的跟着也就有了,所以自诸妄想展转相因:因为你生出这个妄来了,于是就像蚂蚁生出蚂蚁、菌生出菌,在很短的时间就会生出很多来。妄想也是这样子!因为你有了妄想了,我没有讲嘛?“善一伙,恶一群,什么人就找什么人。”因为妄想生出来了,哈,妄想也就都..
金庸笔下一无名之辈,随意创了门功夫,被3人偷学后壮大3个门派金庸笔下的武林讲究“传承”二字,这一点从他多部作品中都能看出,任何一门武功都会追本溯源的交代清楚,比如《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曾提到过江南七怪中的小妹韩小莹用了一套越女剑法,这套剑法也在后来被传给了郭靖,虽说在《射雕》时代这套..
【自性身】 p0597摄论三卷十四页云: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二解 成唯识论十卷十五页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三解 佛地经论七卷十二页云:..
【诸地云何造修】 p1354瑜伽七十九卷五页云:问:于此诸地,云何造修?答:若诸菩萨,性胜解行地;依于十地,修十法行。
【愚痴离欲】 p1251如六种离欲中说。二解 如十种离欲中说。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七卷、金刚顶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瑜祇经一卷、要略念诵经一卷等五部十五卷。又以上五部加龙树之发菩提心论及释摩诃衍论之二论,称为五经二论。或将五部中之要略念诵经与大日经合并为一部,另加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而为五部。或将大日经与要略念诵经、金刚顶经与..
为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所举之五种悭吝。即:(一)住处悭,唯我独住此处,不容他人同住。(二)家悭,唯我独出入此家,不容他人同进出,若有他人,则我当于其中为胜。(三)施悭,唯我受此布施,不与他人共受,若有他人,则勿使其所受过多于我。(四)称赞悭,唯我受此称赞,不令他人共受,若赞他人,则勿使其所..
禅宗公案名。指大光明藏(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之撰者宝昙评论临济门下宝寿、三圣慧然及兴化存奖三人之语句。大光明藏卷下三圣慧然章(卍续一三七·四三八下):“临济之门有宝寿、三圣、兴化,犹马祖之门有百丈、南泉、归宗也。百丈似马祖而有气力,归宗似马祖而绝豪迈,南泉似马祖而绝恢廓;以是知..
一般称心思之历程为心路,佛典中“心路”一词则多指心。盖以吾人之心乃修往佛地之道路,故称心路。无门关第一则(大四八·二九二下):“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p1409 ..
禅宗指斋食(昼食)前之小食。关于点心之义,据禅林象器笺饮啖门载,点心,点于空心也。即以食点空腹之义。我国唐代即有点心一语,一般指间食。又唐代之德山宣鉴禅师于尚未大悟前,曾遇一婆子,婆子藉所贩卖之点心(油糍)为缘,引金刚经之文而勘验之(卍续一四八·一四○上):“金刚经道:‘过去心不..
禅林中悬挂于库院前之大板。用斋时打斋板以集众。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大四八·一一二三中):“厨司方鸣斋板,就行饭。”[禅林象器笺呗器门] p6548
(一)指修行。禅林有“功之初后”一语,意指修行之过程。 (二)指修行之内容,或修行之体验。 (三)指修行之效果,相当于“功夫”一词。于禅宗,称纯一精进修行之坐禅功夫为功夫坐禅、功夫参究、功夫办道,或办道功夫。 (四)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所立“功勋五位”之第三位。意指修行之功果、功勋。(参阅“..
(书名)六卷,隋智顗着。明化仪化法四教之义。其注解各书如下:四教仪集解三卷,宋从义撰。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论排定。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灵耀节。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性权记。..
(术语)天台所立之教相判释也。四教者,化仪化法各有四教,五时者,说两种四教之时也。
(名数)四禅四无色八地之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之三种。其中净定有四种之别:一顺退分定,随顺味定将退本定时之位也。二顺住分定,为住于定之当分而不退不进之位也。三顺胜进分定,定力增进,顺于上地之定之位也。四顺决择分定。决择者以无漏智而名,净定之力愈增进,而顺于无漏智起无漏定所依之位..
(术语)又云四圣谛。苦集灭道之四谛也。其理真正,故云真谛,为圣者之所见,故云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又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知度论二曰: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谛法苦集灭道谛。..
(饮食)Pacabhojanīya,旧曰半者蒲阇尼。译言五啖食,五正食。寄归传一曰:半者蒲膳尼,应译为五啖食,旧云五正,准义翻也。一饭,二麦豆饭,三麨,四肉,五饼。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