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答:他不犯人,何必害他?既起杀心,又作杀行,非犯戒而何?岂不闻安禅可制毒龙,说法能驯猛虎乎?纵力不及,对此凶毒众生,防之避之可矣。如必执着杀掉,方为究竟除害,然则凡受邪淫戒者,何不尽将生殖机构一例宫去?以此为邪淫之工具也。思此便释然矣。
相关推荐
一箧四蛇
(譬喻)以一箧盛四蛇,喻一身之四大和合也。涅槃经二十三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喂饲。卧起摩跣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四卷金光明经一曰: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止观一下曰:三界无常,一箧偏苦..
七步蛇
(动物)有毒蛇,人为所螫,行七步必死,故曰七步蛇。婆沙论四十六曰:为七步毒蛇所螫,大种力故能行七步,毒势力故不至第八。
鹦鹉
(动物)梵云臊陀。或云叔迦Śuka,能作人言。见名义集二。
八不净物
亦名:八不净财、八毒蛇、八秽子题:不净心、不净戒、不净教、不净信、不净业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由此八种,皆长贪坏道,污染梵行,有得秽果,故名不净也。”资持..
出家先说苦事
子题:一眠、菩萨日三夜三每行三事、一食、一住、多学资持记释云:“先说苦事,欲令知难,免后悔故。文列五事。一住,住即是坐;疏云,一坐加趺,周时方起。一眠,即经云,中夜诵经,以自消息。四节食。五勤学。四分,则有十种,谓能耐风、雨、寒、热、饥、渴、毒虫、恶言、一食、持戒。”(事钞记卷四..
受具戒年限
子题:年二十方堪受具、十种苦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律云,年二十者,方堪受具。谓能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能忍恶言苦事,能持戒,能一食等。僧祇云,若过二十,减七十;无所堪能,不应与受具。”资持记释云:“律文,初以年简能。谓下,列示所能。即十种苦事。寒下六字为六,蚊虻毒..
命难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言命难者,恐被夺命,故不名犯。淫开境合,教制约心;盗虽无文,约义许有,既不损境,暂移后还,不作永意,何过之有?杀妄两戒,罪成无改,故并不开。”行宗记释云:“命难中,上二篇中,唯开淫戒,初示难相。淫下,次简四戒。初准文开淫;二、约义通盗;三、明不开杀妄。”(戒..
安居命梵二难出界法
亦名:命梵二难出界法子题:移夏不破安居随机羯磨·诸众安居篇:“命梵二难出界法。律中若安居中,本二、大童女、淫女,伏藏欲来诱调比丘,又有恶鬼、怨贼、毒虫、恶兽,不得如意医药使人,我若此住,必为我净行及命作留难,佛言听去。准毗尼母论云,移夏不破安居。诸部无文开。”(随机羯磨卷下·一四..
安居有难移夏
亦名:有难移夏子题:破安居、破夏、人难、移夏不破安居、摩夷、摩怛理迦、本母行事钞·安居策修篇:“夏中遇缘失否者。初明有难移夏,后受日逢难。初中,四分云,二难。梵行者,本时妇、大童女、淫女、黄门,伏藏,皆因人来欲诱调比丘,恐为净行留难。二者,鬼神、恶贼、毒虫、恶兽,不得如意饮食医药..
大毒蛇喻
【大毒蛇喻】 p0240瑜伽八十四卷一页云:又彼诸欲,喻大毒蛇者:为诸圣贤所远离故。
一箧四蛇
以一只箱箧容纳四条蛇,比喻人体系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九中):“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复如是,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以是因缘,远离众善。”即以四大..
二十五神
守护受持五戒者之善神,计有二十五尊。分述如次:(一)守护不杀生者之五神:(1)蔡刍毗愈他尼,除邪恶。(2)输多利输陀尼,完具六根。(3)毗楼遮那波,平调五脏。(4)阿陀龙摩抵,通畅血脉。(5)婆罗桓尼和婆,保护爪指。(二)守护不偷盗者之五神:(1)抵摩阿毗婆驮,出入往来安宁。(2)阿修轮婆罗陀,饮食甘香..
二种病
[出涅槃经]一身病谓身因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以致诸病所生。故名身病。(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以此四者。遍满世界。故名为大。人揽外之四大。而成内四大之身。坚湿暖动之性。在内交攻。不相和顺。毒害如蛇。故曰四大毒蛇。)二心病谓心体灵明。虚圆湛寂。其或欢喜不胜而致踊跃。怯懦无勇而..
恶报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刍二人。决择义理。小者诃大者。大者遏入房中。嗔火所烧。寻即命终。身变为毒蛇。欲螫小者。时佛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忏悔。汝可作昔日苾刍想作礼。佛为蛇说法云。贤首。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蛇闻法已。即..
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湿生
依湿气而生的动物,如蚊蝇等是。四生之一。
十二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详细说明。四谛法门是小乘佛法里面的根本理论,小乘里的缘觉就是靠观十二因缘而开悟,缘觉是声闻乘里的一个果位,在梵文里面叫“辟支佛”,“辟支”意思是“缘”,“佛”翻译过来叫“觉”,所以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跟阿罗汉..
富贵公主为何咋折腾都有钱?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有两位大国王,第一位是波斯匿王,另一位则是频婆娑罗王,他们崇信佛法,敬重佛陀,护持佛教。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拘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两大强国。波斯匿王与曾和佛陀辩论,因此结成好友,并视佛陀如师。佛陀在拘萨罗国都城舍卫国(舍卫城),前后住..
宣化上人:极乐世界无女人,是否重男轻女?
问:师父曾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 宣化:为何生于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因是永乐无苦,不像世间之乐极生悲,故曰极乐。昨天我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今天亦可说没有男人。你们一定想,法师乱说话,其实你们怎样问,我便怎样答,随机应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与女”..
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用以供奉,见之如对佛前。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的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佛教造像之首要目..
着相的佛教解释
着相也就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通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着相,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希望得到,这一念生起后,贪、嗔、痴..
准胝观音的法相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
宽见法师答:家庭不幸福,离婚断了恶缘,是否比忍气吞声高明呢?
问:请教师父,如果有人家庭不幸福,离婚断了这个恶缘,是否比忍气吞声高明呢?对于没学佛的人来说?宽见法师答:若无智慧,以嗔恨心、报怨心行之,两者皆不高明;若有智慧,深信因果,以平等心、包容心、无所求心,离婚或不离,则皆应理,俱属高明。..
大安法师:有师兄自己去供养,不给其他师兄机会,这样是犯戒吗?
【问】:弟子这里有法师来,可是有师兄却说是奔他而来的,就请到自己家里去,自己去供养,不给其他师兄机会,这样是犯戒吗?【答】:我们每个学佛的人都要反省:学佛是学什么?我们有很多烦恼和执著,很多是来自一个“我”,所以首先要破我执。有这个“我”就会心量狭隘,就会以自己为圆心画圆圈,以自己..
吃动物的肉,迟早要还的
业障越来越重,智慧就越来越薄,福报就越来越浅。于是对正法,就越难以产生信心;没有信心,对因果、对轮回,他听了之后就不相信,甚至哈哈大笑。你跟一般人谈因果轮回,他会哈哈大笑,他觉得你很迷信:“哪有这个事情呀?你看世间都是善人受煎(欺),恶人得势。没有因果!”你说极乐世界,他会说:“极乐..
《少林寺针灸秘抄》
历史上,少林寺涌现了大批知名僧医。北魏后期的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刚被尊为活菩萨,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隋代少林僧人子升善武好医,尤其对气功和点穴治病深有研究,晚年撰述的《摩穴秘旨》主要阐述了气功医治和点穴治疗的内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常用的六十八穴的部位、取..
信仰道教是否一定要戒酒?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
雪漠:你是否冷落了你的灵魂?
你是否冷落了你的灵魂?祈祷是几乎所有宗教修炼的重要内容。佛教中重要的百字明咒,内容其实是一段很长的祈祷文。离开了祈祷,便不可能有宗教。祈祷的本质是向往。向往一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在这种向往中,我们在渐渐远离了贪婪、仇恨和愚痴。在密乘中,大多向其开派大师和上师祈请为主,格鲁派的“米遮玛..
居士修行治病讲座 7
气伤心,得心脏病。我不应该觉得伤心,这一项肺到心脏,心窝这一块的病都能治。怎么忏悔,记住和时间地点没有任何关系,你干什么也没关系,上厕所,吃饭,坐公车都可忏悔,想自己伤心的事,还得高兴,这就是相生相克法。过去伤心让我们悲伤,现在必须大笑之,因为笑下面是夭折的夭,一笑,这个灾难就夭..
大安法师:弥陀经中的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
问:如何理解弥陀经上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大安法师答:对,这个《阿弥陀经》最后讲到十方诸佛都在称扬赞叹,不仅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也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在佛菩萨的眼里来观照这个世间,是非常苦难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