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
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事;对他国元首,但尽合礼之肃敬而已。明乎此,佛徒于佛神之间,各有分寸矣。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
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事;对他国元首,但尽合礼之肃敬而已。明乎此,佛徒于佛神之间,各有分寸矣。
后汉佛教,是佛教流行于中国最早的一个阶段。佛教最初传入汉土,确实年代已难稽考。但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同时也传说汉明之前佛教即已传入,两说各自发展。最后,汉明求法说颇为一般佛教徒所乐道,而汉明以前传来说也愈推愈远。现在分别述之如次:(1)汉明帝以前佛教传来说..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10卷。其中1~2卷讲皈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愿和发回向心。3~6卷叙显果报、..
Fayin佛教术语。亦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佛教徒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按佛教发展的顺序,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三法印 较早的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论..
【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为十恶业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大乘佛教特别强调不杀生,成为佛教徒最重要的实践德目。..
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成立于北京。该会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该会章程规定其任务为:①团结和倡导广大佛教徒参加各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庄严国土、利乐有..
略称一夏。即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此为印度佛教徒结夏安居之日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上):“曹山一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禅林象器笺节时门](参阅“安居”2398) p62 ..
法句经云。恶言骂詈憍凌篾人。兴起是行。嫉怨兹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嫉怨自灭。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言也。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
第五愿、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颂曰忍土众生不识宿 何况具足通三世净土菩萨识三世 万亿宿业悉通达一、列诸愿名此愿诸师所立之愿名有四:?令远识宿命愿〔法位、玄一、义寂、璟兴、静照、澄宪〕?宿命证明照了往事愿〔智光、良源〕?宿命能忆愿〔真..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钟公恩师慈鉴:【元音上师批语:志强仁者:你的信由陈峰转来,你们能不畏艰苦,努力修法,实是不易。望好好用功,力求上进,圆证本来,完成修行的使命,亦幸甚矣。元音1996年6月1日】顶礼师父。弟子去年3月赴莲社,智正师说您当时在粤,弟子福薄,未能及时面谒恩师,聆听教诲。幸蒙徐恒老[徐恒志上师..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大师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实证说亦唯佛与佛乃能了之。且诸法实相,竖说横说,重在亲证;有所说者,皆为方便引导假立法门,如法华三车之喻,不过欲..
居士: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法师:要做到随缘安乐,首先要智慧观照吾人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命运的好坏是由宿世的善恶业因所致。今生的吉利福报是由于前世今生修了善;今生的逆境潦倒都是前世今生造恶所致。所以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平常心对待。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是宿世恶业..
梦参老和尚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佛经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是面对亡故亲人、历代祖先,佛教自有相应法门,既让在世之人寄托哀思、表达孝道,又让已故亲人获得最大福..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便有,也不过见仁见智。就好像有人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样,所得的答案,一向是既精彩又不同..
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有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
问:‘为什么现在佛教徒不懂得正法,而拼命求神通?为什么现今多数佛教徒反而更爱钱?’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现在的人都中了钱毒,钱上有一种钱癌毒,这种东西是很毒很毒的。魔无形中洒上这种毒,所以人一接触到钱,就忘了一切,父母也忘了,只知道钱,认为钱是最亲切的,而为钱造了很多罪业。乃..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因为人类在一个区域之中一..
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我们不幸,生在末法时代,去佛已远,虽然做了佛弟子,也出了家,但如果我们只做个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以佛作幌子,高唱佛调,收徒收供养,起大庙、摆排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名为佛弟子实则贪名好利,这简直是佛教的累赘、佛教的败类、佛教的罪人啊!为什么佛法没..
有一天,师父故意做了一件很吓人的事情。一位教授在旁边很投入地讲自己对“酶”的研究,师父突然大吼一声,教授被吓得很厉害。被吓到的过程当中,教授为什么不想喝酒解忧呢?因为根本来不及想。处在被惊吓的状态时,教授的“酶”才顿然全部消失,酶在这个状态下生存不了了,意念出不来了。人心的大部分..
电子是无常的状态药物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鉴别,比如光谱、气相以及液相等。修行者的境界由谁说了算呢?不应该以师父的好恶为标准,而应该作科学系统的分析。原本佛教是有标准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用四法印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么叫四法印?当初佛在世的时候,佛教还没有创立,修行..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
凡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不如。老人家九十七岁如有做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左右呢!这虽然是老人的身体素质一向很好,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老人平时对眼睛的保养是:用稀盐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释一杯盐水。把双手洗净,再用食指与..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请问有甚么办法解决?二、此世灾难多台风吹来了,地震发生了,墙倒屋塌,这就得死伤许多人口。..
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个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跟着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真是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例如刀兵灾祸的悲惨跟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甲、刀兵劫的来源我们大家要明白,刀兵劫的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呢?凡事是不离因果的,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缘起(一)居家(二)在校(三)处世(四)聚餐(五)出门(六)访人(七)会客(八)旅行(九)对众(十)馈赠(十一)庆吊(十二)称呼(附说)缘起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