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 导
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沦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
道此语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此愿比来大有现验。
摘自《往生礼赞》
◎ 善 导
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沦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
道此语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此愿比来大有现验。
摘自《往生礼赞》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小时候不爱吃肉,所以没长高;长大后爱吃肉了,结果长胖了。每个人的口味有所区别,不管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养成,不同的人的饮食习惯也是有所不同的。而只吃肉的人和只吃素的人,通常被归为两类。有的人吃起肉来根本停不下来,每天都要吃很多的..
【烦恼因六种】 p1193瑜伽八卷四页云: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种现前。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数习故者:..
谓五果之圣者回转其小乘灰断之心,而发大乘之大菩提心。五果圣者,指四果之声闻与独觉。此五果之圣者回心转于大乘之年限不一,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载,须陀洹果经八万劫,斯陀含果经六万劫,阿那含果经四万劫,阿罗汉果经二万劫,辟支佛则经十千劫。即谓五果之圣者各经其劫数,于未来能成就阿耨多..
又作五帖袈裟、五条衣、五条。为三衣之一。缝缀数条布帛作成长方之幅,其横五条,故称五条袈裟。依四分律,其长约四肘(七尺二寸),广约二肘。[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 p1149
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之淫邪神名。谓能作祟于人。俗称五圣。本为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唐代郑愚之大沩虚祐师铭有“牛阿旁,鬼五通”之语。或谓明太祖定天下之初,梦阵亡兵卒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命江南人家立尺五小庙,俗名五圣堂。清朝康熙(1662~1722)年间,江宁巡抚汤斌..
真言宗将一切三昧分为五种,即大日世尊为普摄众生而现之五种喜见随类身。即:(一)佛地三昧道,究竟发菩提心,于一切三昧道中最为牢强精进。一生补处之菩萨住于佛地三昧道,正行大空三昧,远离从缘生法微细之戏论,了知世间本起因缘,住于业地,复坚住佛地。(二)菩萨三昧道,八地自在之菩萨不得一切诸法..
(1575~1630)明代曹洞宗僧。龙舒(安徽舒城)人,俗姓沙。又称大舣,字无异。世称博山禅师。十五岁礼拜五台山,参访宝方寺无明慧经。阅景德传灯录而省悟,故随慧经至玉山,且蒙其印可。明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三十公里余)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历住建州董岩寺、..
梵语adhyātma-?ūnyatā。十八空之一。内,指六内处。谓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之中,无我、我所,亦无眼等之法。[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阅“十八空”353) p1236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阅“六境”1298) p1298 ..
谓布施、戒行、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为证明菩萨之印契,故称六种印。[菩萨善戒经卷一] p1301
指菩萨之三昧。菩萨之三昧纵横八方,广大无边,犹如面面俱罩之罗网,故称方网三昧。从容录第八十二则(大四八·二八○上):“如今却向延圣拂子头上,入方网三昧,东方入定西方起,乃至男身入定女身起。” p1442 ..
谓制伏并断除烦恼。断,指灭除烦恼之种子;伏,指制伏烦恼之现行。又就“断除烦恼”与“制伏烦恼”之先后次第而言,通常系先制伏烦恼而后断除之。 p6559
书写文字或图绘于板、纸、绢布上,而高悬于门堂,称为额。又称匾额、表。古来官署公衙等即有题署之风,后渐次及于佛寺。古代皇帝敕赐之额为竖额,余者则为横额。[史记卷五十五世家第二十五留侯、续高僧传卷九隋灵裕传] p6648 ..
(印相)有二种:一,不动明王之印,剑在鞘中之形,右手拟剑左手拟鞞者。二,大日如来之剑印。大日如来剑印曰:二手当心合掌,屈二头指中节横相跓,以二大母指并押二头指上节,如剑形。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p0744 俱舍论十六卷十五页云:何等名为所见等相?颂曰:由眼耳意识,并余三所证,如次第名为所见闻知觉。论曰:毗婆沙师,作如是说:若境、由眼识所证,名所见。若境、由耳识所证,名所闻。若境、由意识所证,名所知。若境、由鼻识舌识及身识所证,名所觉。所以然者?香味触三,..
【善逝】 p1137如如来十号中说。二解瑜伽八十三卷十九页云:言善逝者: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三解法蕴足论二卷四页云:言善逝者:谓佛成就极乐安隐,无艰无难,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贪瞋痴及余烦恼所生种种难往趣法、如来于彼永断遍知,如多罗树、永断根顶,无复遗余;皆得当来永不生..
【近正法】 p0819 瑜伽九十三卷二十页云:由修慧故,名近正法。
【前行有三种】 p0887 大毗婆沙论五十一卷十四页云:前行有三种。一、不共前行,二、毕竟前行,三、最初前行。不共前行者:如三结等。毕竟前行者:如三不善根等。最初前行者:如有漏无明漏等。若诸烦恼、通三界系,唯见所断;彼见为前行。有二句。如三结等。若诸烦恼、唯欲界系,通于五部;彼修为前行..
指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之四忍法品所载之四种忍。忍,即菩萨之智于理予以忍可或安忍之义,亦即菩萨修行时,面对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恨心,或遇苦难而不动摇信心。若能证悟此四忍之真理,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无生法忍,谓忍可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无生之理。(二)无灭忍,谓忍可一切诸法本..
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载,在构成人类身体之地水火风四要素(四大)中,由于风大之运转所引起之风病有一○一种,由于地大之增长而引起之黄病有一○一种,由于火大之旺盛所引起之热病有一○一种,由于水大之积聚而引起之痰病有一○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若此等诸病辗..
(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又作芳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宗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学律,后于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师继其席,以中兴天台..
(流派)又云唯识宗。同于法相宗。
(术语)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为涅槃之异称。又作炎。如来度众生之机缘既尽,即入于涅槃。故藉托薪尽火随灭,而称涅槃为炎。称涅槃经为炎经,称悉昙字中之“涅槃点”为炎点。[摄大乘论释卷十(玄奘译)] p5065
(植物)Amalaka,果名。案庵摩勒果,即庵摩罗果,不可与庵罗果混一。庵罗果,新称庵没罗果。庵摩勒,新称阿末罗果,又作庵摩洛迦(余甘子)。因而依西域记二曰:花草果木,杂种异名。所谓庵没罗果,(中略)阿末罗果。列举二果。毗奈耶杂事二曰:梵言庵摩洛迦,此言余甘子,广州大有焉。上庵没罗,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