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有甲杀乙,因乎?果乎?有无根据可以知之?(黄涵)
李炳南答:在甲为因,前无故而杀之,固为造因,前有故而杀,乃是造因,以被杀者,不了前缘,仍怀怨恨,怨必思报,故曰仍是因,不过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后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偿之,固为受果,虽不欠甲命,当有他因,借此而食果报,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该因,恐遇缘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寻,无有已时,所以佛法贵乎觉悟舍且解也。
问:今有甲杀乙,因乎?果乎?有无根据可以知之?(黄涵)
李炳南答:在甲为因,前无故而杀之,固为造因,前有故而杀,乃是造因,以被杀者,不了前缘,仍怀怨恨,怨必思报,故曰仍是因,不过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后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偿之,固为受果,虽不欠甲命,当有他因,借此而食果报,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该因,恐遇缘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寻,无有已时,所以佛法贵乎觉悟舍且解也。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部派佛教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
超一切识无边处者。谓彼尔时。于识无边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者。云何无所有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所有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识无边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无所有处为静妙离。余广说如空无边处。..
【摩诃迦旃延】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善解契经者。净名疏云:此翻不定,有云扇绳,有云文饰,未知孰正。或曰: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一、有见 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二、无见 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损减实性之妄见也。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也。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也。一、单四见。 一、执有。 二、执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二、无有无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三、具足四见。 一、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 二、无有无无,无亦有亦..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三、离阴是我。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一、单四见 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二、无有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三、具足四见 一、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 二、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
一切烦恼,由其生起之相上说,分为二惑。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先有无亦不应生,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复应更生,是则无穷。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无一时不可得,非一时亦不可得。如说:有无一时无离无有亦无不离无有有有则应常无有无性相违,一法中不应共有,如生时无死,死时无生,是事中论中已说。若谓离无有有无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无云何有有?如先说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如阿毗昙中说,有与无常共生,无常是..
有无四句者:第一、有句 执必有我身,即常见也,又谓增益谤。第二、无句 执必无我身,即断见也,又谓减损谤。第三、亦句 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亦谓相违谤。第四、非句 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亦谓戏论谤。..
止观云三止:一、体真止 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实相之真,是名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 方便犹善巧也,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是名方便随缘止。三、离二边分别止 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有无等二边之相,是名离二边分别止。..
【证自证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四分。这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有证知见分的作用,但谁来证知自证分有无谬误呢?于是识体更起能缘作用,以证知自证分的所证是否正确,此再度证知的作用,即是证自证分。但谁来证知证自证分有无谬误呢?就是原来的自证分,因为自..
【自证分】又作自体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二分。自是自体;证为证知,即为自觉的证知作用。四分中的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故必须另有一证知见分的作用,即是自证分。自证分即识之自体,故又名自体分。自证分还有一种再度知的作用,与自证分互相为证,以证二者有..
在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无数盛满八功德水之宝池。
唯识宗所说识体(包括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相应心所)的四种功能。一、相分,相就是相状、形相,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二、见分,见是见照,由见分去见照它、认识它;三、自证分,这时由心识的自体来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这种证知的功能叫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自证分证验之后,再度证知其结果..
(术语)超绝有无而离差别之心。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八难处之有无者。
(名数)眼等五根与忧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经下曰: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问:‘同是逆罪,谏有无者?’答:‘破僧倚傍,须谏使分;余无滥故,不须设谏。’”行宗记释云:“以五逆中唯谏破僧故。答中,余四杀逆,故无所滥。”(戒疏记卷九·四五·一一)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问:‘障戒不发,乃有无量,所以十三独名难者?’答:‘言难有二种:一、始终体定,不可延除;二、虽具法缘,戒必不发。余不具故,唯在遮收。小年衣钵,待求便是也。’”(业疏记卷一三·三○·一五)..
亦名:无量无边戒、无量无边律仪、出家人有无量无边功德子题: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智论云,若但说名字,则二百五十,毗尼中,略说则八万四千,广说无量无边。故出家人,有无量无边律仪。在家人不具尸波罗蜜,出家者,即具戒度。”资持记释云:“八万四千,对尘劳..
亦名:羯磨受具对过有四、凡夫感戒具过有四子题:内凡有四位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对过有无者,善来机胜,以无四过;不无遮犯,以在制前。破结无著,但有误犯。八敬三语,如上所被已明;如毗昙中,暖心退作五逆断善,故此二受,应是内凡已去也。羯磨受者,如多论中,内实凡夫,福薄感戒;欣下有羸,一..
亦名:羯磨受具逊请求乞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乞有无者,通论四受(善来、破结、三语、八敬),理须前告;如今(文)我欲,即是其相。但羯磨者通情稍难,若不逊请,无由牒法;故制乞也。”济缘记释云:“初通明四受,亦除破结;既不对人,故无从乞。如今我欲,今合作文,即前善来文云我欲于如来法中等..
亦名:转想子题:律但结前心之罪、罪有无者约转想本迷戒本疏·四波罗夷法:“言转想者,(一,人物非人物想)初须人想,可得同境;临欲取时,乃作非人物想。据后心时,俱得吉罗。然律但结前心之罪;盗人方便;故云人物非人物想取,偷兰。此句既尔。诸句诸戒,例同此解;后不言也。二,人物畜生物想。三..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问:‘戒师白和,教师则无者?’答:‘互有无也,终是僧义。以辄问难,众情难忍,故前白请。教师出众,前已白差,又在屏问,知和谁者。’”济缘记释云:“初通答。以下,别释,初明戒师有和无差;教下,次明教师有差无和。各一和白,故云终是僧义。”(业疏记卷一四·三○·一七..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僧尼不同者。(一、总示同异)三十戒中,有十八戒僧尼同犯;至尼律中单列戒本。有十二戒三种不同。(二、别显不同)(一、有无不同)初有无不同。如过前用雨衣、兰若六夜,二戒僧有;尼所以无者。浴衣常用,尼为佛开,既无时限,非制所及。尼是女弱,兰若不行,故无离犯。(二、..
亦名:净地结竟不犯内煮子题:内煮、内宿行事钞·四药受净篇:“问:‘结净竟,得中看煮,何为不犯内煮?’答:‘煮是随处,大界无人亦犯。宿是逐人,二界无人不犯。’”资持记释云:“问中,前云二净通僧在内检校,故此征之。欲彰宿煮结犯有异。答中,内煮准据大界中煮,不论人之有无。内宿但随人物共..
【五事有无分别】 p0277瑜伽七十二卷五页云:问:相、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为如自性差别,假立故立,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无。问:为如分别所行境,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有。如是菩萨、于相有性,得善巧故;于诸相中,善记为有;善记为无;善记为亦有亦无;善记为非有非..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