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蓮師心要建言》松嶺寶藏
措嘉佛母向蓮花生大士師問道:
「痛苦與歡愉之間的分界線是什麼?」
上師答道:
「痛苦是心的不自在,歡愉是意念的自在。
當你將這點應用到你的相續而體驗時,
向內看著那不自在的痛苦狀態,
並發現它不是由任何具體的物質所構成,而是心。
心是空的,而這個空性的特質是自在的狀態。
這是將痛苦改變為自在的要訣。
措嘉,這至關重要的教言,我授予你。」
摘自《蓮師心要建言》松嶺寶藏
措嘉佛母向蓮花生大士師問道:
「痛苦與歡愉之間的分界線是什麼?」
上師答道:
「痛苦是心的不自在,歡愉是意念的自在。
當你將這點應用到你的相續而體驗時,
向內看著那不自在的痛苦狀態,
並發現它不是由任何具體的物質所構成,而是心。
心是空的,而這個空性的特質是自在的狀態。
這是將痛苦改變為自在的要訣。
措嘉,這至關重要的教言,我授予你。」
邪YIN让我痛苦十几年邪淫的开端 开头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我邪淫是从很小就开始,大概几岁我也记不清了,但是我感觉是从上幼儿就开始了,在我们朦胧的记忆中,邪淫像是从出生后注定会发生的一样,又像是上辈子的所带习气,从小上幼儿园和小朋友玩就开始邪淫,那时候对邪淫还不是很清楚,只是好奇也未曾..
邪YIN重罪导致强迫症,遭受“人间地狱”痛苦折磨小时候我是一个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老师喜爱,同学崇拜。自己也经常处于莫名其妙的身心愉悦当中,经常要回想今天究竟有什么事情让我这么高兴,经过回忆发现是口袋里有一块糖,或者是回家后妈妈做了好吃的饭菜,或者老师表扬了我。..
龙树菩萨化导不信佛法国王,蝉蜕而去自在往生 龙树菩萨从龙宫出来后,准备大弘法化。但是弘法需要有因缘,需要有大力之人支持,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护持,佛法一定能够大兴,所谓“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于是,龙树菩萨准备去化导一位国王。这位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相信佛法,只相信外道,而且还诽..
佛陀在舍卫城讲解佛法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听完他的讲解,结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那时正是盛夏,暑热难当,所以他们坐在一棵壮硕茂盛的石榴树下乘凉,并互相交换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说著说著,不知不觉转到另外的问题上,其中一个弟子问大家:‘你们说一说,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最让人感..
邪YIN是大痛苦 邪淫的人绞尽脑汁满足自己的欲望,希冀从中获得一些快乐。但明白实相的人都知道这种做法太愚痴。我们饿的时候就觉得饭菜特别香,饱时却索然无谓,那种强烈的吃饭的欲望哪里去了呢?可见那种吃饭的欲望完全是无常的,虚妄不真实的。人的淫欲和这差不多,可是与吃饭不同,我们为满足淫欲实..
三种本质上没有痛苦的快乐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八佛告诉我们,追求智慧,要非常努力,这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无苦之乐。在座的诸位,在生烦恼的时候有没有看一看,有没有人说:“因为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有没有的?如果这个人说,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愚痴的人,他没有智慧。佛..
问:生死都是一种痛苦,而我们又如何权衡于期间呢?达照法师答:如果认识到了生死的痛苦,那就发心超越生死,这是唯一最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这一期最为难能可贵的生命最好的交代!努力吧!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如法行持!问:人的命运、情绪、心念真是变换不定,和常识和道理总是南辕北辙。用生命和痛的尝试,能忍受..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老师可否为我找到痛苦的出口《一页心香之一》A Page from the Heart, Part I 作者: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Shang Longrik Gyatso Rinpoche Q: 上师,现在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是否请老师指引我可以找到一个出口? A: 其实我跟你一样,但是我从里面和你得到的不一样。 现在,每天听到的都是失..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那有痛苦这回事有一回佛陀要去祇园精舍讲授佛法时候,一群常随弟子以及夹道行列中群众慢慢变成一长串的队伍,跟着佛边走边请示地、边散步地往精舍走去。行步间有三位在家人透过佛陀的弟子请求开示,佛便驻足于路旁问这几位在家居士,有什麽佛法的问题要询问?这几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向..
问:上师,我有一种很大的痛苦,不知道是何原因,我的自我一直认为,证悟是可以像六祖大师那样,通过听闻《金刚经》或者仅靠思维就可以达到。其实我知道那些只是识心的相续,但是内心一直想找到一个坚固的或者说真实的话语或者说标识。对于这个惯性的模式,我深感痛苦,到底问题在哪呢?最终的结果总是..
上师教言集:所以我们要树立因果的正见。不信因果的人觉得没人看见什么都可以做,看得见的时候不做就可以了;但是真正信仰佛法,真正有思想、想实修的人会相信因果,并且勤勉去修因果的。懂因果的修行人会知道,因果不虚是佛陀的教言,是真正的正知正见;但是对无明的人来讲,这些是他们无法理解、也不会..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许多欲求与愿望,若要细细说明每一个愿望和欲求那是说不尽的,但是所有的欲求总归起来,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不变的愿望,那就是追求快乐与幸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人人都有这共同的欲求。首先,无论是没有任何知识的小孩或是学问、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希望获得..
人无求、心自在世事原本就是祸福相倚,强求不得。如果人人都能了解人生如幻,本来就是空无一物、无增无减,自然不会再受境界所拘。该来的总是会来,该去的总是会去,拥有平淡自如的心,在时空中,就能超越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折磨。天地万物,都是在时空中生灭轮替;人生也同样是在时空中生、老、病、死。常说人..
龙珠英雄公布魔族新战士!透明少女拉古丝,自在功悟空会遇大麻烦悟空自从突破自在极意功之兆,身披着大神官同款服饰,战力非凡,依照目前的态势,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贝吉塔奥连、卡敏、均被孙悟空轻松吊打。吉连鼓足勇气,一拳打飞合体扎马斯,战斗瞬息万变,局势朝着孙悟空这方倾斜。唯独实力深不可..
属于自己的风景,从来不曾错过;不是自己的风景,永远只是路过。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丽的风景都能拥有。一辈子,只求有一道令自己流连忘返,不离不弃的风景就已足够。每一颗心,都有一份无法替代的情愫和某一道风景永远关联着。人生的风景,是物也是人。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人生,空手而..
犹如未伤及深固的根,即使把树砍倒了之后还是会生长的;同样地,假如贪爱的随眠不断除,苦就会一再地生起。各位听众们,当佛陀进入王舍城托钵集食时,诵出了这首偈颂,这是《法句经爱欲品》第 338品,意思是说:如同大树有很稳固的树根深入土地并有很多分枝,假如有人砍断分枝,树还会有再生的能力。(..
1 自性本来是真诚的,真实、诚恳,一丝毫虚假都没有,真诚就是健康。现在人怎么样?现在人不真实、不诚恳,现在人虚伪,虚伪就是病,就是病态。2 别人虚伪对我,我要真诚对人。为什么?他没有学佛,他不知道,我们明了,我不能跟他一样。别人对我虚伪,我对他真诚,甚至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还..
造作邪YIN恶业后的各种痛苦恶缘邪淫行为产生后,有如是恶缘可得: 一、多诸恶梦,多诸恐怖,夜暗阴森之地不敢涉足、独处(自己由于长期手淫,晚上在自家上网,常担心身后黑暗处有恶鬼,即使去一室之近的厕所也必开灯,害怕有鬼怪在近旁;另外经常梦见可怕的境象,如看到凶猛的狮子、老虎,常看见可怕的事..
辛弃疾很有禅意的一首词,盼望归隐田园,自在忘机,禅意尽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全世界的推崇。而唐诗宋词更是这瑰丽花园里的奇葩,留给后人美妙和神奇的精神享受。从晚唐开始,历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间,禅师们以词说禅,词境与禅境结合很好。下..
1 经上常讲佛菩萨自在,佛菩萨为什么那么自在?他了解真相,他不执着,他清楚明了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庄严的相是假的,丑陋的相也是假的;天堂的相他没有贪恋,地狱的相他也不讨厌,为什么?全是假的。2 你只要知道是假的,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晓得所有境界相都很可爱。可爱在哪里?真搞清楚了,三..
1《般若经》上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善因善果不可得,恶因恶报也不可得,你心就清净了。2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的人,要把这个世界真的放下,不要把世间拉拉杂杂的东西放在心上,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你不肯放下,你亏吃大了,你出不了六道轮回。3凡夫跟佛菩萨不相同的地方,..
令人震惊的情债真相:青楼妓女痛苦的前世今生按:今生令自己深深痴迷多年,痛苦不堪的男人,竟然是前世情人的妻子,原因是为了偿还前世做她丈夫情人时,曾经给她带来的深深的情感痛苦。朋友们,情为何物?佛陀在约三千年前就说了:是债!是讨债和还债!有网友看不懂这里面的关系,我再解释一遍:就是说..
阿姜曼:若拒绝面对痛苦,你就不可能认识并超越它尊者阿迦曼从未忽略了鼓励他的比丘和沙弥,无论是在生病的时候还是在健康的时候,都要遵守他们的本份。他的说法推荐了透过自我努力,为了解脱而战斗的精神。任何人在生病的时候,表现出软弱和不耐烦的症兆,就会被严厉地斥责,可能会被禁止接受药物的治..
远离各种人生痛苦!一定要这样做苦苦及苦集,灭尽离诸苦。修习八正道,安隐趣涅槃。——《杂阿含经》 【注释】在佛经中经常说到,人生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贫穷的苦,“坏苦”是富贵的苦,因为财位终究会失去。“行苦”是不贫不富的苦,因为人最终会死亡。另外还有生老病死等八苦..
1 04年6月,我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讲经,我刚刚进去,有个同修告诉我,他的弟弟就在我们对面跳楼自杀。2 有人告诉我,跳楼这个事件,那个地方已经发生二、三次了。3 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自杀他一定找替身,既然他会找替身,这个事情就会连续不断地发生,所以应当给他超度。4 居士林就在他的对面,我们当..
先把入定感觉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
1.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2.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3.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仿..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