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云:怎知‘志\’有没有立住?心若志在道上,外物就动摇不了,富贵、威武、贫贱都动摇不了。但是最难的还在于平常的事,像三餐吃粗食、穿粗布衣,自以为可耻,这就是虚荣之心,就是好名好利。名利和道恰好是相反的东西,有名利则道业必不成功。有些人认为人生就是享受,此种人更难和他论道,贪图享受者,绝不会想去常寂光土。人生切莫贪名图利,莲池大师一生成功,全在辩融禅师告诫他的‘不要贪名图利\’。讲享受,应受则受,不该受则不受,原宪作官不肯领俸禄,孔子不许,要他把多余的俸禄拿去接济邻里亲戚。
相关推荐
一行三昧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安住于一行而修正定。
三法忍
【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者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
九住心
大乘庄严经论云九住心:一、安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二、摄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三、解住心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敛安住..
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译作六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这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静虑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即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静虑是六波罗蜜多之一,及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五是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有三种:一、安住静虑,就是安于现法乐住而不动。二、引发静虑,就是由静虑所引发的神通妙用。三、办事静虑,就是成..
五忍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窥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证涅槃寂灭之位。..
僧济《佛祖统纪》
僧济。入庐山问道精悟深要。远公叹曰。绍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远公以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养。师执烛停想。延僧讽净土经。至五更以烛授弟子元弼。随僧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浮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至于掌遍事诸佛。须臾而觉。喜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明日复于空中见佛菩萨。谓弼曰。佛来也。..
度减年受具戒制意
亦名:年不满受具戒制意、与年不满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年不满受具戒六十五。凡年满二十者,志操成就,情标及远;堪耐缘恼,心安戒检;修道进位,克济成功,理宜度受,用隆佛法。小年不满,志性软弱;未忍诸苦,偏能犯戒;进道莫由,违反圣教,损坏不轻故制。”(戒疏记卷一五·二九..
三品心
【三品心】 p0176显扬五卷十三页云:此中有三品心。一、未发趣三摩地心。二、已发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复二种:一、不清净心。二、极清净心。第一品心者:谓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所缠故。或时起善无记心。远离贪等缠故。第二品心者:谓或时系心内静。或时失念,驰散五欲。或时摄令..
后后开引门
后后开引门者,谓若处显示能为后后开引所依故,此诸法如是次第说,如信等五根先后次第,必先信受乃发精进发精进已然后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实知,如是等。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也是承认、认可、同意的意思。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总称证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动摇的意思。
等持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心不可思议
【心不可思议】 p0354显扬二十卷七页云:复次如说此心不可思议故者:何因缘故;不可思议?谓由此所依,由此所缘,令心安住;此俱无性故。若是无性;即是清净;亦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若有性,若无性,及与彼心若是异性,若不异性故。..
心安住十五种
【心安住十五种】 p0355显扬十八卷二页云:心安住有十五种。一、初发安住心。谓修三摩地方便。二、证得安住心。谓已得未至三摩地。三、圆满安住心。谓已得根本静虑三摩地。四、自在安住心。谓即于此,得随所欲。五、有动安住心。谓于下三静虑。六、无动安住心。谓于第四静虑。七、此上寂静安住心。谓于..
显现变异分别
【显现变异分别】 p1467世亲释四卷十七页云:显现变异分别者:谓眼识等、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有变异。缘此显相变异分别。此亦如前所说老等种种变异。由此亦于老等位中变异起故。无性释四卷二十五页云:显现变异分别者:谓由眼等所依根故;令似色等影像显现。眼识等识、种种变异。即于此中,起诸分别。..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三)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若于三法中舍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诚。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答曰。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及端正为。尔时。五百婆罗门各各举声。语种德婆罗门言。何故呵止生.诵及与端正。谓为无用。尔时。世尊告五百婆罗门曰。若种德婆罗门容貌丑陋。无有种姓。讽诵不利。无有辩才.智慧.善答..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家可以安享晚年,夫妇、亲戚朋友能诚..

安住在正见的领域中
◎ 宗萨钦哲无明使我们和真实的本性分开,为了弥补与本性分开的空虚,我们会去抓一些东西来代替。这一点像真正爱上了某个人,却因为某些理由无法得到他,你就会诉诸各种极端,以填满内心的空虚。有部老电影,描写一位失去妻子的丈夫感到非常痛苦,就往极端的方向发展,努力使新的女朋友成为亡妻的复制..

无心才能心安
林清玄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朋友找我去 演讲,谈谈老和尚的生平与修行。广钦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有甚深的禅定,终 生倡导念佛法门,可以说是禅净双修的典范 。他的 神异事迹很多,例如在深山坐禅、降伏猛虎、大蛇皈 依,在泉州就是有名的伏虎和尚 。例如他曾进入禅 定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呼..

李炳南:盐就是宝
凡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不如。老人家九十七岁如有做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左右呢!这虽然是老人的身体素质一向很好,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老人平时对眼睛的保养是:用稀盐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释一杯盐水。把双手洗净,再用食指与..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请问有甚么办法解决?二、此世灾难多台风吹来了,地震发生了,墙倒屋塌,这就得死伤许多人口。..

李炳南:如何避免刀兵劫——战争与和平的因素
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个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跟着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真是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例如刀兵灾祸的悲惨跟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甲、刀兵劫的来源我们大家要明白,刀兵劫的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呢?凡事是不离因果的,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

李炳南:逆境、灾难、轮回的解救法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

李炳南: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缘起(一)居家(二)在校(三)处世(四)聚餐(五)出门(六)访人(七)会客(八)旅行(九)对众(十)馈赠(十一)庆吊(十二)称呼(附说)缘起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

李炳南: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教界来看,更是呈多元地蓬勃发展,佛学的研究、佛法的讲演、种种其他佛教宗教活动的举办,似..

李炳南: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这却值得羡慕了。乙:哼,时间太短了,我不愿做。甲:老彭活了八百年,可以吗?乙:短短,我不希罕。甲:..

李炳南:下愚与上智
雪公云:‘古人说:“下愚的人,遭了逆境,他是怨天尤人,不知忏悔,他既受了恶果,他还接著造恶因,所以是祸上加祸;上智的人,处了顺境,他明白福是由善来的,他是更加作善,福果中又种了善因,所以他是福上增福。”’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粮食被搜刮干净了,李炳南只能到县党部去吃饭。围困期间,城外天天炮轰城内,李居士感觉生命朝不保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