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目山下作
◎ 皎 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摘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登天目山下作
◎ 皎 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摘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道绰,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迦才《净土论》卷下作并州晋阳人),是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的大师。他十四岁时出家,对《大涅槃经》特别有所研究,曾开讲二十四遍。后于太原蒙山开化寺从慧瓒禅师(536607)讲究空理,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隋大业五年(609),他到汶水石壁玄中寺。寺为昙鸾所建..
释明觉。俗姓猷。河内人也。祖为官岭南。后徙居为建阳人也。觉儒家之子风流蕴藉好问求知。曾无倦懈。宿怀道性。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此即愿观方。衡岳天台四明遍尝法味。复于径山留心请决。数夏负薪面皯手胝。下山至杭州大云寺。禁足院门。续移止湖畔青山顶。结庵而止。属范..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
◎ 达 摩弟子昙琳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
◎ 太 虚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
出世解脱之善因──八关斋戒(七)之不偷盗中《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载,有一比丘在俱萨罗国林中修行,因眼视不明,请医者替他沾治,医者教他嗅莲花香可以得愈,比丘于是觅得莲花池,端坐池边闻莲花香。天神看到后,对他说:「你为甚么偷花香呢?」比丘说:「我并没有伤害花的根及茎,怎可以说是偷呢?」天神说:「你..
位于浙江临安县西北,与安徽省境衔接。古称浮玉山。山有两目,东天目位于临安县西北约二十九公里处,高一五二○公尺,有大山、将军、宝珠等诸峰,洗眼、浮玉、白龙、炼丹等诸池,瀑布、玉剑等诸泉。西天目位於潜县北约二十六公里处,高一五四七公尺,有十二龙潭、三十六洞,其余峻峰、岩洞、石室、冷泉..
位于浙江西天目山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清代康熙四年(1665),浙直宰官请玉琳国师至西天目山重修高峰之道场。雍正十一年(1733),赐额“禅源寺”。[天目山名胜志(钱文选)](参阅“天目山”1346) p6480 ..
(1295~1374)日本临济宗僧。又称古先印原。萨摩(鹿儿岛县)人。出家于圆觉寺。文保二年(1318)渡海来我国,参谒天目山之中峰明本,而为其法嗣。嘉历元年(1326)随清拙正澄归返日本,住惠林寺,又历住净智、圆觉、建长等寺。应安七年示寂,世寿八十。敕谥“正宗广智禅师”。其门派称为古先派,为日..
位于余杭(浙江)天目山。南宋末年,高峰妙禅师入山闭关,学人依之结庵,遂成禅宇,初名为师子院。元代延祐六年(1319)赐额“师子正宗寺”,其后圯坏。至清初,玉琳禅师重兴修建,未久又遇灾,雍正年中再修,易名“禅源寺”。咸丰初年又罹太平天国兵燹,仅余一殿。同治时修复,有殿寮两千余间,为山中..
(1266~1349)元代临济宗僧。原为楚人,因祖父仕宦滇南,遂落籍昆明,俗姓周。其母梦祥云绕室而生师,师少具威仪,聪慧悟达,年十二即博通儒籍,十四岁厌弃尘俗烦劳,依雄辩法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往参宝积坛主,与雪庭禅师为友,然不得契悟。曾于林下禅坐七日,闻鸠鹊啾噪,忽有所悟。复东游天目山,参..
凡八卷,并首、末、补遗,共十二卷。明代僧广宾撰,清代僧际界增订。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 浙江天目山有东、西之分,为钱塘祖山,龙盘虎踞之地。天目山旧称浮玉山,东西浮玉山相距十余公里,脉相连而峰相望,峰岩秀丽险要。晋竺法旷寓居西天目山,此后高僧屡于此建梵刹,与东天目、径山,蔚为..
(1263~1323)元代临济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号中峰,又号幻住道人。其性睿敏,十五岁立志出家。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参谒高峰原妙于天目山师子院;一日诵读金刚经,乃恍然开悟。至元二十四年,师年二十四,依从原妙剃度,次年受具足戒。原妙示寂后,隐于湖州辨山之幻住庵。尝留止吴江、庐州..
(1682~1744)清初临济宗僧。扬州(江苏江都)人,俗姓沈。字文慧。十岁,投观音院怡然出家。二十岁,于京师愍忠寺受具足戒。从金陵宝华山松隐学律后,康熙四十六年(1707)参谒天目山晦石超琦;翌年,豁然彻悟,遂受付嘱。雍正九年(1731),开法于天目山,驻锡十年,退居剔灯庵。师前后近四十年不出..
位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之左。元顺帝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原妙禅师来此建构禅丛,称师子院。延祐五年(1318),改名师子正宗寺。元末罹兵火,明洪武四年(1371)松隐禅师复兴之,至二十四年乃蔚为丛林。其后复于明末遭毁,康熙四年(1665)大觉国师重兴法席,于故址建造开山殿。[天目山名胜志(钱..
(1238~1295)南宋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十五岁剃发,十七岁受业于嘉禾密印寺法住。初习天台,转而参禅,首诣断桥妙伦,其后参礼雪岩祖钦,得其心法。咸淳二年(1266),隐居于临安龙须寺。五年,偶为同参推枕坠地,闻响而彻悟。咸淳十年,住武康双髻峰。至元十六年(1279),入杭州..
位于浙江余杭西北约二十九公里处。高约九六○公尺,周围约二十九公里,在天目山之东北峰,因以小径通于天目山而得名。四面七峰为凌霄、御爱、天显、堆珠等,如手指高耸,登至顶上,浙江胜景集于一眸,实为天下奇景。山麓之兴圣万寿禅寺,乃我国五山之一,为临济巨刹。唐代天宝元年(742),牛头宗之道..
凡十四卷。明代宋奎光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径山位于浙江天目山之东北峰,因有小径通于天目山,故称为径山。唐天宝元年(742),国一禅师隐居于此,并行开山。经宋、元、明历代高僧经营,佛教史迹林立,其较著者有接待寺、大安禅寺、万寿禅寺、径山寺、安乐寺、法华寺、万寿正续寺、广化禅..
(一)(751~830)唐代牛头宗禅僧。又称遗则。长安人,俗姓长孙。初随慧忠禅师,得悟玄旨,遂南游天台,入天台山佛窟岩开精舍,为佛窟学始祖。唐太和四年(830)示寂,世寿八十。有融祖师文三卷序集、宝志释题、南游傅大士序、无生等义诸著作行世。[宋高僧传卷十、景德传灯录卷四、释氏疑年录卷五]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