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一异
一与异。彼此相同叫做一,彼此各异叫做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大乘佛教(Mahayana Byddhism)
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 ──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
随说因
【随说因】为十因之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此持业释。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此中,‘名想’与‘语’,即是随说因。简单的说,能说是所说之因..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
三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执著。
业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
思梵《佛祖统纪》
思梵。居西山。星者谓之曰。六月望师其终乎。师曰。造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坐龛中。集众端坐而化 。
岳神乞戒(嵩岳元圭禅师)《释氏稽古略》
岳神乞戒。嵩岳元圭禅师。生伊阙李氏。幼岁出家。高宗永淳年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庐于嵩岳之庞坞。是年一日有异人。峨冠裤褶(音习)而至。从者极多伟甚称谒大师。师睹其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邪。彼曰我此岳神..
七生
即七次受生于人天之间,乃“极七返有”思想之转讹。(参阅“极七返有”5477) p94
法缚
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也就是执著于法,与法执同义。
修行
修者修正,行者实行。实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叫做修行。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的。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经..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资料颇有疑点,故尔近代学者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不过,从石头希迁之后此系的禅思想考察..
杨维中:识体理体两分与“一分无性”说──法相唯识宗佛性思想论析
一、种姓与种子唯识宗竭力主张五种种姓之别是与立第八识即藏识为本体密切相关,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以种子诠释种姓,是唯识宗的独特立场,也是分析唯识宗如何分疏心性与佛性之关联的前提。种姓又称种性,为梵语译词。因为印度文化公认属于某个种族的人必然具有共同的性..
杨维中:《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髓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将其当作浓缩了的《华严经》来看,它..
杨维中:论佛教心性论所受道玄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形成过程之中,道家、玄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思辨性极强的佛学为了更好地得到世人的理解,不得不暂时依附于道家以形成格义佛学。当佛教为了扩大影响附丽于玄学而形成所谓六家七宗之时,道家、玄学对佛学的影响力似乎达到了顶峰。其实,这只是一个表象而言。就道家、玄学对佛..
杨维中:《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体上看,由于研究者原先所长和喜好的差异,以及研究目的和着眼点等等的不同,其结论往..
杨维中:《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不明,只有首尾两页的照片。(2)S5475号,即斯坦因本,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收于{大正..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述,广搜博览,互相质疑,而成《宗镜录》一百卷,力图调和当时各..
李向平:佛教与近代东洋思想——近代中日知识分子佛教观比较
就其文化本质言之,近代日本与中国的近代化,实为一类接受型、受容型的近代化。因此,时代及历史的限制,使近代东洋思想史中不得不以西洋文明信念作为坐标,构成近代日中知识界中进步与保守的价值判断。不与之吻合者,被斥为保守;反之,则被视为进步。那些承载着东方文化传统并代表着东方文化精神的价..
李向平: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上海大学 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李 向 平永明延寿禅教融通、禅净一致的思想及其主持编撰的《宗镜录》,对于禅学独盛的时代来说,是一个总结;而对于宋代之后中国佛教多元发展的格局而言,则承上启下。其思想意义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国佛教哲学思..
郭耀华: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北魏时代达摩祖师从南天竺(南印度)来汉土,传授教外别传,佛门正法眼藏禅宗一脉,成为东土初祖,当时梁武帝大兴土木兴寺施僧,因为功德广大,达摩祖师入朝时,跟梁武帝说毫无功德可言,梁武帝非禅门龙..
六种无为法是哪六种
(一)“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着,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这种无为,实际上是指我们用功修行,进入无修、无得、无证的境地,圆满了一真法界的神用。(二)“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
大安法师:诽谤净土法门的这种罪业超过诽谤诸佛的罪业
请看下文。“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辜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好,这是一个总结:不明禅、净、有、无四个概念的内涵所导致的这种大的损害。世间很多人都是很轻率..
宣化上人:修道不要太聪明
老子说:“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我们要学愚痴,但要学愚痴并不容易,因为境界时常来告诉你不要愚痴,所以养成大拙方为巧。修行即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你若不笨,妄想就多,妄想一多,就想考古、证今,或管许多闲事,或想..
杨维中: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唐代时期,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传统。本节在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唐代唯识宗僧人的弥勒信仰及其教说略作分..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放生,一直是佛教徒具有神圣认同感的宗教实践之一。在佛教的放生观点中,认为所谓放生,就是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使其重获生命自由。在放生的同时,为举行放生仪式,即予以放生物食物,并为之授三皈戒及解说大乘经典等,以结法缘。在佛教中,放生主要..
杨维中: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从真谛圆寂之后至隋唐之际,《摄论》之学的弘扬,如火如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著述也异常丰富,法脉传承枝繁叶茂。可惜,现存的思想资料非常有限,仅有道基、道奘、灵润三人的学说因被引用而保存下来一些梗概。下文依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摄论学派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