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团的理想
僧团希望给人的感觉(或者说它想要建立的)是:
传统中不无创新、淡泊中不缺热情、持戒中不失善巧、自利中不坏利他、做务中不昧修心、困勉中不忘菩提、严肃中不失活泼。
虽注重教理但更重视于实践、原则虽很清楚但也不坏人情、虽有人情但绝不出卖佛法!
以无事为兴盛、尽力随缘而不攀缘、人不知而不愠,互相珍惜勉励、和合共住、忍苦为教。
僧团的理想
僧团希望给人的感觉(或者说它想要建立的)是:
传统中不无创新、淡泊中不缺热情、持戒中不失善巧、自利中不坏利他、做务中不昧修心、困勉中不忘菩提、严肃中不失活泼。
虽注重教理但更重视于实践、原则虽很清楚但也不坏人情、虽有人情但绝不出卖佛法!
以无事为兴盛、尽力随缘而不攀缘、人不知而不愠,互相珍惜勉励、和合共住、忍苦为教。
辟谷小成的标志是辟谷期间这个人散发出恶臭难闻的味道,这个味道与邻近死人的味道相似。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深层的排毒,从骨头、血液、细胞把毒拍出来。做到这样不容易,但做到这样基本什么慢性病也就都康复了,相当于一次新生,一次身体的从新组合。如糖尿病、哮喘、高血压、甚至癌症等等等等都会康复..
别把欲望与理想混为一谈,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占据的东西,就算再多,皆会离你而去,攥得再紧,到最后你都是两手空空。我们要学会选择,能够填补心灵空虚的,不要轻易错过;要学会糊涂,别斤斤计较,莫计人生小帐;要学会放弃,诱惑难成机遇,负重必滞步履。..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了。事实果真如此吗?陈教授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今生当..
三祖僧璨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以一种平坦的怀抱来生活,来观照,一个干净的圈子,没有尔虞我诈,一个爱着彼此的人,平淡却幸福,那生命的一切烦恼与忧伤自然就灭去了,这样的生活,如何又不是最理想的呢?..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现代心理学说人格成熟者有具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关系融洽、有安全感及自我接纳、具有现实性知觉、客观看待自己、专注于事业、行为具一致性七大特点,具有这种成熟人格,才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超个人心理学家提出理想的人格是心灵的自我超越者,这种人有..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老苦和病苦。不像极乐净土中,每位众生,身心自在,没有病苦,寿命长达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大..
【劣中妙语等补特伽罗】 p0631瑜伽九十六卷四页云:复次诸外道辈,欲令弟子,于三处中,得升进故;略说法要。谓有一类,于劣欲界,为令获得人中快乐,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中色界,为令获得梵世间等众同分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妙无色,为令获得乃至非想非非..
【耳根】 p0634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声为境,清净色。三解 广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即无不生。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二页云:云何耳根?谓耳于声,已正当闻,及彼同..
【见随眠】 p0638 如随眠有七种中说。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九页云:见随眠云何?谓五染污见。
【见所断】 p0639 瑜伽五十六卷六页云:问:何义,几蕴,是见所断?答:现观智谛现观所应断义。一切一分是见所断。二解 显扬五卷十八页云:问:何义,几种,是见所断?答:由现观智现观谛所断义故。一切少分,是见所断。三解 杂集论四卷七页云:云何见所断?几是见所断?为何义故,观见所断耶?谓分别..
【见不相应法】 p0641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见不相应法云何?谓八见不相应法。
【见道位无退】 p0641 大毗婆沙论六十一卷十三页云:何故定无退见道者:答:以见道是极速疾道,不起期心道。无容退失如是道故。复次诸瑜伽师,入见道已;名堕法河,堕大法流,堕法波浪,堕法洄澓。尚无暇能起有漏善无覆无记心;况有能起染污心退。如人堕在山谷瀑流,随浪漂溺;尚不能据此彼两岸;何况..
【见道十六智忍】 -642 集论六卷二页云: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智忍,是见道差别相。云何苦?谓苦谛。云何苦法?谓苦谛增上所..
【见集所断烦恼部】 p0644 品类足论七卷八页云:见集所断烦恼部云何?谓有烦恼部,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十九随眠,及彼相应诸烦恼众。
【见与智四句分别】 p0644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诸见是智耶?答:应作四句。有见非智。谓眼根,及无漏忍。有智非见。谓五识身相应慧;尽无生智;除五见及世俗正见,余意识相应有漏慧。有见亦智。谓五见,世俗正见;除无漏忍及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有非见非智。谓除前相。..
【我无我见】 p0648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九卷四页云:诸有此见,谛故住故,我无我。此边执见,断见摄;见苦所断。谛故住故,如前释。我无我者:谓我当无。问:此正法中,亦说无我,而非恶见;彼外道亦说无我,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于无我空行聚,见空无我;说言无我。故非恶见。彼外道于无我空..
【质直行】 p1340瑜伽八十四卷四页云:质直行者:住于向道。又云: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谄无诳,如实显现。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十二页云:质直行者:谓八支圣道,名为质直。所以者何?以八支圣道,不迂,不曲,不回,质直平坦一趣,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质直行。..
【诸功德有七种垢如来永无】 p1363瑜伽七十四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悭。彼于如来,一切永无。何以故?由诸如来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于此德,无执着见。又于此德,无有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
【静虑支】 p1378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四页云:问:此中何者是静虑,何者是静虑支?答:心一境性,是静虑。以三摩地为自性故。此及所余,是静虑支。问:若三摩地是静虑者;初第三静虑,应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静虑,应各唯三支。则静虑支,应唯十四。云何乃说十八支耶?答:三摩地是静虑,亦是静虑支。余是静..
【声闻乘中不说阿赖耶识等】 p1395摄论一卷五页云: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善趣得非择灭】 p1145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八页云:已说恶趣得非择灭;当说善趣得非择灭。增上忍时,唯除欲界人天七生,色无色界一一处各一生,于余一切生,皆得非择灭。预流者趣一来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六无间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一来者趣不还果时..
【智圆满】 p1152瑜伽九十四卷十页云:智圆满者;谓如有一、性不愚戆。无有下品愚痴障故。亦不喑痖。无有中品愚痴障故。非手代言。无有上品愚痴障故。离三种智愚痴障故;有力能解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过去业】 p1221瑜伽九卷八页云:过去业者: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
【随至施】 p1366俱舍论十八卷十三页云:随至施者:宿旧师言: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二解 集异门论十八卷二页云:云何随至施?答:如有一类,施邻近者,施亲近者,施现至者。谓作是念:云何乞者现来至此而不施耶?是名随至施。..
【应触】 p1398瑜伽八十四卷二页云:言应触者:由身体故。
佛教东传朝鲜半岛,据三国史记卷十八等载,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中国前秦苻坚遣使者及僧顺道赍来佛像、经论;又二年,秦僧阿道来朝。翌年,敕为二僧建肖门寺及伊弗兰寺,是为韩国有佛寺之始。又十年(384),印度沙门摩罗难陀至百济宣教,新罗则迟至五二八年始见佛教兴隆。佛教初传朝鲜半岛时,..
(杂名)本为佛塔相轮上之宝珠,象其形置于栏杆之柱头者。
(术语)(Mitra)译曰善知识。朋友之义。玄应音义九曰:弥多罗尼子,秦言善知识。梵Maitrāyaṇi。
(杂语)弥陀之名号譬如利剑也。般舟赞曰: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修法)又曰阿弥陀护摩。阿弥陀如来之供养法也。多为追荐回向修之。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