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叔河
东晋名士祖约和阮孚,一个好积存钱币,一个爱料理木屐,都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这本来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别人不会管,更不会去评论谁高谁低。
直到有次人们去看祖约,他正在数钱,听说客来,慌忙收拾。来不及收进去的两只小竹箱,他只好用身子遮着,在客人面前左偏右挡,显得很不自然。
又有人去看阮孚,他正在给木屐上蜡,一面从从容容地吹着火,一面还发着感慨:人生一世,真不知能穿得几双木屐啊!
从此,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俩便分出了高下。
摘自《学其短》
◎ 钟叔河
东晋名士祖约和阮孚,一个好积存钱币,一个爱料理木屐,都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这本来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别人不会管,更不会去评论谁高谁低。
直到有次人们去看祖约,他正在数钱,听说客来,慌忙收拾。来不及收进去的两只小竹箱,他只好用身子遮着,在客人面前左偏右挡,显得很不自然。
又有人去看阮孚,他正在给木屐上蜡,一面从从容容地吹着火,一面还发着感慨:人生一世,真不知能穿得几双木屐啊!
从此,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俩便分出了高下。
摘自《学其短》
前言世间,说有六凡。兹合世出世间,则为十界。然凡圣本来是一,但因迷悟不同,而差别于是迥殊。迷有轻重,悟亦有浅深,因是迷悟之中,亦复高下大异,此所以有十界之分也。
【下地】此有三种解释:一、三界分九地,境界优者为上地,劣者为下地。二、菩萨十地之位,因其高下而称上地、下地。三、与上天相对之地,亦称下地。
就是无人我、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的禅定。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释明净。高密人。少出家味定为业。后南游东越天台诸山。禅观在怀无缘世习。而衣服繿缕动止适时。同侣禅徒未知弘仰。山粒致绝。日至村中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张口闭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虎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傍岂非为食耶。乃以匙抄饭内其口中。余者对而啖尽。告曰。知来食少..
【便善那】此云文身。慈恩疏云:文身者,为名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味故,故名为显。即喻此文身,能显于理。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大乘入楞伽云:文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楞伽云: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
苏州尧峰颢暹禅师,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一接。」师曰:「去。」问:「承教有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何是平等法?」师曰:「尧峰高,宝华低。」曰:「恁么则却成高下去也。」师曰:「情知你恁么会。」闻雷声,示众曰:「还闻雷声么?还知起处么?若知起处,便知身命落处。若也不知,所以古人..
《敕修清规·抛香相看》云:“若图帐已定,则诣堂司,稟添名入图。或人多,列戒次后。”又〈谢挂搭〉云:“既曰随众,当依戒腊。依戒,佛制也。况诸图帐及众寮戒腊牌不以名字分高下。”忠曰:“图与帐,二物也。图,谓楞严会图、念诵巡堂图、被位图、钵 位图等也。见〈图牌类·戒腊牌〉处。 帐,谓诸记..
(术语)三界分九地,境界之劣者为下地,优者为上地。又菩萨有十地之位,指其高下谓之上地下地。
戒本疏·百众学法:“问:‘如上明相(两土著法、高下分齐),裙以绳束;如律文中,有带系者?’答:‘此以带系于绳也;律中具之。’”行宗记释云:“问中,律云,若衣物解露,应作带着,广三指,绕腰三周等。答中,绳带两用,则无所妨。律中具者,即上两文。”(戒疏记卷一六·二二·六)..
亦名:不齐整着衣相子题:象鼻、树叶、[袖-由+聂]皱、高下羯磨疏·诸戒受法篇:“着衣不齐整者,或作象鼻、树叶、[袖-由+聂]皱、高下也。”济缘记释云:“谓着内衣三衣也。象鼻垂前一角。树叶谓垂前两角,如多罗树叶。皱[袖-由+聂] 谓[袖-由+聂]已安缘,如今裙类。高下谓下垂过肘,高过脚膊(疑膞)。..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不犯者,听五众出家人共易,应自审定,不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与余人贸易,令净人贸;若悔听还;若酥油相易者不犯。”(含注戒本卷上·三○·一六)
子题:多食五苦行事钞·对施兴治篇:“四分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已。又云,食知止足,故苦消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隐。增一云,多食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食不消化。故佛言,食知节量。因说偈云:‘多食致病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
子题:不齐、高下、象鼻、多罗树叶、细[袖-由+聂]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云,不齐者:(高下)或时下着,系带在脐下;高者,褰齐膝。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罗树叶者,垂前二角。细[袖-由+聂]者,绕腰细[袖-由+聂]皱。”资持记释云:“释不齐中,非法有四。初是高下。二、象鼻。三、多罗叶者,西域记云..
亦名:齐整着内衣戒释名、着内衣戒释名子题:涅槃僧、西土裙法、裙法资持记·释释相篇:“名云涅槃僧者,此云内衣,即是裙也。以西土裙法,横叠围身,长绳四绕,抽拔使正,多致不齐;此间作裙并连腰带,但著有高下,亦违律制;当依母论踝上三指,即为齐整。”(事钞记卷二五·三五·一三)..
【内外法师及弟子高下差别】 p0368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页云:复次应知由五种相,于内外法、师及弟子,高下差别。一、由住故。二、由御众故。三、由论决择故。四、由建立开显道故。五、由行故。谓诸外道、师及弟子,恒常住于愦闹之住。内法师弟子,时时住于极寂静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别。又外道师、由自有..
每一个变化意味着又有一个新的开始。不是吗?我们送走了昨日的无知、沮丧、痛苦和忧郁,迎来新的宁静、安祥、满足和快乐。借着昨日的路程,我们开始今天新的旅程,每一步既是过去沉淀的终点,又是未来继续的起点。这样想来,已经过去的会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教训,未来面临的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心和..
【自业】 p0596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四卷十二页云:如契经说:佛告摩纳婆!世间有情、皆由自业,皆是业分,皆从业生,业为所依,业能分判诸有情类彼彼处所高下胜劣。契经虽作是说;而未广辩自业之义。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尊者世友说曰:世间有情皆由自业者:谓自作业,还..
【业能分判一切有情高下胜劣】 p1221杂集论八卷十页云:云何有情高下?谓由业故,于善恶趣,得自体差别。云何胜劣?谓诸有情、成就功德过失差别。
(术语)台家论本迹高下,立四句:一本高迹下,二本下迹高,三本迹俱高,四本迹俱下。本高迹下者,如佛现菩萨之身也,本下迹高者,如菩萨现佛身也。本迹俱高如佛现佛身也。本迹俱下者,如初地之菩萨现初地之相也。故如自佛现神者,即谓为本高迹下。以佛对于神为上位也。见法华玄义释签十五。..
(术语)如来之正觉也。正觉无高下浅深之别,故曰平等觉。又言理智冥合而为平等也。新译仁王经上曰:实智平等,永断惑障。
【俱卢舍】 p0926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六卷四页云:即五百弓,成摩揭陀国一俱卢舍;成北方半俱卢舍。所以者何?摩揭陀国、其地平正,去村虽近,而不闻声。北方高下,远犹声及。是故北方俱卢舍大。二解 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许,是从村至阿练若中间道量。如逾缮那等量中说。..
【欲邪行罪】 p0985瑜伽五十九卷十六页云:复次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
(术语)形体与色相。法华经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形色不同。【又】谓长短方圆等形之可见于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论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
植物之根能生长枝干花叶,器物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俗谓学道者为有根器即此义。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一中):“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p4139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