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的那罗巴六瑜伽》
弥勒若巴喇嘛 著
1 那罗六法导读
恭喜,您与“那罗巴六瑜伽 ”结缘。
那罗巴六瑜伽略称“那罗六法 ”,通称“那罗巴六成就法”,因为,修行那罗巴六瑜伽,
可以获得六大无上成就。
一九九八年五月,藏传佛教大师瑜伽士、敏令赤钦法王来台弘法,当时,报章杂志很少
称呼他为敏令赤钦法王,反而多以 “睡觉法王”为尊名相称。
法王此次来台,有女儿唐卓仁波切,及笔者的启蒙上师阔千图库(或称朱古)随行,护
法弟子史帝芬席格,亦专程由美国来台共襄盛举。法会期间,笔者最常听见,以及被问到的问题是:
‘为什么称为睡觉法王?’
制式的答案为:因为他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修法。
‘他整天都在睡觉吗?’
接下来,不但答案无其不有,闻法者的反应,更是千奇百怪。还有人答腔说:整天睡觉
就可以当法王,那我也会!听起来是有点不礼貌,不过,对佛法的认知,如纯净白纸的有情众生,心中存著如此疑问,不是很正常吗?
敏令赤钦法王的主要修行,其中有那罗巴六瑜伽的 “梦观瑜伽
”,又称为“梦观成就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睡觉时修法,真正的意义,是利用“形式上的睡眠”,来做实质上的修行,于是出现“醒时修行梦观瑜伽 ”的术语。在白天,利用形式上的睡眠来修行梦观成就法,免不了会让常人认为:大白天竟然在睡觉。于是,敏令赤钦法王就此被昵称为“睡觉法王”。
敏令赤钦法王听到这个讹称的别名,不但没有表白,还呵呵大笑说:很贴切!
笔者的上师,香巴噶举巴喇嘛卡卢仁波切,也是那罗巴六瑜伽的大成就者。认真说的话,香巴噶举巴的无上瑜伽说成就法,偏重于“宁古玛六成就法”,甚至可以说,宁古法与那罗六法,是同源不同支的“姐妹成就法”。
同时,卡卢仁波切被公认为:除了法王达赖喇嘛之外,唯一有资格传授父母双入、时轮
金刚檀陀罗的主要上师。时轮金刚檀陀罗教法里,有昼瑜伽与夜瑜伽的修行法,这些和那罗巴六瑜伽修行法,二者互通有无。
更深研究的话,可以了解:那罗六法、大手印、大圆满、时轮金刚檀陀罗等教法,其实,此之间都有脉络网路沟通。(笔者因为无缘向萨迦巴诸上师请益,以致未曾研习萨迦教义,于此,不敢放言萨迦巴道果法等,与诸法之间的关系,谨此诚挚致歉。)
修习无上瑜伽檀陀罗诸法,包括那罗巴六成就法在内,最容易碰上的名相是“三脉·四
轮”。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法的 “脉”,分为中脉阿缚都底、左脉喇娑拏、右脉罗罗拏等三条,它和汉医的经脉之说,全然不同。汉医的经脉,虽然看不见,但是,在针灸等医术运用下,可以感觉出:体内确实有这些所谓经脉的东西存在。
那罗六法的三脉则不然,它是纯粹想像出来的脉络,换句话说,因为观想,三脉才存在,
若不观想,则三脉根本不存在。这一点,请您务必明辨:轮宝的情形也是如此。本书里面,一再提起四轮,偶而还出现秘轮、海底轮等名词。主要轮宝是四轮,即顶轮、喉轮、心轮和脐轮。次要轮宝的眉间轮,位在双眉之间。海底轮,位在会阴处。秘轮位在阴部,秘杵轮位在龟头或阴蒂处。此外,肚脐与阴部之间,有生法宫,脐轮与心轮之间,有太阳轮。这些名相繁杂,动辄让人张冠李戴。
“四空”与“四喜”,在本书里面一再出现,因此,请您多加体会。
还有经常被混淆的名相是:气、脉、明点,及自明点延伸而出的红明点、白明点。后者
又称为红菩提、白菩提。在某些教法里,红菩提引喻为红血,白菩提是精子,本教法则不是如此;红菩提代表拙火,白菩提代表明点,因此,“红明点、白明点”之说,有时候会成为误用的名词。
四空与四喜、三脉与四轮、气脉明点与三秘之间的关系如下:
笔者不敏,虽曾断续修习那罗六法,却未曾与单一上师,从头到尾,修习那罗巴六成就
法全境,或许正因为如此,而能够在监修本书时,适时发现理有未明处,立刻随著名相之后,加上“编注”,让读者容易了解,当然,容或有画蛇添足之虞,尚请原宥。
本书原作者弥勒若巴喇嘛的注释,以仿宋字体冠上“原著”二字。笔者的注释,以瘦金
字体冠上“编注”二字,以示区别。
那罗六法与时轮金刚檀陀罗,有进阶关系,笔者涉猎时轮金刚檀陀罗一段时间之后,才
发现弥勒若巴喇嘛,早已浸淫时轮金刚檀陀罗多年,而且是如实修行者。日本的印度哲学博士田中公明,赞许弥勒若巴喇嘛写的“时轮金刚修行法”,是少数杰作之一,唵阿吽出版公司已获得授权,进行翻译成中文版。对那罗六法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修行 “作料”,请不要失之交臂。
还有,以下这几本参考书,即使洛阳纸贵,请您最好还是设法购买到手来过目,非关物
超所值与否,而是配合本书阅读,可以让您的“那罗六法
”知识,日进千里。
大乐光明◎格桑嘉措格西著·崔忠镇译◎时轮译经院
藏密六成就法诠释◎邱陵编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那洛六法◎诺修穆启堪布口传·卢以照笔录◎晨曦文化事业公司
密宗六成就法◎徐芹庭著◎圣环图书有限公司
中阴教授◎罗德喇嘛著·林慧卿译◎圆明出版社
密宗大解脱法◎嘉初二波切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大圆满龙钦心髓修行法◎给尊桑波仁切著◎唵阿吽出版公司
喜乐与空无◎达剌喇嘛十四世著◎唵阿吽出版公司
顶礼最胜福田善慧名称宗喀巴大师。谨以监修本书之芥子荧荧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
众生,速得佛法究竟悉地。
2 序言
敬礼本尊上师莲花足
师与佛陀金刚持如一
原注:“佛陀金刚持”是指发扬佛教密宗的释迦牟尼佛,为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以释迦牟尼佛象徵列上瑜伽檀陀罗本尊时,西藏佛教新派,认为象徵的是本初佛,有“最根
本的佛尊”之意。佛陀金刚持又称为“金刚持佛”。
敬礼伟大上师莲华足
师之法相金刚持佛陀
示现神奇八相身语意
神奇能力与无所不在
如愿与超凡及妙法力
上师帝洛巴与那罗巴
成就深奥檀陀罗教法
凝聚那罗六法真传承
实至名归宏扬达四海
受邀释论那罗六瑜伽
邀请者为传承首座主
嘉惠全心如实修行者
为此详述深奥传承法
原注:邀请者,是指弥旺日阿巴贾千,为世袭的帕木竹巴的统治者,他要求伟大的
行者宗喀巴大师写一篇释论,来厘清那罗巴六瑜伽的传承。(日阿,须含并发音。)
这口耳传承教法的释论,已经像“那罗巴六瑜伽妙义深道修行法
”一样,名满天下。在
这里,以两大主题来传授:根据加行观想,建立修行基础,以及根据加持基础,进行根本观想禅修。
3第一章·加行观想为六瑜伽修行基础
加行观想可以分为两大类:从大众化的大乘佛教,分出来的一般加行观想;以及属于独特无上瑜伽的加行观想。
原注:在这里,宗喀巴大师的短篇法本,没有提到大乘佛教的前行法,而直接跳到
“六瑜伽传承独特金刚乘加行”,直接诠释金刚萨埵观想与上师瑜伽观想。因此,
密宗灌顶与金刚乘三昧耶的讨论,都被省略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然会在他作
品接下来的部分,看到很大篇幅,说明前行的重要性。
加行观想源于大乘禅修教法
从大众化大乘佛教,分出来的加行观想,可以分为两大主题来传授:讨论为什么加行观
想在那罗巴六瑜伽檀陀罗传承的修行,是不可欠缺的?为何必须在大众化大乘佛教相等行中,修加行观想?以及在该修行中,禅修真正的道次第,自大乘佛教传承分支出来的禅修是什么?
壹·为何此传承要比大乘佛教更勤行
我们当然想要在完成初级加持禅修之修行以后,接续修行炼(意指如环环相扣的炼子一
般,永续不断修行),而且通用于通俗易懂的波罗蜜乘(即大乘显宗),以及深奥难懂的秘咒乘(即大乘密宗)。
从玛尔巴喇嘛以降,此传承所有主要阐释者,包括翱敦喇嘛,都引述“二次第喜金刚檀
陀罗”所说的,“首先要传授净化概念”,接下来教的是“中观概念”。翱敦秋吉多杰喇嘛指
出,这正是清楚地教导修行者,应该先进入两种佛教大乘,例如一般佛教大乘显宗,以及深奥难懂的佛教大乘密宗修行上。他说,这是在所有原始密宗经籍里,都可以找到的建言。
再者,据说令人景仰的密勒日巴,口传中阴身解脱道传承时说:
首先要建立好基础,就像在三宝中的避难所,“思”与“修”两者,都要获得证
悟,否则上师与弟子两者的精神,会像被牛轭连在一起的两条牛,从大灾难的崖边
摔落。
就像那样,我们要确知檀陀罗灌顶训诫,却又不可以过度拘泥于训诫,否则,精神朋友
(上师)与弟子,会像两只被牛轭绑在一起,必须越过断崖的牦牛。同理,要进入甚深道秘咒乘修行的修行者,只不过听人家说“秘咒乘的力量很强、功效很好”,就冒然去修行。这样作为的修行者,不啻接到大灾难的请帖。
基于此因,令人景仰的密勒日巴,都是称为瑜伽修行者灌顶,再传授口述指导。
上述“中阴救度口耳传承”的说法,与那罗巴六瑜伽是同义词。以上,引领弟子先建立
基础修行,对师弟都有益处。
特别是,秘法上师冈波巴,在他著作的“四法释论”里,很明显地,大力建议密宗修行
的初级修行,要先在三个精神领域的修行道次第上,进行修心。此修心法,意思就是一般的大乘佛教修行法。
原注:“冈波巴四法”是指冈波巴所写的一篇短文,以及该篇文章所要传达的禅修
传承。沽丘达摩巴卓在他著作的“三信念书礼赞”中解释:
‘传承中含有四大要素,称为“冈波巴四法”,分别是:心意转成法、法转成修行、
修行消除迷悟、迷悟变为原始智慧。’
一些有关那罗巴瑜伽系统的法本,就像著名的上师帕木竹巴所写的法本,并没有一章专
门解释初级修行法。并不是这些喇嘛不提倡初级修行,而是因为在他们的传承里,要向弟子传授那罗巴六瑜伽,只能在弟子们完成基本修行之后,才可以传授。这些被称为“公开修行”及“修行道次第”,字面上的意思,相当于一般大乘佛教修行名相,由十一世纪甘丹巴上师先使用。
原注:宗喀巴大师分别写了三篇论述来谈菩提道次第,有精辟的、中等篇幅的与简
单扼要的文章。简单扼要的文章,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翻译为“菩提道次第经验之歌”。
达赖喇嘛三世写的“证悟修行之道次第:纯金精华”,就说到这篇文章。我曾经研究
达赖喇嘛三世的生平与教法,翻译“达赖喇嘛三世作品选辑:纯金精华”,于一九八
二年,由雪狮出版社出版。
这一篇文章,出现在当代达赖喇嘛写的“证悟之道”书中,于一九九五年,由雪狮
出版社出版。我在此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本书,可以对密宗修行
“加行”有更深入了解。
是当代达赖喇嘛,以教研室赖喇嘛三世的古典论述,所做的释论阐释,将古今西藏世
界做好结合。
止贡噶举上师扬贡巴(出版于一二一三年)的六瑜伽法本,在这方面的观点很一致,他
告诫想从事那罗巴传承修的人,要把佛教大乘禅修之修心部分先做好。因为六瑜伽是两方面都兼顾的修行法,引导修行者,拥有显宗及密宗两方面修行的精华。这是它伟大特性之一,我们应该好好欣赏。
贰·修行中真正修心的道次第
我们如何在一般初级修行(加行)中锻炼心志?以及哪些修行道次第,是两种大乘佛教
所共有的呢?
这里,我们应该跟随伟大的阿底峡上师,在口耳传承教法中所给的建议,阿底峡是印度
大成就者,出生于一九八二年,为甘丹巴创始人。他说道:我们应该与如实的精神上师,建立有效关系为开始,然后在思想与行为,全心全意地跟著上师,不论男性或是女性,使成就发展到最高点。我们要培养一种认知:人类正确的转生,是很珍贵、很有价值的。并要坚定希望从中得到传承精华,同时,藉锻炼心志的方法来完成。
原注:阿底峡是印度大成就者,西元一0四二年来到西藏,不但被视为甘丹巴派创
始人,而且也对所有新派,像是噶举巴、萨迦巴与格鲁巴产生重要影响。冈波巴的“解
脱庄严宝”,英文版由赫伯特·甘瑟一九五九年翻译,内容是西藏人普遍都知道的“两
系结合”。两系,是指密勒日巴传承与阿底峡传承。
宗喀巴大师在这儿提到阿底峡,其目的有二:第一,“三信念书
”前面就提到菩提道次第遗珍,根源为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而由宗喀巴大师费心地加入观想传承,菩提道次第文化宝库,大部分是由此发展出来的。
第二,同样来自阿底峡的菩提道次第传承,是由冈波巴添加而成,并且跟从玛尔巴
那儿接受的传承,包括那罗巴六瑜伽,都融合在一起。因此,阿底峡传承,就变成格
鲁派与噶举学派重要的修行基础。
摘取传承精华,可以使我们我们进入修行成就的大门,赐予我们菩提心,达到无上证悟
境地,使自己与他人皆受惠。我们觉知菩提心萌生之时,表示确实进入修行正道。
修行层次,不应该停留在法本或语言,要进一步运用智慧,以行动消除阻碍菩提心产生
的障碍,并培养真正的菩提心。
起先,我们必须改变心意,不要只专注于今生眼前的短暂事物。否则,只会增加精神修
行的障碍;不论修显宗或密宗修行。我们应该具备如此心态:今生不会活太久,死亡近在咫尺,死后如果内心没有昨到净化、智慧没有连接修行炼(像炼子一样,一环接著一环的修行),
我们就必须在轮回的下界游荡。所以,我们要改变心态,眼光要放远,不要只知紧抓住短暂生命中的琐碎事物。
接著,我们要好好思考轮回本质。即使视轮回为最大乐趣,这乐趣也有个限度。轮回观
会改变贪恋世俗的心性,转向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想改正贪图迷恋的心,就得透过精神修行,以获取平静与喜悦。我们要随时养成禅修慈悲、爱心、怜悯以及普度众生的精神,以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我们用菩萨道的知识,想想这些,并持续修行炼。
接下来,我们产生自信之后,就能够担负菩萨道的大任,立下菩萨行的誓愿,采用六项
完美的前行(编注:意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等六度)。特别是,必须培养“止”的能力,使心性更有力量,这是全神贯注禅修的表现。还要培养特别内省的“观”,觉知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的,这是观想经验,可以觉知智慧的自性。
原注:宗喀巴大师想要将这些加持,与噶举派流行的教法联系在一起,而提出“改
变心性四法”,表示先培养大众化的大乘佛教禅修,心理上才能够调适好密宗修行。
宗喀巴大师使用噶举派术语,因为他做释论的那罗巴六瑜伽,是噶举派的主要传承。
在这之后,若我们觉得可以担负遵守密宗戒律的责任,就研读“事师五十颂”,了解如
何与密宗上师,培养正确无误的师弟关系,并善用与相关法本,进入密宗道修行。
原注:“事师五十颂”是一篇有五十首颂歌的短文,为印度上师兼诗人马鸣菩萨所
撰写,西藏人对它有很高评价,可以做为师弟(上师与弟子)间的基本指导方针,说
明弟子在密宗上师身旁,应该怎么看待上师、怎么侍奉上师。此颂文有英文译本,由
夏巴图库与艾力克斯,柏辛共同翻译,在印度达兰萨拉有关西藏作品与文献的图书馆,
都可以找到。
达赖喇嘛十三世的短文“佛教檀陀罗引导文”,述及事师五十颂的重要性。我在雪
狮出版社,于九八八年出版的“菩萨勇士之道”也译到此颂。(编注:勇士又称为猛
士、并非勇猛战士,而是指空行母、荼积尼。)
“果金刚乘”远重要于
“因佛经乘”。修行最重要的事,是接受合格密宗上师的指
导,并避免对上师有错误的观念。要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且信守密宗修行者的戒
律和承诺。为了要落实,必须了解良好态度的好处、错误态度的坏处、如何看待上师
的侍从与财产、如何了知正确与不正确的修行法等,这些对正确事师很有帮助。在“秘
集金刚根本檀陀罗”、“二次第喜金刚檀陀罗”,以及其他法本,都详细讨论过这些主
题。
如果在进入密宗修行之前,没有接受过佛教大乘(显宗)的初级修行法,便不能切断此
生短暂的过眼云烟、不能有稳定不变的念头,去专心致力于精神修行。结果,我们奉献于修行的心识,便不能超越文字,来自三宝的心识,无法深深影响我们的自心。我们将不能确实认识业力因果定律,因此,无法维持任何我们采用过的精神修行法。
最后,修行成就将会停留在表面阶段。我们变得不能够从轮回中解脱,因此只好追求精
神上的解脱,若是我们不能产生真正的发菩提心经验,不具备爱心与怜悯的菩提心,到头来,大乘佛教徒的身分,只是徒有虚名。不真正发愿修菩萨道的话,当然得不到坚定的菩提心。
由于禅定与内在自省的修行不完整,使我们无法全神贯注于禅修,结果是我们无法藉自省来洞察无自性。
凡是想要避免这些危险的人,都应该从事那罗马六瑜伽的基本修行,于显宗基本戒律好
好锻炼心志,如此一来,对佛教大乘之显宗与密宗的修行,都有很大帮助。
伟大的阿底峡,结合三个传承:从弥勒到无著(生于西元第四世纪),是“无量菩萨道
传承”。从文殊师利到龙树菩萨(生于西元第二世纪),是“智慧观传承
”。从寂天(生于第世纪)以降,是“自识转众识传承”)——这些是任何一位想要穿过波罗蜜乘或金刚乘之门,进入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所要培养的加行。
尊者密勒日巴这么说:
懵懵无知业力定律法
善有善报恶得恶报应
时候若到生起微细力
无人能拒转世因果业
勤奋修行成就善业报
沉沦色欲不识谬误行
乐不思蜀流连忘转意
无法解脱轮回禁锢牢
培养心性洞彻虚假象
阻绝痛苦有如万灵丹
面对六道众生无仁心
不思前世或为我父母
受限狭隘翳雾视界识
自是勤修泛爱菩提心
无尽慈悲关怀诸有情
此外,密勒日巴又说:
如履深渊勤修八斋戒
静虑禅修无常轮回苦
心识悉置无垢清净处
以此深思业力及因果
依止本尊行愿菩提心
远离黑业断除诸障碍
自是了知万物虚假象
面对哀痛惊悲无畏惧
就如同以上所说的,我们应该禅修初级的共加行,直到完成坚定的内在禅定为止。
证悟圆满世俗身、了解自性,然后才按部就班进阶修行。这样的修行前提,必须培养出
一种理解力,了解圆满修行的过程是什么?如此,成就自然不同凡响。
我已经写了许多关于一般的初级修行法(共加行),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原注:宗喀巴大师说“写了许多关于共加行的论述”,可能是指他三篇有关菩提道
次第的著作。
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独特加行
此加行有两种类型:一般的金刚乘加行,以及那罗巴六瑜伽传承强调的加行。
壹·一般的金刚乘加行
一般的金刚乘修行,有两项主题: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完整加持灌顶?以及,为什么一定
要遵守密宗戒律?
●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完整加持灌顶
在来自玛尔巴的檀陀罗传承,包括梅敦村波索南坚赞、翱敦秋古多杰等主要传承,都说
我们应该领受四种檀陀罗灌顶,做为禅修两种道次第的密宗加行。
令人景仰的密勒日巴,第一次遇到弟子冈波巴时,他问冈波巴:
‘你曾领受过檀陀罗灌顶吗?’
冈波巴回答说:
‘我已经接受马玉罗登(西藏西部的圣者)给予灌顶,他是桑喀(北印度拉达克地方的
地名)一位上师的弟子。’
密勒日巴因此接受冈波巴为入门弟子,并给予教导。
另一种情形是,密勒日巴授予冈波巴口耳传承修行法时,他送冈波巴里罗札瓦大译师那
儿,领受加持(灌顶)。
再者,著名的帕木竹巴(帕木噶举的创始者),坚持他的弟子在进入密宗修行之前,要
先领受四个完整的灌顶。
玛尔巴传承的伟大上师们,也都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所有口传与檀陀罗经典传承的修行
者,毫无疑问地,必须领受四种完整的檀陀罗灌顶。
编注:四种完整檀陀罗灌顶,即宝瓶灌顶以得法身、秘密灌顶以得报身、智慧灌顶
以得法界体性身(即本性身)、誓句灌顶以得应化身。
同样观点,在原始密宗檀陀罗里,也曾被大力强调,在“羯磨印标记”第二章,我们可
以看到这样的记载:
云何时机指导修行者
领受灌顶之后始传法
斯时如同纳物巧脉道
适可领受密宗诸开示
若未灌顶实难修正果
彷佛干沙之中榨无油
上师成就知识应宝爱
密法传予未曾灌顶者
师弟往生必堕地狱中(上师与弟子称为师弟)
大成就者上师亦如是
若遇发心修行秘法者
加行之前必须先灌顶
此外,“金刚念珠檀陀罗”第二章说道:
至要大事无如灌顶急
瑜伽修行灌顶始持续
灌顶意义行者应了知
于此且听我道灌顶义
发心修行起始加行前
至诚祈请加持诸灌顶
如是心性化为巧脉道
圆满修成瑜伽道次第
加行之前若未受灌顶
如是精进授受诸秘法
无论修行是否得成就
上师弟子终究堕地狱
以上经籍明白提到,要领会合适的脉道,必须领受相对的加持(灌顶),再聆听或禅修
密宗秘法,因此,灌顶称为“悉地(意为成就)之本”。未接受灌顶,就无法达到任何特别
的悉地,不论证悟多少教法,或是经历多少修行,都是枉然。
没有先领受过灌顶,除了不可能修行深奥秘法这项缺憾之外,还有就是,即使已经修得
一些小小悉地,无论是上师或是弟子,去世之后,都将会落入地狱。关于灌顶这个主题,“胜
乐轮金刚根本檀陀罗”提到:
未曾先入真言曼荼罗
试图修行密宗诸瑜伽
彷佛跳入深渊无底洞
或像饮喝一杯虚幻水
因此,做为密宗修行的加行,我们应该先被引介到曼荼罗之中,仔细观察曼荼罗,以及
领受应该要有的灌顶,例如水灌、顶灌等加持。
原注:水灌、顶灌是“宝瓶”加持六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宝瓶灌顶是四种灌顶的
第一种灌顶,赐给想要进入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的人。称为“宝瓶灌顶”的原因,是
灌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从灌顶宝瓶里,倒出具有法力的瓶水。
这六个阶段的前五阶段,介绍弟子给五智如来,将五种情感转变成五种智慧,五种
身心蕴物,转变成五方如来,因此,修行者可以修生起道次第瑜伽,也可以种下应身
的业因。第六个宝瓶灌顶是金刚上师的加持,修行者完成修行之后,可以将加持力量
赐予他人。
另外三种灌顶,分别称为秘密灌顶、智慧灌顶与誓句灌顶。
如果我们以其他不是特别修行的曼荼罗,当做领受灌顶的基础,那么,就只允许选择相
同性质的灌顶,或是领受一般的祈福灌顶。
原注:祈福灌顶是简单形式的灌顶。只给予已经接受过其他修行灌顶,或接受过曼
荼罗的人。祈福灌顶与宝瓶灌顶等四灌不同,没有标准的灌顶道次第,实质则含有曼
荼罗本尊“身、语、意”的祈福。
现在,对于灌顶的内涵似乎很模糊,喇嘛很随性地给予公开祈福灌顶,事先却没有
确定修行者是否已领受过合格的加持。据说,未先确认的灌顶,会降低密宗传承的价
值,而且,对灌顶上师与领受灌顶者双方都有害。
法王达赖喇嘛曾经指正这一点,然后笑笑地说:
‘我甚至怀疑,受过高等教育的喇嘛,在他们的西方之旅(意指在欧美国家传法)
中,(轻率灌顶)会让自己获益。’
然而,如果你先前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圆满灌顶,那么,便会连简单的祈福灌顶,都体会
不到满足感。这在原始的密宗经典提到过,这样的仪轨,由印度许多的博学之士与上师所传授,事实上,这原本是西藏喇嘛向印度上师做的建言。
再者,最好把灌顶放在喜金刚或胜乐轮金刚曼荼罗上。因为此二者,与六瑜伽传承有特
别密切关系。
原注:这里,纳吉尔楚达摩巴卓在他的“三信念书礼赞”中写到,宗喀巴大师的著
作里,提到“四种完整灌顶”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传承,
接受四种完整的灌顶,像是鲁易巴、克利修那(行为黑色师)、甘达巴达等之三种胜
乐轮金刚传承灌顶。
或是口耳传承、埵帝巴传承、莲华传承,或克利修那阿阇黎传承等,四种喜金刚传
承的任何一种灌顶。
●为什么一定要遵守密宗戒律
接受密宗灌顶的时候,我们要立誓培养修行密宗的觉知。这是灌顶上师在场,(假想一
起出现的)上师、佛陀与菩萨也都在场的时候才进行。我们应该观察这些指导方针,并照著指示一一练习。“胜乐轮金刚根本檀陀罗”提到:
密宗行者不断勤遵守
密宗戒律恒久严遵守
若此觉知日益变薄弱
诸曼荼罗灌顶难成就
此外,“交融檀陀罗”提到:
未曾引介进入曼荼罗
心中无视密宗严戒律
甚或未证密宗真本质
如是修行难以得正果
如以上所说,如果我们没有先接受合适的灌顶,那么,无论我们修行密宗多久,或是多
么密集,想要的成就,永远都不会获得,如果我们放弃坚持密宗戒律,又或我们没有透彻证悟密宗修行两个道次第的重点,都不会得到想要的成就。
身为无上瑜伽檀陀罗的修行者,若不清楚有多少大戒小戒,将不会得到成就。所以,清
楚了解密宗大小戒律,好好严守戒律,是很重要的。
贰·那罗巴传承强调的加行
崇高的预备基础修行(前行·共加行),包括在基础修行中,之前已经解释过的锻炼心
志、领受纯净密宗灌顶,然后,正确严守密宗大小戒律。以上这些要求,我们都应该确实了解。
一般而言,大部分传承中的独特密宗加行(不共加行),是包括上师瑜伽修行法,金刚
萨埵秘咒念诵法与禅修法、曼荼罗供养法等在内。
然而,在六瑜伽传承上师的传法里,上述两种修行法,是分开来解释的。金刚萨埵修行
法与秘咒念诵法,是为了要净化不好的业因与业障心性。上师瑜伽修行法,则是为了要在心
性上,建立积阴德的力量。
原注:我把宗喀巴大师有关金刚萨埵的部分放在附录一,而上师瑜伽修行法放在附
录二,读者若要照宗喀巴大师原文的顺序,则可以从这里跳到附录二去。我建议,第
一次接触宗喀巴大师六瑜伽的非精练者,一定要读此二附录。
杰先饶嘉措在他的“三信念书释论”提到,金刚萨埵修行法显现的颜色,以白色居
多。而佛教基本观点的四劫——成住坏空,各有代表性颜色,分别是白色、黄色、红
色和深蓝色。金刚萨埵修行法,强调的是第一种颜色,或者说是强调代表镇定的颜色。
要镇定的对象,是业障与物碍,依靠静虑禅修与秘咒念诵法,来加以净化,因此金刚
萨埵在颜色上是白色的。
五方佛陀来到禅修者头顶上方,倒出可资净化的琼浆,这琼浆也是白色的。如果用
到更复杂的金刚萨埵曼荼罗与四位明妃,他们的身色也全都是白色的。
杰先饶嘉措谈到上师瑜伽修行法,说我们要观想自身语意,与上师的身语意,是一
体不可分割的,观想上师是佛陀金刚持,身语意是曼荼罗本尊的本质。
同样地,把我们自性看成与上师自性为一体不可分割,而且,这样的自性,以曼荼
罗本尊形象生起。杰先饶嘉措评论说:
‘如此,可以立即获得瑜伽悉地。’
4 第二章·完成加行后的密宗观想法
a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
本单元的观想法,包括两大主题:生起道次第瑜伽的观想法,以及圆满道次第瑜伽的观想法。
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
首先是生起道次第瑜伽观想法,有些西藏传承,对此法的观点谬误,认为生起道次第瑜
伽,只有在完成世俗成就,如全神贯注观想、超能力与神力等时才需要,而完成出世间的崇高成就,如已证悟智慧时,就不需要。
但是,那罗巴六瑜伽之四种主要传承,有三种来自玛尔巴喇嘛,分别是:梅敦村波索南
坚赞传承、楚敦邦俄传承、翱敦秋古多杰传承,总是在教授圆满道次第瑜伽之前,先教导生起道次第瑜伽。
原注:玛尔巴译师四大弟子的前三位,在宗喀巴大师的法本里面,有各种不同称呼,
梅敦村波索南坚赞有时称为梅喇嘛,或是梅敦。楚敦邦俄是楚喇嘛,或称为楚敦。翱
敦秋古多杰称为翱喇嘛、翱巴或称翱敦。这里,敦字都放在尊名的后面,为“老师”
或“精神上师”的意思。桂罗札瓦在“青史”中,约略提到这四位上师的传记。
第四个来自玛尔巴的主要传承,是尊者密勒日巴延续下去的传承。密勒日巴说:
锻炼心志巧妙觉知法
死亡转世中阴诸现象
一心投入生起道次第
一意注入圆满道次第
过去许多伟大上师,同样传授观想生起与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必要性,并指出,进入圆满
道次第瑜伽之前,要先精通生起道第次瑜伽。这一点,与佛陀所传的原始密宗经典,以及后来有些权威的印度论师之思想相左。可是,我们还是应确定,在进入圆满道次第修行之前,要先修好生起道次第瑜伽。“喜金刚檀陀罗”提到:
均衡修行两种道次第
是为佛陀金刚持之道
此外又说:
行者禅修观想建构物(指生起道次第瑜伽)
静虑思维禅修虚幻境
建构物中更见建构物
伟大的印度上师龙树菩萨也说过:
首要修成生起道次第
尔后修持圆满道次第
皆是佛陀所传巧妙法
此二瑜伽构成进阶梯
具有权威性的密宗经典,都教导我们,应该在修圆满道次第瑜伽之前,静虑观想生起道次
第瑜伽。真正生起道次第瑜伽的主要目的,是要准备好思绪,成熟到可以证悟、事先体验圆满道次第瑜伽所引发的经验。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说“生起道次第瑜伽
”的语意来源,我们可以在“三启示书礼
赞”里看到。
‘称为“生起道次第瑜伽
”,是因为我们以生起曼荼罗与其本尊法相的方法来观想,
做为主、死和中阴身过程的象徵。’
他继续写道:
‘玛尔巴带领四大主要弟子,先做生起道次第修行,之后才是圆满道次第。原因是,
生起道次第过程,可以使修行者心性成熟,先行准备好圆满道次第瑜伽修行,将要带
来的证悟。再者,修本尊瑜伽观想,在生起道次第,会了知一般生、死与中阴身,并
且,指出这三种情况的心性,如何转变成证悟之道,直到这三者被带到有结果的法报
应三身,臻至证悟状态为止。’
在生起道次第,透过禅修圆满完整的曼荼罗,我们以观想的力量,完成坚定的三摩地之
时,才可以使用画面单纯的曼荼罗本尊。接著于圆满道次第,使用画面复杂的乐空双运本尊时,比较不会发生危险。然而,若未修过画面圆满完整的曼荼罗,一开始,就使用简单的曼荼罗,并不是密宗传法的主要意图。
我们应该如何禅修生起道次第瑜伽呢?
许多权威上师与传承上师,都肯定那罗巴六瑜伽的修行基础,是灵热瑜伽修行,此教法
源于自于喜金刚檀陀罗。因此,生起道次第,可以根据四派喜金刚中,任何一派曼荼罗去修行。
然而,之前有许多珍藏口传六瑜伽传承的上师,不是根据喜金刚曼荼罗,而是仰赖胜乐
论金刚曼荼罗,来静虑禅修生起道次第瑜伽。例如,冈波巴得自桑喀的弟子,马玉罗登之传承,就是“桑喀胜乐轮金刚传承”。
此外,伟大的帕木竹巴,得自罗琼纳举巴(字面的意思是“来自资深译师的传承
”)之胜乐轮金刚传承,也就是玛尔巴传承。再者,法上师丘杰止贡巴,得自丘洛喇嘛的胜乐轮金刚传承,称为玛多传承。
原注:宗喀巴大师提到,印度上师鲁易巴有三种不同的胜乐轮金刚传承。第一个就
是桑喀传承。我们之前讨论到什么样的灌顶,适合做为那罗巴六瑜伽修行基础时,曾
提到桑喀传承。冈波巴从马玉罗登那儿领受此传承,他是桑喀的弟子。
宗喀巴大师说:
‘冈波巴依赖马玉罗登的传承,是桑喀(罗札瓦)的弟子,也是桑喀的胜乐轮金刚
传承。’
宗喀巴大师又说:
‘此外,伟大的帕木竹巴,依赖琼的胜乐轮金刚传承,就是玛尔传承。法上师丘杰
止贡巴,仰赖丘洛喇嘛的胜乐轮金刚传承,是来自玛多的传承。’
关于上述三支传承的第二传承,罗琼是十一世纪出现在西藏西部,两位特别伟大译
师之一,在西藏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是罗千与罗琼,或称是“资深译师”与“年轻
译师”,也可以翻译成“年长者”以及“年轻者”,或是“伟大者”与“次伟大者”,
所有的意思,都在表示两者成就乡随。
罗千的全名为罗千仁钦桑波,他激起十一世纪的西藏文艺复兴。据说,阿底峡在一
0四二到年达西藏时,他已是八十岁高龄,竟成为阿底峡的弟子。在与阿底峡相遇之
后,馀生就隐闭关。他大方支持阿底峡。使阿底峡因此在西藏享有盛名,因为那时候,
罗千仁钦桑波被认为是西藏最伟大的精神上师。他的
“朱古”或说是正式的转世者,
今天还活在印度。罗琼,又称为“年轻译师”,是罗千仁钦桑波的弟子,也成为阿底
峡的弟子。“青史”说他全名是翱雷白先饶。
以上三个胜乐轮金刚传承,都是根据印度大成就者鲁易巴传承,著名的喜金刚六十二本
尊曼荼罗。
因此,出现两种曼荼罗:喜金刚与胜乐轮金刚;过去许多伟大上师都曾使用过。灵热瑜
伽的传法,运用喜金刚与胜乐轮金刚的情形很普遍。因此,使用任何道次第,也都很适合利用生起道次第瑜伽,当做圆满道次第瑜伽的基础。禅修单一父系或母系的本尊曼荼罗,将不会有同样的成就。心志坚定的人,可以观想完整曼荼罗之生起道次第瑜伽。这曼荼罗的画面,至少要不如甘达巴达传承的五遏罗迦胜乐轮金刚曼荼罗,一样完整圆满的诸尊法相。
采用上述曼荼罗的一种为基础,我们以每天四阶段的进度做修行。
从生起道次第瑜伽,引起想要体验的方法,得先培养全面性的禅修观想,自各种心理桎
梏中,解放出来为开始。主要的曼荼罗本尊,若有很多脸与手臂的话,在开始时,我们不要太在乎多馀的脸与手臂等细节,而专心致力于主要的脸、主要的两只手臂上(编注:即主面与主臂。主面为一面,主臂为左右二臂),全心投入这方面的观想。
于此,有两方面的修行:认识“放光”,以及认识“本尊”的修行。
我们要修行上述第一项时,必须学习认知:如何将灵热之灵力,从身体最顶端(意指头
顶梵穴)向下移,然后,如何再从双脚往上移。藉著观想法,使灵力在身体脉络中游移,可以酝酿出曼荼罗本尊的大概形象。最后,我们就能够确实感觉到,本尊整个完整形体的法相。
我们坚定却温和地掌握住形体,并专注于灵力脉络的流通。刚开始时,主尊法相不会出
现太清楚,甚至其他非主要观想的其他法相,人迫使观想中的主尊形象消失。当我们发现这个情形发生时,要把观想力凝聚在心智上。若形象变得不清楚,就回复到最初的观想,并继续不断静虑禅修,自修行起跑点再度出发,那么,形体“放光”的样子,就会渐渐加强。
我们要培养观想放光形体。思绪慢慢停止生起,观想境变得更明亮,比任何肉眼所能见
到的形体还要鲜活。禅修期间,我们必须把心放在观想曼荼罗放光的样子,不受迟滞与焦躁,
两种阻碍中的任何一种影响到。
照这样子做,我们可以成功地,去观想简单的罗二臂本尊之形体,然后,继续培养观想
二臂之外的其他手臂、饰物等,直到能够观想起整个曼荼罗本尊的完整形体(法相)为止。
这些,都是使用全面与专注的观想法。
就像那样子,我们继续修行,直到最后完成一项道次第。这道次第中,所有供养与被供
养、粗糙与微细曼荼罗,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本尊在心中生起,而且,我们还能够维持一段长时间,继续观想。
培养本尊自性的修行法,重点在于产生强烈思想,把自身当做曼荼罗本尊,而且,把心
放在那样的信念中。无论何时,要像之前那样,从头开始,观想曼荼罗本尊之自性,并把重心放在那里。
刚开始,这禅修是属于心理玄想的性质。最后它会趋向稳定,而且,我们会达到拥有禅
性的感受,“我与本尊不二”的意识,自然而然充斥在心智里。
两次正式禅修之间的空档,也应该从事轻度修行。
从生起道次第瑜伽最开始的时候,应该将这两方面的修行——神性本尊,以及曼荼罗放
光的样子——培养成辅助修行成就的助力。我们对被供养的曼荼罗本尊,以及放乐显现曼荼罗的心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这是在一般现象里,不能够产生的。这个方法,可以净化心中庸俗的无明。同样地,如果我们可以产生强烈感觉,毫不做作的神性本尊,就像先前所解释的,将有力量净化,以及改变内心一如往常的思考习惯。
我们从正式禅修中,著手改善日常生活思维,把世界持成曼荼罗,把芸芸众生看成是曼
荼罗本尊。这就是三摩地,将世界与众生,转换成最不平凡的景象。这也就是“生起道次第瑜伽净化日常现象与感觉”,要表达的意思。如“胜乐尊檀陀罗之生起”提到:
混沌时空原本具三界
非曼荼罗难入观想境
于此寰宇宿居诸众生
本性悉为曼荼罗本尊
此外,印度上师提婆说过:
‘如果你证悟到:这个世界与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曼荼罗与本尊的话,哦,你的心识哪
有可能受到迷惑呢?’
这原则同样适用于密宗修行的生起与圆满两种道次第。金刚乘修行的两种道次第里,所
有出现的一切,都被带到曼荼罗轮回中。所有经验,都像大喜乐感受一样。所有凡夫思想,都像未开化与未出现般被封住了。
这是生起道次第过程的现象。生起道次第,并不是真正大喜乐的道次第,而是在圆满道
次第中,藉由把生命能量带往中脉,才生起的大喜乐。要懂得这一点,当禅修者达到禅定时,才能够把性结合中的父性与母性,观想成他自己或她自己,就好像它是真的一样,在那一点上,方便与智慧,进入平衡的结合状态。接著,就出现种子字“呸”。每日禅定,一方面防止佛心从体内散逸离去,另一方面,引导各层次大喜乐产生;这是生起道次第的大喜乐。
此为藉由生起道次第,使心性成熟到足够修行圆满道次第瑜伽的主要方法。
圆满道次第瑜伽观想
这里,要分为三大主题来解释:基础自性的解释、修行道各次第过程的解释,以及实现
结果的方法。(编注:或称为加行法、根本修行法及获证法。)
壹·基础自性(即加行法)
这包括两项主题:心性的本质,以及身体的本质。
要传达此禅修主题更深入的本质感觉,就要教导心性本质这一主题。为传达世俗身能量
中心的感觉,就要教导第一个主题。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在“三信念书礼赞”中写道:
‘如果我们体会到本质的基础(身体与心性深层的本质),将能了解修行的本质到
底是什么?透过了解修行的本质,我们从事精神修行,进而实现修行成果,就是证悟。’
●心性的本质
首先要开示的,心性的最终本质。“二次喜金刚檀陀罗”说:
心性原无形体无觉知
无有声音亦无闻声者
无有香味亦无受香者
无有味道亦无品味者
无有身体亦无感知者
无有心性亦无生性者
同一篇文章,别的地方又提到:
感官力量源自感知物
遍及感官意识亦如是
了知曼怛即为瑜伽士(编注:曼怛即曼荼罗)
如是悉解甚深十八界
原初之起未有形影现
既不是假同时亦非真
诸有现象宛若水中月
瑜伽行者倚应如是观
这里五种感官(五境)——(引起五识的)色、声、香、味、触——体验这五种感官的
能力——从形体觉知者,到五感的体验者——从眼睛的能力,到身体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被归类为感官能力。从五种身心蕴物(梵语塞犍度,简称蕴、聚)观点来看,属于蕴的形体,它们有十个出入口。所有这些,虽非本有(天生),却事实存在。
编注:出入口,梵语阿耶怛那,义译为“处”、生门、养育、是气与中脉相通之管
道,位于各轮的中央单位。
此处所言十个出入口,自上而下,依序是顶轮、额间轮(气轮)、眉间轮、喉轮、
火轮(喉轮正下方)、心轮、脐轮、珠宝轮(性器官前端)、大乐轮(生殖器所在)、
海底轮(会阴的部位)。
心识包括知觉的蕴,与意识的处。“心识”有“蕴”的感觉,可以区分为外力知觉与内
在心理的知觉。
用这样举例,现象的出入口(处)是心识经验所感觉出来的,而非真正存在。上述诗文,我们看到“无感知、无觉知”的字眼,这是把指对形体、声音的听闻者,当做感知与觉知的人,也就主词里的“人”,感觉上的“我”,都是真实存在的“空”。换句话来说,所有的存在,无论是人或是现象,都表现出“不是原本就存在”的无我观。
至于他们缺乏自我本质的情况,上述的诗文里,提到“无有……亦无……”的现象,包
括人、形体等,都不是原来就有的本质。
这一段译文,由印度上师贝玛,在他对这方面主题所做的释论中提出。作品里的数段谈
及“原来不存在的”与“没有自我本质”,都表达了同样感受。其他类似说法,则是“没有
自我的本性”,以及“没有真实的存在”。
“无有……亦无……”意指某种现象,而不是在说过去的某些事情。现象是没有真正存
在的空性,透过理由与经典论说,他们才产生空性。从太初开始,诸事万物都缺少真正的存在。玛尔巴的诗文提到:
东行游历足履恒河岸
幸遇仁慈上师梅纪巴
证悟现象并无真本性
赤裸双手掌握空性心
聚精会神凝视原始义
始识如母三身法报应
自此断除我心迷惑网
玛尔巴喇嘛提到,他证悟到的大手印教义,主要是因为得到印度大成就者,梅纪巴的修
行教义。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三信念书礼赞”中评论道:
‘那罗巴六瑜伽传承,有关空性禅修的方法,不太像其他瑜伽檀陀罗传承中,圆满
道次第修行所用的方法。他强调的是,藉著禅修过程的结果,来确定生命的最终本质。’
他的意思是,其他圆满道次第传承,强调替代性的原始智慧,与证悟结果的心性休
息技巧,因此在六瑜伽传承内,强调禅修空性,是生起原始智慧的原因。
上师梅纪巴,有篇标题为“略本十性论”的著作,其中提到:
‘如果你想要体会,物的精华本性虚无,那么,就要清楚认知:它既非有自性,亦非无
自性。’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物的最佳自性,那么,我们便不应该采用印度佛教学
派,所教导的空性方法,因为这些学派,都是在谈“有自性”与“无自性(此处意为空性)”。
梅纪巴直传弟子,博学者俱生金刚(编注:俱生金刚曾造十真性广释)解释说,我们在
声闻乘经典里,看到关于“有自性之空”的思想,盛行于印度佛教经量部。而“无自性之空”,则盛行于分说者部(毘波沙师部)。接著他又提到,在大乘,像言唯识者部里,可以看到“真假自性”的空性讨论。瑜伽轮宝中观派,则有“传承上真的真自性,与传承上的假自性”之教义。
同样一篇文章,又写道:
我们应该仰赖伟大的中观派龙树菩萨、提婆、月称等上师,释论的空性教义,他们
教导说:物的现象,是共生共存的本质。我们应该采用这三位上师传授的指导原则。
这里,龙树菩萨与提婆(圣天)都是早期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后,有许多印
度上师紧紧追随他们,数世纪以来,他们有许多不同的跟随者,这些人以不同方式,去解释中观思想。梅纪巴上师便是其中一位,据说,他是月称的追随者。梅纪巴的“略本十性论”中提到:
若是道出内心真实语
现前所见云云诸上师
多数犹如难以琢磨石
平凡根器中观之上师
他的意思是,大部分的上师,都没有经过月称口耳传承教授的琢磨。他们只不过是普通
的中观思想提倡者,依赖普通传承的空性教义而已。在此传承中,月称代表来自龙树菩萨与提婆,最精华的空性教义说法。我们应该依循他所提的空性方法去思考。
“六十空性论”解释“非真亦非假”的意义是:
情器世间体验诸事物
有如倒影所见水中月
水中映月非真亦非假
透彻真谛未失真道理
我们应该证悟文中明喻的空性教义,也应觉知所有的事情,包括人与现象。空性依靠自
身的造因情况而生起,并非根据过程,在心理上对事物贴上印记。现象本身,并没有真的或
原来就存在的,无论如何,它们都没有自性。
人物或现象要自我存在的话,不需要凭藉造因。我们可以确定,即使再怎么微乎其微的
事物、原本就存在的东西,都非真实。
所有的事情,都缺乏真实存在,甚至最低限度的真实存在都没有。尽管如此,按照惯例,因果定律仍然操纵它们,而且,所有轮回与涅盘现象,似乎都存在,如幻、如梦及似反射的海市蜃楼,以相同的方法生起。
感觉上,现象是没有假的,有句话说“兔子头上长角”,这是错误的。它并不是表面上、
传承上的扭曲,而是像在黑暗中,把一条绳子,看成是一条蛇那样的错误。
证悟空的观点,就是了知所有事物都不是真的,即使是最小微粒,原本也都不存在。如
果我们尚未到达禅修证悟阶段,那么,这修行方法,不会使人从轮回中解脱,更别提到达圆满证悟的境界了。“喜金刚檀陀罗”提到:
只为扭转我执坚定见
佛陀传授空性真教义
意思就是,为了要扭转人与现象中,对空性的曲解,释迦牟尼佛已经谆谆告诫我们,必
须确知空性的意义。
过去伟大的成就者指出,所有现象,最后都只是个名称与心理上的认定,尽管如此,在
传承的功能上,还算妥当。在本质上,这是种扭曲不实、一个幻觉与一场梦。若不去肯定事事物物在传承上的有效自性,将铸成大错特错,而且是不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过于采用空性理论,很容易掉入无虚无主义的危险中。因此,要懂得如何在传承层面上,按照如幻的、相互独立的原则来运作。
我们应该了解最终的与持续的,两种层次真实自性。密勒日巴,此项修行的伟大瑜伽修
行者与上师,在下面的诗歌中加以解释:
全知佛陀传授智障者(指对佛法不开窍者,而非残障者。)
因材施教传法之所本
了知造物如实现前见
鸟瞰真理悉皆若无物
怨灵佛陀竟然并存在
无禅修者亦无禅修物
无有精进本尊无修行
无终究之三身无智慧
是以了知此境无涅盘
因依尊名心性诸印记
欲色无色三界始成形
太初之始雏形未曾有
既无根基亦无临此世
无有业力亦无诸果报
生死轮回之见未曾有
此为最后义理之真谛
从如实真谛这一个层次观点来看,据说,在轮回或涅盘里,没有任何最小的粒子有蛛丝
马迹可循。密勒日巴又说:
噫嘻若无芸芸诸众生
佛陀何能三化世俗身
若无因来自是无有果
因循传承方向如实见
悉有轮回涅盘诸事物
佛陀是认传承有效力
存在事物现象非存在
如是功德所视皆真实
尽尝空观精华自性义
无有自觉亦无他觉知
智者了解如是甚深见
不观心识独重视智慧
不观芸芸众生观佛陀
不观表象精华观自性
从最后的真性来看,在轮回中,连现象的名相都不存在。在传承上,芸芸众生能够游历
佛性的修行,承受真实观、因与果等,就会持续存在,不过,这只是依靠名相与标志而存在。
这些互相独立显现的现象都是空,没有任何一点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这两种层次的真实,产生功能的真实,与最终空性的真实,二者不可分、一体两面。最
后的空性,指向支持产生功效层次,而所产生的结果,则支持最后的空性。
任何现象都同时拥有作用,及最后真实空性存在,过程中的方法,都是那罗巴六瑜伽的
传承上师,传法和修行的重点:确认中观思想的过程,并建议修行者,要遵循伟大的中观见
解。
我们不应该以为,六瑜伽传承,对这两种层次的真实性,避而不谈。这样做,有时不但
与佛陀本身的开示,以及早期上师的论述相互矛盾,也与六瑜伽传承相互矛盾。
为正确证悟“喜乐与空无的结合”,我们应该全心投入在证悟空性,遵循龙树菩萨、提
婆与月称提出的空性观为导向。
●身体的自性
现在谈“能量脉道之轮”,简称轮宝的主题,比如说,“在脐上放射出的轮宝”、上界和
下界的中心能量脉道(梵语阿缚底)、运用深奥技巧激发出来等。
根据玛弥巴口耳传承拥有者的说法,这些密宗瑜伽,要在睡眠与觉醒状态期间修行。
修睡眠状瑜伽时,我们应该了解激发心轮与喉轮的重点,然后在觉醒时,运用脐上与顶
髻上的轮宝,前者与灵热瑜伽有关,后者与羯磨印的性结合瑜伽有关。这是因为,在那些情
况中,微细明点支持停留在这四处的意识里;六瑜伽传承是这么说的。
这主题也在时轮金刚檀陀罗传承里被讨论到,据说,头顶和脐上的轮宝,与觉醒状态有
关。喉头和秘处的轮宝,与睡眠状态有关。而心间和会阴的轮宝,则与熟睡有关。脐上与秘处顶端的轮宝,与第四种状态的“性大喜乐”有关。
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微细身聚集于心轮与海底轮,只要它们停在那儿不动,我们就睡
得很熟、不会做梦。当它们从这两个轮宝向外散开时,并在喉轮与生殖轮聚集,我们会开始做梦。若微细身续停在这两个地方不动,我们就会继续做梦下去。当能量离开这些地方,并移到顶轮与脐轮的位置时,我们就会从梦中清醒过来。
菩提智从顶轮往下降,来到脐上与会阴上的轮宝,它经过每一个轮宝,会引发转换成为
大喜乐的体验,成为第四状态之性的大喜乐体验。这可以藉密宗瑜伽的修行方法,产生带来控制世俗微细身的能量。控制能量,就可以是明点从顶髻轮宝,被往下带到脐轮,产生“由上而下”的内在大喜乐,以及为了更深奥圆满的经验,明点将被带到会阴的轮宝。
四大轮宝,在睡眠与做梦状态下被激发,但是,并不表示在清醒的状态下,就不会被激
发。在六瑜伽传承的这些轮宝,我们以“放射轮”做为修行的开始,于此是指位脐上的轮宝。
禅修各个轮宝,会产生各自的效果,这些,必须在我们自己的经验思绪中,逐一消化了解。
贰·修行道诸道次第过程(即根本修行法)
于此,有两大主题来传授:身体力行的静虑禅修,及将世俗身视为“空贝壳”的静虑禅
修。之后,进入真正的修行道次第。
●锻炼禅修及以世俗身为空的禅修
根据玛尔巴传承,一些后代上师之口耳传承,在这一项修行上提出:我们应该在禅修种
子字“吽”的过程中,建立好一个保护膜,并将入、住、融生命能量,三种修行一起做。有些后代上师,依赖小小的忿怒本尊,建立保护膜,透过上师瑜伽修行法,积聚正面能量来达成。在他们的传承之中,并没有运用到锻炼的禅修,或是将世俗身视为空贝壳的禅修。
原注:沽丘达摩巴卓在“三信念书礼赞”中评论道:
‘身体的锻炼与禅修世俗身为空的贝壳身,在任何一本真正的印度密宗经籍之中,
都没有描述过,似乎他们都只是根据上师们的口耳传承而来。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于
脉道中,或许是透过密宗梦观瑜伽而来的能量,很少有副作用的问题;即使有一些困
难产生,问题也并不大。’
在他一九九一年的论述中说,法王达赖喇嘛认为,这两个修行方法,或许是出自西
藏早期上师之手。
然而,从密勒日巴到冈波巴的传承,并没有包括前三项修行法,反而提倡伸展与禅修世
俗身为空的贝壳。因此,似乎有两种传承,可以解释那罗巴六瑜伽:一是早期上师的传承、一是许多后期上师的传承。本论述是按照前者的方法。
锻炼身体的禅修
我们开始每一单元的锻炼活动,藉著赞诵祈请护佑加持的诗句,产生普遍的成就菩萨道
之愿望,然后,观想上师出现在我们头顶上方的莲花座,为了祈福,我们赞诵上师。我们不断赞诵,直到心意与上师相融合为止。接著,观想自己是曼荼罗本尊,是性结合中的乐空双运尊。每一段修行,都应该如此做。
不同的传承,推荐不同的锻炼法,以及要如何进行这些锻炼的不同教法。这里,我们按
照伟大的帕木竹巴之指示,来做说明。
帕木竹巴的六瑜伽法本,标题名称是“修行道师:补遗”,内容描写道:
有六种锻炼净化身体的方法:像要把宝瓶装满、像轮子般打转、像钩子一样勾起来。
结金刚索印,双手朝天空往上举,再向下压。身体像弓箭一样直立站著。用狗的喘息
法,用力的吐气。为了把能量送到体内脉道,及世俗身血液中,摇动头与全身,伸缩
肌肉。就是这六个方法。
编注:这六个锻炼方法,一般泛称为翱敦喇嘛六法,分别是如宝瓶盈满法、如轮旋
转法、如弯钩法、如金刚钩拳紧抱法、如母狗欠伸法(或称为如箭直法)、如摇身洗
手清净法。
这些就是“那罗巴六锻炼”的技巧。
如上所述,第一阶段,好像要让宝瓶里面充气一样,用气将身体填满(编注:称为宝瓶
气法)。我们在舒适的垫子上,盘腿而坐,背部挺直,两手放在膝上。
从右鼻孔吸入空气(编注:初学者,可以先用左手无名指,压住左鼻翼,以方便右鼻孔
呼吸。反方向亦然),凝聚到左鼻孔,然后从左鼻释出空气,慢慢地、温和地将气呼出,一直到肺部没有多馀的空气为止。接著,从左鼻孔引入空气,凝聚到右鼻孔,然后慢慢地从右鼻孔释出。接下来,两鼻孔同时吸入空气,直直的向前凝聚,然后缓慢地从两鼻孔释出。
我们重复这三个吸气动作三次,因此,一共要做九次吸气动作(编注:这称为九节佛风,或称九接佛风)。这样做,可以净化体内的气。此过程中,吸气或呼气,外在空气都不经过嘴巴。
我们现在挺直身体坐好,大拇指放在掌心内,双手成握拳状(编注:此手印称为金刚拳),慢慢地深呼吸,引气下降至脐下,不出声地吞口水,使腹中唾液下压至脐轮下方的一点。然后,引气息从骨盆下方会阴处往上,依此泰然自若,止气于脐轮,尽可能屏息,使身体像宝瓶装满空气。
接下来的锻炼,都配合此吸气法来做。分段做,只是为了方便的缘故。
我们不再屏息于体内,而是将气慢慢从鼻孔释出,不让一点气从口腔逸出;一直用这种
方式将气呼尽,没有例外。
第二项锻炼,是要像轮子一样转动(即如轮旋转法)。先结跏趺坐,然后,用右手握住
右脚的大脚趾,左手握著左脚的大脚趾,背打直,转动上腰和胃的部位,顺时钟的方向转三圈,然后逆时钟的方向转三圈。接著,挺直的身体,上半身由左倾向右侧,再由右侧向左侧挺直。最后,尽可能把身体向后弯曲,使全身的血管、神经网折屈,再从后面向前方弯曲。
第三项锻炼,是让双手在胸前做钩状(即如弯钩法)。双手分别在左右膝上,结金刚拳
手印,紧绷肌肉,再放松张开。金刚拳上移到心房部位,再向前方伸直。然后,我们把两手臂同时向左伸直,肌肉要拉紧,再慢慢移到右侧。左拳沿著右肩,缩回胸口处,此时,左右手肘像弯钩一样,要紧贴住肋骨,这要重复做三次。
然后,照上述方法,以相反顺序做三遍。我们结金刚拳印,开始时,两手先置于心房上,然后向外伸展,动作虽慢,肌肉却要保持紧绷。我们现在要向左伸直,像前面做的一样,右手自左肩回到胸前,左右手肘成钩形,夹住肋骨。
第四项锻炼,是身体直立,双手结“金刚钩拳印”,朝天空向上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