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后面还有个无寿者相,如何灭除一切相?
明证法师开示:你用灭除,不用,完全不用灭,因为这些相都不会固定在那里,它自生自灭,马上就变化了,就是我们眼睛不顶事,看不到,这花它能一下就蔫吗?它肯定慢慢,一刹那,一刹那蔫,可是我们好像看了半天,也没见它蔫多少,可是如果你把时间分割就知道了,其实它一直在生生灭灭,就像我们人体的细胞,人的身体一样,刹那,刹那都是生灭的,所以你不用灭,这相自己就是生灭的。
问:《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后面还有个无寿者相,如何灭除一切相?
明证法师开示:你用灭除,不用,完全不用灭,因为这些相都不会固定在那里,它自生自灭,马上就变化了,就是我们眼睛不顶事,看不到,这花它能一下就蔫吗?它肯定慢慢,一刹那,一刹那蔫,可是我们好像看了半天,也没见它蔫多少,可是如果你把时间分割就知道了,其实它一直在生生灭灭,就像我们人体的细胞,人的身体一样,刹那,刹那都是生灭的,所以你不用灭,这相自己就是生灭的。
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坏、一空,为一大劫。一、成劫 历第一次中劫,名曰成劫。二、住劫 历第二次中劫,名曰住劫。三、坏劫 历第三次中劫,名曰坏劫。四、空劫 历第四次中劫,名曰空劫。合四中劫,共计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凡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不相应行法为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见百法明门论。及不相..
【二取】二取有四种解说。一、相、见二取,所取者为相分,及能取者为见分。二、名、色二取,五蕴中的第一蕴为色,余四无色蕴为名。三、心及心所二取,一切五蕴,都不离这心、心所法。四、本、末二取,取第八识的总报为本,取余识的别报为末。..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
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sida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
子题:四种粗恶意犯罪、粗恶意犯罪、害心杀蚁重于慈心杀人、作业定、受果定、调达、提婆达多、业定不定行事钞·篇聚名报篇:“不善心者。(一、正明心相)谓识知戒相,或复闇学;轻慢教网,毁訾佛语。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意犯罪: 一、者浊重贪瞋痴心,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惜所受戒, 四、者..
【一切门忍】 p0005瑜伽四十二卷十一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忍?当知此忍,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于亲所作不饶益事,于怨所作不饶益事,于中所作不饶益事,悉能忍受。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
【一切门慧】 p0005瑜伽四十三卷七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慧?当知此慧,略有四种。谓于声闻藏及菩萨藏所有胜妙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于所思择菩萨所应作应随转中,及菩萨所不应作应止息中,思择力所摄慧,及修习力所摄三摩呬多地无量慧。..
【一切寂止】 p0006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七页云:复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切寂止?世尊告曰:一切寂止,略有四种。一者、寂止所依,二者、寂止所缘,三者、寂止作意,四者、寂止果成。
【一心见道】 p0007成唯识论九卷八页云: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一切门精进】 p0008瑜伽四十二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谓此精进,略有四种。一、离染法精进,二、引白法精进,三、净除业精进,四、增长智精进。离染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引白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
【一切门静虑】 p0008瑜伽四十三卷三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四种。一者、有寻有伺静虑,二者、喜俱行静虑,三者、乐俱行静虑,四者、舍俱行静虑。
【一切门爱语】 p0008瑜伽四十三卷十一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四种。一、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二、远离诸盖,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无倒谏诲,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于诸法中多疑惑者,为令当来离疑惑故;为说..
【一切色略有四种】 p0011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五页云:然一切色,略有四种。一者、异熟,二者、长养,三者、等流,四者、剎那,此中眼处,唯有二种。一者、异熟,二者、长养。无别等流。以离前二,更不别有等流性故。耳鼻舌身处,应知亦尔。色处唯有三种。一者、异熟,二者、长养,三者、等流。香味触处,..
乃九种大乘禅之一。因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故称一切门禅。凡有四种,即:有觉有观俱禅、喜俱禅、乐俱禅、舍俱禅。此四种禅定相当于色界之初、二、三、四禅,至第四禅定时,已无善、恶、憎、爱之心,故称舍俱。[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法华经玄义卷四上] p13 ..
谓具足四种法界之遍一切身。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大日经疏卷八(大三九·六六二下):“今还以此为慧火之资,供养一切普门身,增益不思议势力。” p14
乃指密教百光遍照真言之 (aj,暗)字。大日经卷六(大一八·四○下):“勤勇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百门学处,诸佛所说心。” p17
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诵持经律对法。为诸有情。宣说法要。学诸传记制造疏论。居阿练若。但持三衣。广说乃至。随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后习定。复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历观山川国土园林池沼巖窟冢间。礼旋制多。游观诸寺。为此事已。然后..
独觉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轭有四种,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障碍离系是轭义,违背清净故,此亦随其次第习三求者相应现行。
[出宗镜录]一遮诠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遗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祛音驱。逐也。除也。)二表诠表即显其所是。谓如诸经所说。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是名表诠。..
小乘禅定,有与世间共者,有不与世间共者,分为三种:一者、世间禅 谓四禅、四等、四空、如前所明。二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三种。利根依此发真断惑,钝根或亦随禅受生。故为亦世间亦出世间,又以世出世间,共有此禅,故亦名共禅。三者、出世间禅 谓观、炼、薰、修四种禅法..
或分为四种业报。一、现报 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果报也。二、生报 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三、后报 后报者,谓今生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四、无报 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
种种生灭,尽是一漏落之相,故曰有漏。而有漏分晰之,有四种相,谓有漏果报四相。即苦、空、无常、无我,有漏之果报。有三苦八苦之性,谓之苦。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谓之空。有漏果报中,无我之实体,谓之无我。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于下再分述之:..
维摩诘,人名,译作净名或无垢称。此经的译本,据宋代智圆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说有六种:一、后汉严佛调译,一卷,名《古维摩经》;二、吴支谦译,二卷,名《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三、西晋竺法护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四、西晋竺叔兰译,三卷,名《毗摩罗诘经》;五、姚秦鸠摩罗什..
《十八空论》,一卷,隋《仁寿录》最初著录,以为陈真谛所译,原作者不详。本论内容可分三段,正解释十八空,兼释七真实和十胜智义。初段,释十八空,先解内、外等前六空说明空体,又解行、非行(有为、无为)等后十二空说明空用。次后说第十三至第十六共四种空(即有法空、无法空、有法无法空、不可得空)..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第一见思惑,是把小乘教中所说见、思二惑合而为一而立此名。见惑是见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知识的错误见解,即意根对于法境,由不合理的推度分别而起各种邪谬的见解。如于名色..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