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英译]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

引言

有不少人想听读龙普的佛法开示,因此来索取资料。我必须坦白地说,龙普的开示少而又少。这是因为他从来不作正式的讲演和长篇谈话。他只传授禅定、训诫弟子、解答疑问、或者与其他长老谈论佛法。他的话简短、谨慎、中肯。此外,他从来没有在正式仪式上作过演说。

因应众人对龙普之法的期求,我把他的简短教言编辑成本书——他解说的至高清净真谛、给弟子的教诲与训诫、答问、以及他素爱引用的经典佛语。我在他身边生活多年,直到他圆寂,这些段落或者来自我的回忆,或者来自我的笔记。我在此还记录了事件、地点、有关的人名,使内容易懂、可读。

尽管龙普平时不愿说,尽可能少说,他的表达方式敏捷、锐利、从不失准头。他的言辞简短,富有内涵,每句话讯息完整。好似他对听者施了催眠术,迫得他们用自己最深的明辨久久思索他的微言。

本书诸段落所包含的教导,有的平凡、有的幽默、有的寓涵至高的清净真谛——注意到这点的读者也许想问,何以这些片段没有按照内容的深浅、高低渐次编排。我的理由是,这里的每一节文字自成一篇。我希望藉着不同主题的穿插,调节阅读的氛围。如果这样做有任何不适、不当、错误之处,我请求有识之士慈心原宥作者的寡智。

帕-库-难陀般若拔罗那

(现名帕-菩提难陀牟尼)

1985年7月1日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国王发出一问:“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题给予一番指教之后,对四圣谛总结如下:

“朝外送出的心是苦的集因。

朝外送出的心的果报是苦。

看见了心的心是道。

心看见了心的果报是苦的止息。”

4.超越言语

一位博学的居士与龙普交谈,他说:“我坚信当今时代,修得道、果、涅槃境界的比丘不止寥寥几位。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的智识公诸于世,令有志修行者了解自己的程度,给自己鼓励和希望,全力加速修行?”

龙普答:

“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5.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会照着教本数他的戒,骄傲于他有227戒,

“至于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几条?”

6.真,又不真

修定的人开始有果报时,对自己的体验有疑问,是正常的——例如,体验到相互不一致的视相,看见自己的身体部位等等。许多人来见龙普,请他为自己解疑,指点如何继续修练。不少人说,自己在禅定中看见了天界、天宫,不然就是在自己体内看见了一座佛像。“我看见的东西是真的吗?”他们会问。

龙普会如此回答:

“你看见视相这件事是真的,不过你从视相中看见的内容,却不是真的。”

7.放开视相

发问者也许又问:“您说这一切视相都是外在的,我还不能利用它们做任何事。您说如果我只是粘在那个视像上,就不能继续进步。这是不是因为我在这些视相中滞留过久,已经避不开了?每一次我坐禅,心一收摄入定,它就直接往那个层次去。您能否指点我一个有效的方法,放开那个视像?”

龙普会如此回答:

“啊,的确,这些视相中有些可以是十分有趣、迷人的。不过如果你卡在那里,就浪费时间了。要想把它们放开,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是,不看视像的内容,看是什么正在看。那样,你不想看的东西自己会消失。”

8.外在事物

1981年12月10日,龙普参加了坐落在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的年度庆典。附近一所师范学院一大群短期出家的女士,前来讨论她们的毗婆奢那修行成果。她们告诉他,心静下来时,她们看见心里有一座佛像。有的人说,自己看见了等待她们的天界大厦。有的人看见了库拉摩尼塔(天界一座保存佛舍利的纪念塔)。她们对自己成功地修完了毗婆沙那似乎都十分自豪。

龙普说:

“所有这些显现出来让你们看见的东西仍然是外在的。你们根本不能把它们当成真正的归依。”

9.止而后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学问僧和禅僧——他们是第一批“赴外传法僧”——前来拜见龙普,请求开示与教诫,以便应用于传播佛法。龙普为他们讲授了甚深佛法,既可用于教导他人,也用于个人修行,亲证该真谛的层次。结束时,他讲了一段智慧之语,留给他们观想: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10.佛教的兴衰

那一次,龙普对那批传法僧作了一番训诫。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你们出去宏扬佛陀的教导,既可以使佛教繁荣,也可以导致它的衰败。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一位传法僧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如果你去的时候,行为端正,心里牢记自己是一名出家修行者,行为举止与之相称,那么见到你的人,还未有信心者,将升起信心。有信心者,你的行为会增进他们的信心。不过,逆此道而行的传法僧,将会破坏有信心者的信心,把尚未确立信心者推得更远。因此,我要求你们,知行具足。不要失慎、自满。不管你教他人做什么,应当亲自作出榜样。”

11.终极层次,乃是无欲

1953年雨安居之前,龙普的一位晚年出家的亲戚龙普淘,在跟随阿姜贴与阿姜散在攀牙府游方多年后,来拜访龙普,进一步修学禅定。他对龙普以熟人的口吻说:“如今您造了传戒厅,还有这么一座美观的大聚会厅,大概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福德了。”

龙普答:

“我造这些,是为了给大家用的,是为了世间、为了寺院、为了宗教而造。如此而已。至于积累福德,我要这样的福德干什么?”

12.给侄儿的训诫?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六年,战争的遗伤仍然影响着每个家庭。粮食用品短缺,生活贫困艰难。特别是布匹奇缺。一位比丘或沙弥拥有一整套三片式的僧袍,算是十分幸运的了。

我当时作为一大群沙弥中的一个,跟龙普住在一起。有一天龙普的侄子沙弥泊姆,看见沙弥查蓬穿着一套美观的新僧袍,就问他:“你从那里得到它的?” 沙弥查蓬告诉他: “正好轮到我随侍龙普。他看见我的袍子破了,就给了我这件新的。”

轮到沙弥泊姆给龙普按摩双脚时,他穿了一件破僧袍,希望也能得到一件新的。等他完成工作后,龙普注意到侄儿撕破的僧袍,怜惜地起身打开橱柜,递给侄儿一件物事,说:

“给,把它缝起来。不要穿着破成那样的僧袍四处走。”

沙弥泊姆很失望,不得不赶快从龙普手里接过针线。

13.为什么苦?

一位中年妇女有一次来拜见龙普。她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说自己的社会地位良好,从来不缺什么。不过她对儿子的不驯、不端、受种种不良娱乐的影响很不满。儿子挥霍家产,令父母伤心,实在不堪忍受。她请求龙普指点,如何排解自己的苦,如何使儿子放弃邪道。

龙普给了她这方面的一些建议,并且教导她如何静心,如何放开。

她走后,他评论道:

“如今的人为思想而苦。”

14.智慧语

龙普接着作了一段法义开示。他说:“物质上的东西在世间已经齐全了。缺乏明辨与能力的人们不能把握,难以养活自己。有明辨和能力的人,可以大量拥有世间有价值的东西,使自己在各种情形下生活便利、舒适。至于圣弟子,他们行事,是为了从所有那些东西中解脱,进入一无所有的境界,因为——

“在世间领域,有是有。在法的领域,有是无。”

15.智慧语(II)

“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时,心就不再系缚于忧伤。色、声、香、味、触,是好是坏,取决于心去外面以该种方式的造作。心无明辨时,它误解事物。当它误解事物时,就在一切绑束身心的事物影响之下痴迷。我们在身体上所受的恶果和惩罚,是别人多少能够帮助解脱的。但是,内心在杂染与渴求的绑束下造起的恶果,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学会解脱自己。”

“圣者们已经把自己从这两方面的恶果中解脱出来了,因此苦不能压倒他们。”

16.智慧语(III)

当一个人剃去须发,穿上僧袍时,那是他作为一位比丘的象征。不过那只是外在的层次。只有当他从内在剃去心的纠结——一切低等所缘——才能称他是一位内在层次上的比丘。

“头发剃去时,虱子之类的小爬虫便不能在那里住了。同样,当心脱出了种种所缘,脱出了造作时,苦便不能住了。当这成为你的正常状态时,才能称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

18.欲得善者

1983年9月初,内政部官员的妻子组成的主妇协会,由朱雅-吉拉罗特夫人带领,来到泰东北做一些慈善事务。趁这个机会她们有一天晚上6:20来拜见龙普。

顶礼、问安之后,她们从龙普那里接受了一些佛牌。不过见他身体不适,便很快离去了。但有一位女士留了下来,趁这个特别的机会求龙普:“我想从龙普这里也得到一样好东西(指佛牌)。”

龙普答:“你必须禅修才能得到好东西。当你禅修时,你的心将会平静。你的言与行将会平静。你的言与行将会良善。当你如此以良好的方式活命时,你将会喜乐。”

这位妇女答道:“我有很多职责。没有时间禅修啊。机关工作忙得我脱不开身,哪里有时间禅修呢?”

龙普解释说:

“如果你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禅修。”

19.有,但不为

1979年,龙普去尖竹汶府休养,并且看望阿姜松察。那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高阶比丘——就是主管泰南地区僧务的布帕寺达摩瓦罗兰堪比丘——也在那里,他只比龙普小一岁,老来学修禅定。当他得知龙普也是一位禅僧时,很感兴趣,于是拉着龙普就禅修的果报一事谈了很长时间。他提到自己担任许多职务,浪费了大好的生命从事学问和行政工作,一直到老年。他与龙普讨论了禅修的种种问题,最后问他:“您是否还有嗔怒?”

龙普立即回答:

“有,但我不把它拿起来。” [1]

[1]中译注:又译我不与它连接。

20.随时觉知

当龙普在曼谷朱拉隆功医院治病时,有许许多多的人前来拜见、听他说法。班容萨-空素先生也是其中对禅定有兴趣的人之一。他是暖武里府僧伽檀那寺阿姜萨农的弟子,该寺如今是一所精严的禅修寺院。他在请教修法时,第一个问题是:“龙普,如何斩断嗔怒?”

龙普答:

“没有谁在斩断它。只有随时觉知它。当你随时觉知它时,它就自行消失了。”

21.斩断疑惑

在朱拉隆功医院夜间照料龙普的不少比丘与沙弥,注意到有些夜晚凌晨一点之后,仍然听见龙普在说法,这使他们疑惑不已。他大约解说十分钟,接着诵一段吉祥经偈,似乎面前有一大批听众。起先,没人敢问此事,不过发生多次后,他们实在忍不住疑惑,于是就问了。

龙普告诉他们:

“这些疑惑和问题,不是修法之道。”

22.惜言

武里喃府来了一大批修法者,由府城检察官奔查-苏孔塔警长带领,前来礼拜龙普,听闻佛法,请教如何使禅修更进一步。多数人已经跟许多著名的阿姜修习过,导师们对修行已作了种种解说,相互间不完全一致。这就使他们疑窦增生。于是他们请龙普推荐一条正确、易达的修行道。自谓修行时间难觅,若是能找到一条便捷之道,就再好不过了。

龙普答:

“直接对心观心。”

23.简单,却难行

邦西空军01电台的端坡-塔里察小组,由阿孔-坦尼帖率领,来到泰东北作集体供养,并且拜见诸寺院的阿姜。他们也来此停留,顶礼龙普、呈送供养、接受回赠的小纪念品。之后其中一些人便出去购物,另一些人找地安歇。不过,其中有四五个人留了下来,向龙普讨教一个简单的法门,帮助自己舒解内心时常感受的压力和抑郁。他们问,有什么法子效果最快?

龙普答:

“不把心送到外面去。”

24.扔了它

一位女教授,在听了龙普的一场有关佛法修行的开示之后,向他请教的“服丧”的正确做法。她继续说:“尽管拉玛六世先王在位时颁布了一套良好的制度,如今人们不再遵守,正确地服丧了。近亲或者远亲长辈过世时,照规矩应该服丧七日、五十日、百日。不过如今的人根本不守礼制。因此我想问您:什么是正确的服丧?”

龙普答:

“丧事之苦是需要全知的。全知后,你就把它放开。为什么要穿着它?”

25.世间真理

一位华人女士,在顶礼龙普之后问他:“我必须搬到武里喃府帕空查区我的亲戚那里开店。问题是,亲戚们对于什么货品畅销,各各有一套主意,都在建议我卖这种、那种不同的货品。我决定不了到底卖什么。因此我来向您请教,我卖什么货品比较好。”

龙普答:

“什么货品有人买,就好卖。”

 

27.两个世界

来自远方府会的三四位年轻人来看望龙普,当时他正坐在佛堂的露台上。从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坐相、谈相之随便,可以看出他们可能熟悉某类行为不端的比丘。更糟的是,他们显然以为龙普对护身符有兴趣,跟他大讲送给自己法力护身符的密教大阿姜们。接着,他们一个个拉出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给龙普看。其中一个是用野猪的獠牙做的,一个是虎牙做的,还有一个是犀牛角。每个人都吹嘘自己的护身符有了不得的法力,于是其中一个问龙普:“哎,龙普。这几个当中,哪一个最好、最特别?”

龙普似乎被逗乐了,他笑了笑说:

“没有一个是好的。没有一个特别了不起。它们都来自畜生。”

28.只有一段

龙普有一次说:“1952年雨安居,我发愿通读全套巴利三藏,看一看佛陀言教的终点在哪里,看一看圣谛的终点,苦灭的终点在哪里——看佛陀是如何总结它的。我一直把经典读完,边读边思考,但是没有哪一段触及内心之深,令我可以确定地说:这说的是苦的终点。这说的是道、果、涅槃的终点,

“只除了一段。舍利弗初证止息,出定后佛陀问他,‘舍利弗,你的肤色特别明亮,你的脸色特别光亮,你的心住于何处?’

“舍利弗答:‘我的心住于空性。’

“只这一段,触及了我的心。”

29.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

阿姜苏亲-苏近诺多年前从法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高度崇尚修法。多年来他是龙普雷的弟子,后来听说了龙普的名声,便来跟他修习,最后剃度出家。跟随龙普修习一段时间后,他想外出游方,觅地隐修,于是前来告辞。

龙普建议他:

“在戒律方面,要研究经典,直到你正确懂得每条戒律,能够无误奉行为止。至于法,读得多了,就会有许多猜想,因此不要研究。只要专意修,就够了。”

30.观察什么

龙榻南中年后出家。他是个文盲,中部官话一句不会,但他的优点是好心、受教、勤恳负责、无可责咎。他看见其他比丘外出游方,或者去跟别的阿姜修学时,起意效仿。于是请辞,龙普准许了。可他又担心起来:“我不识字。也听不懂他们的话。怎么跟他们一起修呢?”

龙普建议他:

“修行不是一个写字、说话的问题。知道自己不懂,是个好的起点。修行之道是这样的:在戒律方面,要观察他们的榜样,观察阿姜的榜样。丝毫也不要偏离他的模式。在法的方面,连续观察你自己的心。直接修练心。当你懂得自己的心时,它能够使你懂得其它的一切。”

31.难题与责任

在僧伽事务上,除了必须处理大事小事之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缺少肯做住持的比丘。我们间或听说比丘们争当某个寺院的住持,不过龙普的弟子们必须被劝说或者命令,才去担任其它寺院的住持。毫无例外,每年都有几群居士来见龙普,请他派一位弟子去担任他们寺院的住持。如果龙普认为某个比丘适合去,就会请他任职。不过多数情形下,那位比丘不愿去。常见的借口是:“我不会做建筑工程。我不会训练其他比丘。我不会开示。我不擅长公关接访。因此我不想去。”

龙普会回答说:

“那些事并不是真正必要的。你的唯一职责是遵守日常规矩:托钵、吃饭、坐禅、行禅、打扫寺院、严守戒律。那就足够了。至于建筑工程,那有赖于居士护持者。做不做,由他们。”[1]

[1]中译注:据笔者所知的泰系寺院,寺产不是僧团拥有,而是由居士组成的寺院委员会所拥有。一所寺院最初的兴起,也主要是居士捐地,邀有德僧伽住锡,让自己获得修福听法修法的机会。因此有上文的居士请僧侣去他们的寺院做住持一说。

32.越穷越乐

每晚五点,龙普在一位比丘或沙弥的助侍下洗温水浴,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命终。浴毕,擦干,感觉清新时,常常会即兴讲几句法语。譬如,有一次他说:

“我们比丘,如果确立起身为比丘的满足感,就会多有喜乐与安宁。不过,如果我们身为比丘,却去追逐本份之外的其它角色,就会一直卷入在苦中。停止渴求、停止追逐时,那就是真正的比丘身份。当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时,越穷越乐。”

33.越少越好

“即使你读了整部巴利经典,记得大量的法,即使你可以精辟地解说它们,得到许多人的尊敬,即使你造了许多寺院建筑,能够详尽解说无常、苦、非我——如果你仍然失慎,那么你还没有尝得一丝法味,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它们的目的也是外在的: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后代、或是作为佛教的象征。唯一对你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是苦的解脱。

“只有你了解了那一颗心时,才能从苦中证得解脱。”

34.没有想到

龙普管辖的一所下院里,住着一群五六位比丘。他们希望进一步严格修行,于是发愿在雨安居期间禁语。除了每日课诵和两周一次的波罗提木叉诵戒之外,一语不发。雨安居结束后,他们来顶礼龙普,报告自己的精严修持:不仅完成了其它职责,还做到了在整个雨安居期间禁语。

龙普微笑了一下说:

“不错。不讲话,就不犯妄语戒。不过你说自己止语,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证得止息的精微境界的圣弟子,受与想终止了,才能够止语。除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