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海法因庵主开悟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摘自《五灯会元》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摘自《五灯会元》
(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1、开悟之士,菩萨的德名。2、以法开导众生之士,为和尚的尊称。
【七种止息违犯诤事】 p0065瑜伽三十三卷七页云:又有七法,令诸苾刍所起违犯诤事止息。余如摄事分中。当说当知。此中有七种违犯诤事。一、开悟现前犯诤事,二、开悟过去失念犯诤事,三、开悟不自在犯诤事,四、寻思犯诤事,五、决择犯诤事,六、自悔犯诤事,七、忍愧建立二众展转举罪诤事。..
襄州高亭简禅师,参德山,隔江才见,便云:「不审。」山乃摇扇招之。师忽开悟,乃横趋而去,更不回顾。
观十二因缘的道理,而了悟生死流转的真相。由此观而开悟者,名为缘觉。
开悟实相的道理,而入于实相的道理。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
(术语)自既觉巳,又说法开悟他,使离生死之苦也。二觉之一。见三藏法数四。
【不死矫乱论】 p0334瑜伽七卷六页云:不死矫乱论者:谓四种不死矫乱外道。如经广说应知。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不死乱者。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随问者言辞而转。是中第一不死乱者..
【听闻正法】 p1463瑜伽四十四卷八页云: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眠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用手一摸,还以为好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或者把一碗好米饭给他,他还怕你们哄弄..
开悟分为两种◎ 净 慧开悟一般地说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所谓解悟,就是从理解佛法而获得的开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说的经典,祖师的语录,修行的法门、次第和途径,然后根据某一种法门去修。理解了、认识了某些法门的修行次第便是一种悟,这叫做解悟。这好比我们没有去过北京,没有到过故宫,..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皆仁法师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星证道了吧?后来想了想,在禅宗灯录的记载中,看星星开悟的禅师倒还真有一位。那他到底是谁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夜晚,一弯新月悬天。满天的星光闪烁,近得仿佛伸手就能够触碰到。元实禅师躺在田畔的草堆里,枕手望天..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不十分要听;因为各人的心行上差得太远。我亦不能不尽我的天职,只好一层一层讲下去。用功的人,对于世间上名利、荣耀;冤亲、贪爱、瞋恚等等,总名世间事,必须要死;还要死得一点不许存。古人讲:大死大活,小死小活..
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间之关系 《瑜伽师地论》卷九,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下「当来下生」四字皆省略)云:【云何缘起体?若略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谓如有一不了前际无明所摄、无明为缘,于..
◎ 圣 严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开悟不靠腿,说法不在嘴,可见得开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说。印度的各种宗教多半会用打坐作为修行的方法,他们认为,打坐是修行禅定的最好姿势。中国原来没有用打坐修炼身心的方法,它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来..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用手一摸,还以为好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或者把一碗好米饭给他,他还怕你们哄弄他..
索达吉堪布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需..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化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绵绵密密的念谁字,这一念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什么也破不了。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光。觉是体,照是用。有觉有照,为什么不免生死呢?因为你还是在有心用功,还没达到无..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
一九八○年七月四日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嗔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嗔痴,不要执著,我怎没看见佛光呢?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灭除习气..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经》与禅宗最为密切。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
今天,我们来谈《奢摩他颂》中的这一句:“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前面讲“以知知物”和“以知知知”是不对的。那么,现在讲的这个“知”,应该是怎么样才是对的呢?“不须知知”就是说,不需要去知知,不是能所对立下的那个知。“但知而已”是告诉我们,知知就是了知,了知就是能所对立的框..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为大禅师在开悟之前的经历来说明这一点。大家都听说过德山棒,以棒打而闻名的德山宣鉴..
都说开悟的楞严,那么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攀缘心”的概念都说是“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开悟”是每一个学佛之人都孜孜以求的修行方向、修行目的。而楞严经是最为善利于开悟的经文。佛陀所说的经文应当都是指导众生修行的无上法门。为什么楞严经却是最善利于开悟的呢?因为楞严经是围..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这一段话来修。或者说,按照这一十六字来修观自在菩萨,..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流的有感受之流,而每一个感受就是一滴水。这无数的点滴又一起挤迫在出生、存在和死亡的..
【见厌背】 p0639 瑜伽九十五卷三页云:劳役他故;名见厌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