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 五 佛化的家庭
小和有个妹妹,叫做小平。
有一天,小和、小平跟着妈妈,到外婆家去,看见外婆的家里,挂着一张佛像,原来外婆信佛,舅父们一家也信佛。
小和笑着说:外婆!你们一家人信佛,我们的一家人也信佛。外婆点头答道:是的,我们大家都信佛,都是佛化的家庭啊!
问题:
1、小和到外婆的家里,看见什么?
2、为什么外婆的家里,挂着一张佛像?
3、一家人都信佛,叫做什么家庭?

二上 五 佛化的家庭
小和有个妹妹,叫做小平。
有一天,小和、小平跟着妈妈,到外婆家去,看见外婆的家里,挂着一张佛像,原来外婆信佛,舅父们一家也信佛。
小和笑着说:外婆!你们一家人信佛,我们的一家人也信佛。外婆点头答道:是的,我们大家都信佛,都是佛化的家庭啊!
问题:
1、小和到外婆的家里,看见什么?
2、为什么外婆的家里,挂着一张佛像?
3、一家人都信佛,叫做什么家庭?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达真堪布: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有些人的家庭总是不和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互相总是不谦让,自我观点特别强,都是自以为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若能把自己放下,真心对待身边的众生,他们都会被你感化的,家庭也自然就和睦了。..
            大安法师居士:原先不怎么精进念佛事事顺利,从今年我每天三万声佛号后,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请慈悲开示。法师:很多人碰到这种事情就会觉得我念佛应该更好啊,怎么反倒出现了不好的现象呢?那念佛是不是不好啊,不如不念佛了。这就是我们世间上的人对好和坏都认不清楚了。古往今来有很多例子..
            现今世道坏至其极,推究根源,皆由家庭无善教。从小时并不以做人之道理教之,况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等事理乎?以故此种人一闻邪说,即便依从。杀父奸母之事,彼固以为正分。即不如此,亦是得其权则任意妄为流毒天下,不得其权则结党横行为地方累。其源皆由于无贤父母之善教所致。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
            问:请教师父,如果有人家庭不幸福,离婚断了这个恶缘,是否比忍气吞声高明呢?对于没学佛的人来说?宽见法师答:若无智慧,以嗔恨心、报怨心行之,两者皆不高明;若有智慧,深信因果,以平等心、包容心、无所求心,离婚或不离,则皆应理,俱属高明。..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一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丈夫或妻子儿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他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看光盘,引起家人强..
家庭是一个人身心的栖息地,是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时休憩的驿站。而家庭里的男人和女人各占半壁江山,互相制约着共同把控着整个家庭的风水走向。《增广贤文》里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家道兴也就是风水兴旺的意思,那么,夫妇和就少不了女人的修养和男人的..
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分对错。《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
《朱子治家格言》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用纯其一生致力于研究程朱理学,因此这篇家训也就是集中体现了儒家学中修身、齐家的思想。文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修..
            邪淫,出家人是全断淫欲,在家人是不得邪淫,就是不得有第三者关系。邪淫的果报是什么?家庭不和,配偶不贞。所以我们有时候遇到不如意的伴侣,你千万不要去找他人的原因,一定要反思自己。佛法讲,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难道不如意的事,也是最好的安排吗?听上去有点不近人情,其实它揭示了因..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请问师傅:我和男朋友都是佛教徒,修净土,他喜欢念地藏经,然而我是一心念佛。如果他要我也念地藏经,我应该如何应对?请问组建佛化家庭,应该如何做?要注意什么?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有共同信仰就好,学修不同,可以互样尊重,慢慢转化,以求一致。自己守持念佛,并劝其念佛,若有需要,..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是道场,也是佛法的应有之义。佛法的修行,应该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有一个地方不是..
            2007年4月12日回复一位家庭不合事件的电邮来邮:师父好!前面几个月,心情都很平静,诸事比较顺利。最近,又开始烦躁。今天还和家人大吵了一架。我真的是忍不住了。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没有办法。我对我的家庭真的是绝望了,我真的是忍无可忍。这也许是我们前世的渊源。 我很想找个人宣泄,于是我就想到了..
            有一个凡夫,他觉得上帝是真好当,有什么啊上帝,不就是坐在那儿,成天让人家祈祷嘛,跪在面前,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干,完了事就完了,这种上帝谁不会干?他就跟上帝商量,他说上帝啊,咱俩换换,你这个活我也能干。上帝说你真觉得我这活好干?他说好干,他说我想干。你真想干?我真想干。上帝就说,那..
            ◎ 方海权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么,佛者觉悟,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觉悟。 觉悟表现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佛化的家庭很多人都认为全家人人拜佛,就是佛化了。 当然,人人供养三宝佛法僧是佛化之一。但是,佛化并不容易,所谓佛化就是心灵和行动已经觉悟化,清净化。若虽有归依三宝,供养奉佛菩萨圣像,..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央视四套播出的《文明之旅》访谈专题节目中,著名文化学者于丹..
            在家学佛的居士,必须要清晰界定自身的角色与责任。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承载着家庭的责任与义务。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只要在家庭安定和乐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护持道场。注意,在家人切勿以及出家人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这可能会引起家人的误解和排斥。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佛法的精髓人活于世要有利人之心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而很多人只知道尊重佛却不知道爱众生..
            譬如说婆婆和媳妇这个关系好不好处?我过去特别不服气,那时候我办公室有一个小同事,她就跟我说,她的哥哥和她嫂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怎么紧张。我说那不对,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坦诚去对待他,他怎么能不好?我说我结婚以后婆婆对我特别好,我真像我婆婆的姑娘一样,我对我婆婆也好,这是真实的。现..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2.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
            问:请问师父为什么我们在外面的烦恼倒是好处理,但家庭的烦恼我是越挣扎却越深呢?慧广法师答:家庭当中,除了儿女、夫妇、就是父母,都是彼此最爱的亲人,但为什么越是亲人烦恼却越多呢?第一,不在意,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就是疏忽,都会彼此认为做什么对方都应该会接受,所以就放松了,不认真了,自私..
            闽菜佛跳墙,家庭简易版的做法,味道也不差佛跳墙绝对是闽南菜系中最为出名的一个,在很多的美食节目里,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佛跳墙一般都会被当作大菜,用来招待特别重要的贵客,一般家庭里不会吃这道菜,因为制作这道菜的时间成本实在太大了。当然,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时间并不是问题,只要够美味..
【窣罗酒】 p1253法蕴足论一卷十六页云:言窣罗者:谓米麦等。如法蒸煮,和曲糵汁,投诸药物,酝酿具成酒色香味,饮已昏醉,名窣罗酒。
【瞋行补特伽罗相】 p1322瑜伽二十六卷八页云:问:瞋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答:瞋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瞋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瞋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由此瞋缠,为可憎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诸根枯槁,诸根刚强,诸根疏涩,诸根粗燥。为..
谓犯五逆重罪,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净土。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乃最重之罪,必堕于地狱,然以十念念佛之力仍得往生极乐净土,即谓念佛有超绝之功能,此系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经则说犯五逆罪及谤法罪者,皆无法往生西方净土。[观经疏散善义](参阅“逆谤除取”4329..
(术语)大乘二种性之一。谓无始已来本识所具有之大乘无漏法尔种子也。
(流派)Nirgrantha,又作尼虔,尼干,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犍具曰尼犍陀。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自佛法毁之,名曰无惭。以彼母之名名为若提Jātī,译曰亲友。彼为其子,故曰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j..
(术语)此道必得出离之妄见也。归敬仪中曰:还执出见,犹承爱种。
(术语)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能现所现,相望重重,故本地亦重重而不一定,唯佛之实相法身,即穷极之本地,越之更无能现之实身。故曰地法身。本地即法身也。道安之舍利礼文曰:本地法身,法界塔婆。演密钞二曰:本地法身者,即实相法身也。一真实相为万化之本,犹如于地为万物之依,..
(杂语)禅录多有且喜没交涉。之语。没交涉者,言与所义不相干,否定前人之语之谓也。且喜者,种电钞一干以为一往随顺许之辞。一往随喜前人之语而后否定之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