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前后父母,指的就是继父继母,现在确实是有这么一些现象的,这个继父继母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的疼爱,对前妻或者是前夫的子女,就是非常的厉害,甚至可以说是恶毒的对待,这样的人将来转生,就会落到这些虐待过的子女们的手里,受鞭挞之报。鞭挞就是用这个鞭打,就是对你不好,种种的虐待你,就是这么一个因果轮回的现象。当前社会离婚率很高,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的重组家庭,会有更多的继父母、继子女的出现,我们在这里不是一味的指责那些,不能善待子女的这些父母们,不能善待这些继子女的父母们。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了自己家庭的稳定,都应该担起这个责任,以大爱之心去疼爱、去包容这些非亲生的子女,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和睦相处,不要让这些,已经受到创伤的孩子们的生活,在冷漠当中继续煎熬。因为家庭的分裂,孩子们心灵已经受到了创伤,我们这个重组家庭,应当更加的关心他们,来抚平他们的伤口,给他们安慰,给他们童年的快乐。作为子女,对继父母不要有抵触的情绪,要体谅父母的难处,毕竟作为继父继母也要承受,精神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他们也有许多艰辛和委屈,所以以你们的理解和尊重,唤起这些继父母们,对你们的责任和爱。所以这里面我们要讲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一定要互相珍惜,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包容,这样一家才能和睦,才能幸福。都已经受到了,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重组家庭,都是已经受过一次创伤的了,再也不要经受这种痛苦了,那我们只有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包容,让这个家庭能够安定,能够团结,继而才能够幸福,就是这样。
相关推荐
僧祐(445—518)
僧祐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他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专区邳县),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俗姓俞氏。幼小时随父母入建初寺(当时在建业城内)礼拜,欢喜踊跃,就不肯回家。父母依从他的愿望,允许他在寺内出家,奉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时,又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法达 (昙摩..
六趣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妄感为因
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起妄,因妄识生,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又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受生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亦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轻子福重,亦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识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前十支的因,与后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时非即受果时。过去世的十因,感现在世的二果。但若将十因视为现在世,则二果就是未来世了。此这称为二世一重因果。..
二种因果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种无漏因果
【二种无漏因果】即无漏因与无漏果。《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载,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苦果,则戒定慧三学为无漏之因;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此涅槃即无漏之果。无漏因即四圣谛中的道谛,无漏果即四圣谛中的灭谛。..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
世出世间因果
子题:三恶道因、三善道因、世间因果、三乘因、出世因果资持记·释钞序:“十不善业,三恶道因;十善五戒,三善道因,此世间因果。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是三乘因,即出世因果。”(事钞记卷二·三○·一七)..
一切智
【一切智】 p0002瑜伽三十八卷一页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
一切异类可得相
【一切异类可得相】 p0011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页云: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
一切男女我父母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心地观经卷二] p11
寂灭
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灭无,故谓之灭,是小乘之所归趣也。
四念处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
结说
已上七科,即是生灭道谛。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何故不顺因果,而列果因?以钝根者举因推果难,举果推因易也。
明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父母拜
南山钞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发了。礼绕三宝。拜谢大众。及二师已。然后在末座坐。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拜。贺悦其道意。此亦如儒礼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凡冠日。见母母拜。见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为礼。今人子出家事佛剃发为礼之始也。父母设拜。以其出世而为礼。抑又拜其法服戒体故..
因果一异四见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因果理
世间生灭之相,亦非乱生乱灭,皆有其一定不易之律。所谓因果,故明生灭后,更须明其因果。
因果各义
因果之义,若分叙之,有种种义,于下逐次述之。兹明因果总义。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是为因果之理。如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等是。若举六道之果以辨因,则:一、地狱之果 正由上品十恶业因。二、畜生之果 正由中品十恶业因。三、饿鬼之果 正由下品十恶业因..
因缘
就因之义分之,说有因缘。因缘者,于一物之生,赋与强力曰因,旁添弱力曰缘。例如种子因也,雨露农夫等缘也。虽辨因果,应识因缘。若但知因,则惑于缘,因果之义缺矣。
三时业
由因果之差别,则现三时之业。三时业者:一、顺现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直于此生得受苦乐之果报,顺现法受业是也。二、顺次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二生得受其果报,顺次生受业是也。三、顺后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三生以上,乃至不定若干生后,得受其果报,顺后次受是也。虽辨因果,须达三时业因,若唯知..
三果报
就报上观之,又有三种果报。三果报者,谓异熟、等流、增上三者。第一、异熟果 善恶之业,异世而熟,其所受果,云异熟果。第二、等流果 由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无记因生无记果也。例如由前念之不善心,起后念之不善心,又生不善业,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是曰等流果。循等流之果略解十恶十善之因果。一..
人类因果
因果各义,上已述之。兹专就人类因果言之。
人生因果
人生因果之大要,观于辩意长者之十问、释尊之五十答解,极为明晰。一、以何因缘得生天国?答:一者、慈心不杀,恤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贫乏。三者、贞洁外色,护戒不犯,精进奉斋。四者、诚信不欺,能护其口。五者、不饮酒。二、以何因缘来生人中?答:一者、能行布施,恩..
十界因果
前言世间,明六凡因果。兹合世出世间,以明凡圣因果。惟但举其略,不加详及,故说十界业因及十界业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一、六凡因果 一、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极苦无间即地狱果 二、悭贪不施即饿鬼业缺乏不遂即饿鬼果 三、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昏钝困苦即畜生果 四、我慢贡高即修罗业战斗争夺即..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
观三时门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与有因法,前时后时一时生,不可得故。如说:若法先后共是皆不成者是法从因生云何当有成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从因生者,先因时则无有因,与谁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无因时有因已成,何用因为?若因有因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
父母十恩
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一、怀胎守护恩六、乳哺养育恩二、临产受苦恩七、洗濯不净恩三、生子忘忧恩八、为造恶业恩四、咽苦吐甘恩九、远行忆念恩五、回干就湿恩十、究竟怜念恩
父子
忍辱经曰: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末罗王经曰: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大集经曰: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本事经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足报父母深恩。..
评论
发表评论