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舍卫国发生旱灾,过不久又发生水灾,田里的秧苗大多被太阳晒死了,之后补插的秧苗又被雨水泡死了,造成很多地方几乎没有收成。
第二年,舍卫国里到处在闹饥荒,饥饿的人们差不多把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吃到最后连草根也被挖出来吃,树皮也被剥下来啃。 由于百姓没有粮食,佛陀的弟子们也很难乞求到斋饭,于是他们想各自分散到别的地方,躲过这次饥荒。阿难了解大家的想法后,就对佛陀说: 世尊,如果比丘们都因为躲避饥荒而去别的国家,那么这里的百姓就看不到佛法的力量了,将会有很多人因为我们的离去而丧失道德的根基,这里会开始混乱起来。 佛陀听了点点头。 阿难接著说:但是,如果佛陀您一直住在这里,人们心中有所做托,舍卫国也能平安度过饥荒。 佛陀说:你说得很好!我也正有此意。 后来波斯匿王知道一些佛门弟子想离开舍卫国,去别的国家躲避饥荒,他心中非常著急,赶忙派出一位大臣去祇洹精舍,告诉佛陀他准备将佛陀和弟子们接到宫中供养三个月,佛陀答应了。 世尊,为什么您要答应波斯匿王,让我们都留下来呢?比丘们问。 佛陀将阿难之前说的话对大家说了一遍,又说: 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波罗奈的国家,国王的名字叫梵达。 有一年波罗奈国遇到天灾,粮食的收成很少,国内的民众大多吃不饱,纷纷到街上乞讨。 国王梵达看到这种情况,就打开国家的仓库,向这些饥饿的人们施舍食物。人们知道这个消息,便从四面八方来到王城,挤在王宫外乞求施舍。就这样,每天王宫门口都挤了洪满的人。 由于梵达国王一直施舍,仓库里的存粮越来越少了。相关推荐
二祖阿难陀尊者《佛祖统纪》
二祖阿难陀尊者。佛叔父白饭王次子。以佛成道二月八日生(阿难陀。此云庆喜。谓王心欢喜举国欣庆)即调达之弟也。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年八岁从佛出家。得白四羯磨具足戒。多闻第一。年三十一为佛侍者。闻持法藏。至法华会上。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复告诸菩萨曰。我..
(阿难旁出)末田地尊者《佛祖统纪》
(阿难旁出)末田地尊者。雪山五百仙人之导首也。阿难欲入涅槃至恒河中。其地大动。诸仙知之。飞空而至。俱求出家。阿难即化河水悉成金地。五百仙人俱得出家成阿罗汉(末田地。此翻为中。以诸仙在河中得戒也)时末田地欲先涅槃。阿难嘱云。佛记汝当于罽宾国建立佛法。阿难涅槃后。末田地乃往罽宾。降伏..
阿难
【阿难】大论:秦言欢喜。佛成道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语来使言:是男当字为阿难。举国欣庆。又名庆喜。亦翻无染。虽残思未尽,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女,心无染着故。玄云:持三藏教。..
阿难跋陀
【阿难跋陀】此云喜贤。玄云:持通教。
阿难迦罗
【阿难迦罗】此云喜海。玄云:持圆教。付法藏有三:一、阿难,此云庆喜,传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持缘觉藏。三、阿难迦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圆觉略疏云:略是一人,随德名别。
二祖阿难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实佛之从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
二决定义
[出楞严经]决定者。断然不易之谓。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故有二种决定义也。一审因心果觉佛语阿难。若欲捐舍小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者。盖为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
焰口
焰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更,有一饿鬼,名曰焰口。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启示教。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
弟子对师长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供给所需四、凡师教敕恭顺无违 二、礼敬供养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三、尊重戴仰六方礼经曰弟子事师,当有五事: 一、当敬惮之四、思念不厌 二、当念其恩五、当从后称誉 三、随其所教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阿难白佛言:世间之人,及佛弟子,轻易其师,常以..
六成就
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例如金刚经之经首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一、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二、以我闻为闻..
八还
(名数)诸变化相,各还本所因处,有八种也。楞严经曰:佛告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
十支居士八城经
(经名)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十号经
(经名)一卷,赵宋天息灾译。阿难一一问致,佛一一答之。
二祖阿难《佛祖历代通载》
二祖阿难。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实佛之从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夙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后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来迦叶尊胜二师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仁者。..
二祖阿难尊者《释氏稽古略》
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帝利。白饭王之子。释迦如来之从弟也。始名阿难陀。此云庆喜。亦名欢喜。如来成道之夕。生王之家大庆。且喜以故名之。投佛出家。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乃命之以为侍者。至是垂入涅槃。至殑伽河。又念。先时所度弟子宜当..
五师
亦名:异世五师子题:大迦叶波、无相好佛、摩诃迦叶波、迦叶入涅槃、佛四塔、迦叶法付阿难、阿难入风奋迅三昧分身四分、阿难法付商那和修、末田提、商那和修、商那和修法付优波鞠多、优波鞠多、鞠多、邬波堀多、堀多戒本疏·解今题目:“二者,五部。(叙异世五师以明缘本)(一、列缘相)(一、第一师..
佛不灭度半月一来
亦名:半月说戒即是见佛子题:敬法念法者便敬佛念佛、持五戒即见法身、护法者便为护佛、佛有生法二身、理法身、事法身、如来不漏果德行事钞·标宗显德篇:“五百问云,佛垂泥曰,阿难悲泣。佛问,何以悲泣?乃至佛言,我不灭度,半月一来。又言,佛有二身,肉身虽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念法者,便敬..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亦名:以戒为师行事钞·标宗显德篇:“如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遗教等经,并同斯示。”资持记释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所翻本。彼因魔王请佛涅槃,佛即许之。阿难悲恼,三请世尊住寿一劫。佛说偈云:‘我所说诸法,即是汝..
制戒为调贪欲瞋痴令尽
亦名:制戒为调三毒令尽、佛制戒之意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如律文云,婆罗门问阿难:‘汝世尊,何故为诸比丘制增戒学?’答:‘为调贪欲瞋痴令尽。’如此文证,故知不疑。”行宗记释云:“引证中,即孔雀冠婆罗门,请问阿难制戒之意。初引问词。但云制戒,不唯四重;然种类所收,皆归根本,虽明四戒,..
劝犯足食戒释名
亦名:劝足食戒释名资持记·释释相篇:“强以饮食劝已足者,故云劝足食。疏中,对前戒(足食戒)四别:一、前身犯,后语犯;二、前开病,后不开病;三、前贪心,后三性;四、前己咽犯,后他咽己犯。”(事钞记卷二三·四四·八)..
出家成毁罪福
亦名:成毁出家罪福资持记·释沙弥篇:“(出家功德经),阿难问佛,若有人放人出家,若自出家,得几所福?若人毁破他人出家,受何罪报?佛告阿难,若满百岁中问我,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时,满百岁中,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若人毁破出家因缘者,是人于三恶道中,常受生盲;若为人时,在母腹中,..
僧祐律师
资持记·释钞序:“僧祐,梁朝人,即[道宣]祖师前身。[昙瑗、僧祐]二师并先学十诵,后传四分;未详撰述。”(事钞记卷二·四二·五)
问阿难法毗尼法
亦名:问阿难白羯磨疏·集法缘成篇:“问阿难白者,佛法命本,既已先传。通解畅神之经,次当须演。阿难化教之匠,故问令述也。”(业疏记卷三·一一·一○)
受具戒法约时分别
子题:善来三语八敬三受局佛世、破结得戒通佛灭后、羯磨受具通二时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就时通局者。善来、三语、八敬三受,局佛在世也,所以可知。破结得戒,通佛灭后。以善见文,五千年前,得三达智,故知果成戒满也。羯磨[受具]法通二时,可知。然善来受,如付法藏,阿难后秉度仙人者,此是别缘..
三衣功能
子题:师子敬着袈裟人故成佛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五分,得新衣,令有德人暂着,得福。僧祇,得乞小片衣与俗人禳灾。杂含,佛令取阿难郁多罗僧与婆四吒女着。贤愚经,师子敬着袈裟人,故成佛。”资持记释云:“五分僧祇,并谓法随人胜;杂含显著故得道;贤愚明敬故成佛。杂含云,此女有七子,六子相续..
如来自舆母尸报恩
行事钞·瞻病送终篇:“增一云,如来自舆母床一角,阿难罗云等,各舆一脚,不令余人代担,为报恩故。准此,和尚阇梨,长养法身,父母兄姊,长养生身,躬自抱尸而送,恩德岂能尽也。”资持记释云:“增一具云,佛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舆大爱道身即姨母也,我当躬自供养。时帝释毗沙门天王白佛,勿自..
大众部
【大众部】 p0240西域记九卷十四页云:大迦叶波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受僧诃责,不预结集,至此宴坐证罗汉果。证果之后,方乃预焉。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
七处征心
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先后以七处回答之,均为佛所论破,称为七处征心。楞严会前,阿难因乞食而遭遇摩登伽女以幻术诱惑,将毁戒体时,佛遥知之,敕文殊持咒往护阿难归来。楞严会时,佛乃征其心目所在之处,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迨佛征其心不在内时又答以在外。如是辗转穷逐征诘,..
乃往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p126
二决定义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