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自身有生命,此生命与佛,有何关系?(张清锦)
李炳南答:身求趋吉避凶,性求不生不灭,达此二种目的,全由智慧,必佛开示,方能悟入,是生我肉躯者父母,活我慧命者佛陀,此其关系也。
问:我自身有生命,此生命与佛,有何关系?(张清锦)
李炳南答:身求趋吉避凶,性求不生不灭,达此二种目的,全由智慧,必佛开示,方能悟入,是生我肉躯者父母,活我慧命者佛陀,此其关系也。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
忠曰:“干,关也。可关系其事之人也。”《敕修清规·尊宿唱衣》云:“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又云:“与丧司合干人封定。”
【生命】指自生至死的生命持续期间,有体温(暖)与意识(及潜在的阿赖耶识)同时存在,此即是一期生命的持续。此在佛教中,寿、暖、与识三者同时存在,互相支持,称为命根。换言之,暖与识维持一期寿命,二者之间有相互依存。报尽命终时,第八阿赖耶识离开身体,体温即不存在;反之,体温消失(如大出..
【现世】现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间。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的异名。实相超越一切相对相,超越一切语言效用,因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对性,而实相则是..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五无堪能处】 p0270集异门论十三卷六页云:五无堪能处者:云何为五?谓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无复堪能不与物盗心取。无复堪行非梵行,习淫欲法。无复堪能正知说虚诳语。无复堪能贮积受用诸欲乐具。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者:谓由彼因彼缘,故思断生命。阿罗汉苾刍,..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由两方面论证之:(一)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
杀一人而救多人,乃菩萨为利益众生所作之善权方便。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菩萨虽守净戒律仪,但如见一盗贼为贪财故,欲杀众多生命,或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欲造更多无间业;菩萨为使彼恶人不受地狱之苦报,及救多数众生生命,遂以善心、无记心,或怜愍心杀害其命,宁可自己堕地狱,不令彼..
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因果为同时而非异时。[..
谓于他财物及所摄受。起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染。是名恶贪。复有恶贪规他生命。贪皮角等。饮血啖肉。如是二种。总名恶贪。
即磨头也。《敕修清规》云:“磨主,兼主碓坊,米面供众,极有关系,须择有道心人,谙晓舂磨等事者充之。”
三聚净戒之一,是关系规矩和礼貌的戒律。
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能知过去世生命,和做过什么事情的神通,为六神通之一。
1、指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与缘。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四法受】 p0419集异门论八卷二页云:四法受者,一、有法受能感现乐,后苦异熟;二、有法受能感现苦,后乐异熟;三、有法受能感现苦,后苦异熟;四、有法受能感现乐,后乐异熟。云何法受能感现乐,后苦异熟?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与喜乐俱,害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
静养生命是为了更好绽放◎ 寂相一个有智慧的人,只要他能坦然地安住当下,就能掌握自己未来的生命导向。很多时候.使人疲惫的,不是因为路途的遥远,也不是因为忙碌而迷茫,是因为心灵的颓废,和对自己丧失了希望。很多时候,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常常去追逐身边飞走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逃避属于自己..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因此,在西方学术界中有人认..
与茅静远居士书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
◎ 沈海然 众生平等,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用心关爱。做到对每一个生命和每一种生灵的关爱和尊重,自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仰。众生平等,不要将生命分贵贱,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关爱,每一种生灵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我们要以这样的平等之心去认同生命、关爱生命。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
◎ 弘 恩有人问: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对生死、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什么看法?这的确是学佛的关键问题,此处正好可以说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拘尸那罗双树之间取于涅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前一月告知弟子欲取圆寂,弟子哭泣,大师劝谕开示曰: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
如觉法师世间生命皆难以避免会遭受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一旦遇到有些人便会非常痛苦,抑郁烦恼,甚至想舍命赴死,倍增苦痛。究其原因,则皆因不识生命无常苦空之理,所以遇到家人生病或其它意外事件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负面情绪中。为了帮助大众认识生命无常之理,在《众经撰杂喻经》中记载了一件..
济群法师皈依,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事情。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我们之所以沉沦,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生命的方向,我们找不到解脱痛苦和解脱轮回的究竟的方法。我们看不到生命的方向,一直在不断地起烦恼,不断地造业,而这又使得我们在轮回中沉沦。皈依,就是寻找生命的依赖和..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有佛教历史学者说:达摩并不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在他以前,谁是初祖呢..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了末法时期,为了防止退堕,不能没有净土。也就是在这样的时期,要即生开悟是有难度的,..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国,能成一位上医,不但要能治疗人类生理上的病患,并且还要能够治疗社会上的病态。还有..
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佛的眼里,万物平等,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精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机。它们用自己的生命装点着自然,哺育着生灵。不要以地位的高低来判定生命的色彩,在佛的面前,不同的只是有无对佛的认识,以及对佛认识的深浅、迟早而已。过去..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当你充满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