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身一念佛就往生了吗?
明证法师开示:如果中阴身能念佛的话,同时信、愿具足,就一定往生,如果只是念佛,不见得能往生,因为他没有信,没有愿,必须要有信愿同时具足才可以。
摘自明证法师《精进佛一开示暨问答3》
中阴身一念佛就往生了吗?
明证法师开示:如果中阴身能念佛的话,同时信、愿具足,就一定往生,如果只是念佛,不见得能往生,因为他没有信,没有愿,必须要有信愿同时具足才可以。
摘自明证法师《精进佛一开示暨问答3》
很多人对于佛教净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为艰,知道,但是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他一念一念,还不是至诚心,还不是恳切心,还是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或者虚假的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就不能跟佛感通。注意至诚恳切,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佗佛”,时时刻刻..
问:我们念佛时没有杂念,不念时还有杂念。这是工夫不到家,那么继续念佛,能否达到不念时也不起杂念呢?大安法师答:你怎么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就没有杂念呢?你念佛的时候还是有杂念的,我们是心意识在念佛,我们的行蕴,念念迁流,只不过是比较微细,旋转得很快,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我们整个的都是在杂念..
我们念佛为了什么? 念佛就是要作佛。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众生能发成佛的心,就叫菩提心。如果我们的菩提心发不起来,念这个名号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大菩提心的结晶,我们要跟这个名号感通,也要发这样的心。我们发心原来是为了修行佛法,但是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
问: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曾发愿帮一不信宗教的人进入佛门,但并不如愿。我是否可以放弃此愿?请开示。答:这样的末法时期,确实众生的业障很重,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随着人口的增多、生存资源的匮乏、善法的隐没,以后众生就更会用恶法来武装自己——恶人以恶..
居士: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大安法师: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在那个时代,资福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一个中心地带,就是因为那里出现了一代祖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对彻悟大师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年之后,专门到红螺山资福寺去参学,入念佛..
问:带业往生和所带的业包括些什么业?是否包括五逆十恶?大安法师答:我们的业啊,就是由于我们具生的烦恼啊、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作用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六根,主要是身口意三业,造作无量无边的行为。这个业分三类: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的业,这些业都可以带。善业按他自身的因..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有时候我们都对它无可奈何,它非常狡猾,非常有能耐,就像孙悟空孙猴子,一下子大闹天宫,一下子到地府里面搅得一塌糊涂。我们的第六识常常跑啊,大家想一想自己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做到了念兹在兹?是不是在很多情况下念念念,这个念头就跑了,还..
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进;见乱心众生,教之以禅定;见痴心众生,教之以般若。所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恶..
(其十)陈剑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发明,而复不肯念佛,乃文人习气。当日远公以陶渊明胸怀空旷,可以学道,招之入莲社。彼殆以酒为命者,知佛门戒酒,不敢遽许,因曰,许某饮酒则来。远公大慈悲心许之。彼来念佛三日,攒眉而去。以但能放下,不能提起。若纪文达,袁子才之辈,皆同一病。纪,袁颇相信因果..
祭祀祖先,不过是后代子孙慎终追远,不忘本源的一片心意而已。至于祖宗是否来接受祭祀,享用供品,那就很难说了。为什么呢?祖宗如果生前修人天善福,必升人天享乐。祖宗在世如果造三途恶业,那必在三途受苦。相对来说,能升人天享乐的少,堕落三途受苦的多。所以孝子慈孙每遇节日祭日(忌日),应当虔..
真正的佛法,就在像《阿弥陀经》一样最平实、讲种种事相的法上。老实念佛,表面上看,好像是在事相上念佛求生净土,但如果你有最了义、究竟的知见,这就是最高的圆教一佛乘修法。其实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我们不要小看有些老实头,好像什么都不懂,只是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其实你并..
一向大声念,易致伤气受病《印光法师文钞》: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伤气受病耶?关于念佛方法,就像印祖在《文钞》中经常讲的,大声念、小声念,乃至金刚默念,你要调停适中,不要偏执一法。而..
疑问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提到:软心菩萨,但乐有佛国土修行,无慈悲坚牢心。这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但乐有佛国土修行吗?现在我们害怕娑婆世界这样的秽土无佛世界,要往生净土,要去有佛世界修行,那我们是不是也属于软心菩萨呢?是不是不像坚心菩萨一样,发了..
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即舍,勿..
问:我吃素,天天听您讲经,念佛求往生,我成了边缘人。有份信仰真不容易,没人赞叹反被嘲笑。请开示。大安法师答:首先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念佛是一大事因缘,是要解决旷劫以来解决不了的大事。在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当中,有这种终极追求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你就不要去要求别人赞叹了,别人赞叹的是你..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
宋代山东东平府梁家雇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崔婆一生吃素,禀赋很愚钝,笨嘴拙舌,哪怕是跟地位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也不会与他们争长论短。主母晁夫人修学禅宗,崔婆每天在主母旁边做很多的家务事,却只念阿弥陀佛,很虔诚,从不稍微间断。她念佛不用数珠计数,也不知念了几千万遍。崔婆七十二..
很多人都说“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妇” ,好像他修参禅的、或者止观的、或者持咒的就很高明。一看到念佛,“这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浅法” 。现在还有这么一个看法。他不知道这个念佛一法是普摄九法界众生的,愚夫愚妇可以修,但等觉菩萨也不能越出念佛法门之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作为我们念佛行人,听到..
念诵海贤老和尚往生纪实文字版能够让我们的心境和意志得到快速提升,使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时都能快速的克服并恢复信心。也能够为我们化解心中的痛苦和伤悲并减少阴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福报和智慧。海贤法师,河南南阳来佛寺主持,生于1900年,20岁出家,23岁受戒。..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印光大师一个净业行人,凡是读诵大乘..
有的初学佛的人,刚刚学佛,总是禁忌这个,禁忌那个,有的人问:我现在学佛了,每天都诵经,念佛,但是仍然断不了肉食,这样诵经念佛,还有功德吗,将来能不能生极乐世界呢?梦参长老:是有功德的,也能往生西方。但是怎么样用心了,你能不能达到一心?在你吃肉的时候,你要是作观想吃众生肉是不对的,..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开始相信之后的行持,就叫“众生心”。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心,代表着业力凡夫现前的染著心、散乱心、攀缘心、贪欲心、黑暗的心,我们开始就是用这个心来念佛。很多居士说,我念佛为什么这么散乱?为..
念诵张翠娥老居士往生纪实能够让我们心中的苦闷和忧虑得到消减,使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能快速的解决和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化解心中的痛苦和伤悲并减少阴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并充满正能量,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定力和意志。陈居士从小被父母扔到寺院,由张翠娥老居士一手带大,不..
本愿念佛讲话-第一讲(三)圣苏法师第一讲本愿:我要救你 (之三)(诸佛赞叹愿) 法藏菩萨在第十七愿中说: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诸佛,都要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如果不这样,我就誓不成佛!”不仅如此,十方诸佛对念佛众生也同样护念、同样赞叹,..
问:在为临终人助念过程中,应当持什么样的心态念佛号?是清清楚楚的念佛号就好?还是念念中,意想提醒行人不要忘了念佛?还是于念念中求佛接引临终人往生净土?助念结束之后,怎样回向最如法?用哪个回向偈最合适?大安法师答:为临终人助念,以什么心态去念?还是要以祈求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令这个临终人往..
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平等普度,含摄一切众生,大造之中不遗一物,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够得到拯救和摄受。等觉菩萨修净土法门,不会认为:自己吃亏了,降低了水平。愚夫愚妇——悠悠凡夫,乃至地狱众生,修此法门也不会感到高不可攀,反而觉得:文殊、普贤菩萨修这个法门,我也修,很自..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