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界
◎ 杨仁山
无始终,无内外,
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
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
三世间,从此生。
迷则凡,悟则圣。
真如体,须亲证。
摘自《佛教三字经》
法 界
◎ 杨仁山
无始终,无内外,
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
因不觉,号无明。
空色现,情器分,
三世间,从此生。
迷则凡,悟则圣。
真如体,须亲证。
摘自《佛教三字经》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史略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尝从因圣寺僧道珍学习禅法,后..
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则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则成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则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体。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诸佛平等的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谓之一真法界。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
(术语)表者,表现之义,于一切法界中表现自身。而使一切众生知见,谓之一切法界自身表。大日经五曰: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遍满。义释十一曰:一切法界自身表者,谓能令一切众生悉知见也。谓如来身表普现色身,如彼大云,遍于法界。云是遍满义也,言化身之云,遍满于法界,遍于十方世界..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Fajie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一词,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所缘的境,即十八界中之法界..
shixuan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阐明佛教的各法门,彼此是互相关联、互相摄入而又周遍圆融的。是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的具体化和华严观法的基本内容。通过了十玄,便可入于幽玄莫测的华严法界,故称十玄门或十无碍;因这十门可以总摄一切缘起法,故又名十玄缘起。首创者为华严宗二祖智俨。他根据《华..
“表”为表现之义;如来于一切法界中表现自身,令一切众生悉知悉见,称为一切法界自身表。大日经卷五(大一八·三一上):“尔时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遍满毗卢遮那世尊。”如来身表普现色身,其化身如云,遍满十方世界,不可限量。[大日经义释卷十一] p12 ..
指毗卢遮那佛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法界得决定智之法印。[大日经义释卷八] p12
谓具足四种法界之遍一切身。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大日经疏卷八(大三九·六六二下):“今还以此为慧火之资,供养一切普门身,增益不思议势力。” p14
乃菩萨行德净胜所具十种眼之一。又作普眼。华严经疏卷五十三(大三五·九○一中):“一切智眼即是普眼,非但见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为普门故。”谓行德净胜之菩萨能以平等法门见法界,故普见平等真法;此眼相当于五眼中之佛眼。 [旧华严经卷四十一、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大乘义章卷二十] p16 ..
[出法界次第]超越者。谓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义焉。一超入三昧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
如论云:一、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二、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三、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眼┐ ┌眼│耳│ │耳色─色───┬┤鼻├─────┤鼻│ │舌│ │舌 └身┘ └身 ┌│─意───┬───意 ┌受┐ │ ┌色┐┌色 │想│ ││ ..
由迷悟之心,行有漏无漏之业,则得十界之果。十界者,即十法界。合四圣六凡,是为十也。法界之义有多种,约二义能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乃总该万有而谓之一法界。又界者,边际义。法界者,极言法之边际也。约理而说,则法..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是法藏晚年写的一部贤首宗的观法著作。据他说是备寻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此观的义旨和法藏的其他著作一样,建立在圆融法界无尽缘起论上。全书分作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显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
性起说是贤首宗最精彩的理论。贤首宗说法界缘起,以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互相融通而成一大缘起。即宇宙的森罗万象,都互为因果。所以以此一法为能缘起,则其他一切万法都是所缘起。又以其他一切万法为因,则此一法便是果。自它互为能缘起所缘起,相资相待,圆融无碍,总收法界为一..
法界缘起具足说应当是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是贤首宗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建立的。唐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这是法界缘起的名义见于载籍之始,嗣后法藏更在《华严经探玄记》当中组织慧光、昙衍、灵裕及智俨的学说而说《华严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进而在《华严一..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贤首宗的中心观法,其余观法都是环绕着它的。法界观的全文,见于法藏所撰述的《华严发菩提心章》中,到了澄观才把它提出单行,并且把作者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即杜顺),又作《华严..
圆满具足,融会无间,一即一切,一切一即,性相交参,主伴无尽,是为圆融无碍。一切诸法,即是法界,是故应了法界圆融之法也。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一、事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二、理..
三法界者,一事、二理、三无碍。华严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诸佛证此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不知何以名目,强分理事二门?而理事浑融,无有障碍,略为三门,第一事法界,第..
五法界:一、有为法界 是即事法界也。二、无为法界 是即理法界也。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 是即事理无碍法界也。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是亦事理无碍法界也,以事即理则非有为,理即事则非无为故也。五、无障碍法界 是即事事无碍法界也。此五法界,就有为无为之二,分别四句,更加该收四句之一门,为五门..
一真法界心此一真法界,心在缠时,名性净法界。为所信境,出缠时,名最净法界。为所证境,体即现前知见,虽非心非境非佛非生,而心境佛生一以贯之,为法界究竟。是故此法界心,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所以现前一念知见心中,当体具足百万性相,即空即即即遍,非一非多,而多而一。..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