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你的思想
◎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
摘自《灵山海会》总第25期
注意你的思想
◎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
摘自《灵山海会》总第25期
一与异。彼此相同叫做一,彼此各异叫做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 ──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
【随说因】为十因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此持业释。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此中,‘名想’与‘语’,即是随说因。简单的说,能说是所说之因..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执著。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
即七次受生于人天之间,乃“极七返有”思想之转讹。(参阅“极七返有”5477) p94
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也就是执著于法,与法执同义。
修者修正,行者实行。实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叫做修行。
(名数)一、欲想,起贪欲之思想也。二、瞋想,起瞋恚之思想也。三、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净影疏曰: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又】一、怨想,于人欲加害于我者,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二、亲想,于父母..
常诵地藏经的好处及注意事项一、得福得慧,离开苦难。地藏法门以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依经中所说如法而行。得福得慧,离开苦难,充分体现地藏菩萨伟大的拔苦精神。二、地藏法门能度大烦恼的人。地藏经中佛告诉我们,来参加这场法会的人数,用佛眼看都不能尽数。这些都是地藏..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实,不关注众生的疾苦,不努力实现生命的和谐与幸福,就无从建设生态文明。生命的本质..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的论文以为纪念。今年时逢圆瑛大师生西四十周年,为继承和发扬大师振兴佛教的精神,研究..
曹溪不断思想◎ 莲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药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为一喻:曹溪之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象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
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文伏以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摄受。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无念,以众生之念为念。故得慈起无缘,悲运同体。如皜月之普印千江,若阳春之遍育万卉。遍尘刹感,无求不遂,有愿皆..
一、叙论春秋时期,中国出了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就是孔子,他集以往思想文化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说之先声。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中国式的社会习俗和家庭生活的风范,在世界文明中上占有重要..
弥勒的佛教思想◎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丘之所以得到佛的赞叹和授记,是因为弥勒主要以深发快速成就佛果,统理大众的大乘菩提心。修..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年的鸠摩罗什翻译的。据说,龙树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温达拉巴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
◎ 弘 恩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涅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前一月告知弟子欲取圆寂,弟子哭泣,大师劝谕开示曰: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
◎ 虚云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
倓虚法师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1)即佛之戒律须守,对外面环境之奢侈繁华,须看得破,一切恶习,丝毫莫沾。每天应有定课,按照去作,念佛念经,皆不必分别。..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以及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的重要汉译佛典等佛教资料选编就很有必要了。1979年在中华书局..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禅门师资承袭图》称: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类对当前世界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把对事实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然后通过实践、理..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因为人类在一个区域之中一..
真正的出离心宗萨仁波切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如其在《华严一乘十玄门》卷一中,在标列十玄之名时,皆于其后再次标列:约相应无先后说..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很多,突然间会完全失掉,这就叫业障发现。我过去听到这么个公案,有位老和尚在闭关,闭..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在理论上,继承昙鸾、道绰二大师的净土思想,并丰富发展为一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澄清了诸多净土理论上的迷误,为净宗在中国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兹分述如下:(1)信心诠释,深得佛心。大师诠显《观经》圆发三心以为往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